文/耿一偉
電影《驚悚大師希區考克》(Hitchcock)在我4月16號截稿前,還沒有正式上演。我查了網路,是4月19號上映。幸好,一個多月前我在飛機上,就已經看過這部片了。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我又興沖沖地去找來《驚悚大師希區考克:重返驚魂記》讀,想對他的拍片過程,有更多了解。
希區考克從來沒有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但他在六零年代被法國新浪潮的導演們推崇為大師,一轉驚悚片只會嚇人缺乏藝術性的形象。1967年出版的《希區考克與楚浮對話錄》,楚浮稱讚希區考克說:「《迷魂記》、《北西北》與《驚魂記》這三部影片在近年來不斷受到模仿,而我深信,希區考克的工作長期以來影響著很大一部分的世界電影,甚至對不喜歡承認這一點的電影藝術家也是如此。」
實際上,九零年代後,希區考克拜拉康派哲學家紀傑克(Slavoj Žižek)暢銷書《不敢問希區柯克的,就問拉康吧》(Everything You Always Wanted to Know about Lacan: But Were Afraid to Ask Hitchcock)與其他著作之賜,早是鹹魚翻身,成為文化批評的熱門話題,套句尼采說的,希區考克「在他身上克服自己的時代,成為無時代的人。」
《驚悚大師希區考克:重返驚魂記》這本書,雖然是針對希區考克拍攝《驚魂記》的始末,不過裡面有很多細節,尤其關於投資、談判、行銷與發行等製作面,也能讓讀者一窺好萊塢電影工業內部秘辛。
我自己比較驚訝的,是看到希區考克(或者那個大片廠時代的風格)對於細節的投入。在拍片的前置作業過程,例如被殺害的女主角,是居住在鳳凰城,雖然片子是在片廠拍,但希區考克會拍一組人去鳳凰城找一個類似女主角瑪麗安的女孩,然後拍下一堆關於她的照片,包括行為、舉止穿著、房間布置等,以致於導演在還沒開演前,對這個女孩的形象,已經有一定的掌握。換句話說,如果演員有所謂的角色自傳的技巧,那麼希區考克不是用想像的虛構去貼近這個角色,而是將這個角色的自傳,建立穩固的基礎上,而且是精確的視覺基礎。
本書精彩之處,在於作者透過訪談所有關鍵人物(包括希區考),以及大量檔案資料,建構出一個製作全景圖。這個全景圖,即使希區考克本人所能見到的,也只是一小部分。就作者的眼光來看,《驚魂記》這個故事能夠受到歡迎,跟五零年代末,美國社會的精神狀況有關,畢竟這是改編自真實事件。
或許正是影像細節真實,故事契合內在心理真實,《驚魂記》才能在1960年上映後,票房大賣。當然,看過《驚魂記》的人,都不會忘記那個在浴室發生兇殺案的經典拍攝鏡頭;甚至沒看過本片的人,也透過各種後輩導演的模仿,將其深植在潛意識當中。《驚悚大師希區考克:重返驚魂記》這本書,對這組鏡頭的構想源起,到實際拍攝,以及拍攝後的爭議及影響,交代得特別清楚。如果電影《驚魂記》的最大是高潮是浴室兇殺這一段,那這本書的賣點,也是在揭露這一段的幕後秘辛。
浴室兇殺只有45秒,這場戲拍了七天,整個過程用了70個鏡位。在快速剪輯之下,即使這場兇殺戲,沒有任何一個鏡頭拍到刀子碰到女主角身體,但卻讓很多觀眾都確信他們看到刀子刺入受害者身體。這組蒙太奇鏡頭,用今天的眼光來看,或許過於老套,但在當時可是革命性的做法,後繼者不過是在希區考克開創的道路,持續精煉罷了。
因此,作者在本書最後一章〈往事餘波〉也提到:「片中著名的浴室兇殺場景之後被若干導演蓄意模仿、改編,出現在許多電影之中,例如梅爾布魯克斯執導的《緊張大師》、布萊恩迪帕瑪的《剃刀邊緣》,以及羅曼波蘭斯基的《驚狂記》。」
我看《驚悚大師希區考克》最難忘的一個鏡頭,是講述《驚魂記》首映時,飾演希區考克的安東尼霍普金斯,在戲院走廊,隔著大門,偷聽觀眾對浴室兇殺的反應。然後鏡頭一跳,只拍攝觀眾往銀幕方向看的緊張面容,接著是一聲聲的驚恐慘叫,然後畫面一跳,是希區考克優雅的揮著手,模擬片中刺殺場景,彷彿他是那兇手,電影觀眾是受害者,而戲院就是那浴室。整段過程沒有播放任何原始《驚魂記》的影像或是重拍片段。完全是運用觀眾記憶中的想像力,高招!
驚悚大師希區考克: 重返驚魂記
作者:史蒂芬.瑞貝羅(Stephen Rebello)
譯者: 廖彥博
出版社: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
出版日期:2013年1月
תגובו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