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歌劇 | 都市神話重生 | 香港歌劇院《魔笛》的先鋒實驗


2025年5月15日至18日,莫紮特生命終章之作《魔笛》將以顛覆性姿態登陸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此次製作由香港歌劇院發起,聯動中央歌劇院、南澳洲國家歌劇院及北京國際音樂節,形成罕見的四方聯合製作模式。這不僅是中國大陸、香港與澳洲藝術機構的首次深度合作,更是一次國際歌劇製作範式的創新實踐:通過跨國資源共用分攤成本,鎖定香港首演後的全球巡演計畫,將歌劇的在地性表達與全球化傳播緊密結合。

 

| 一部被競爭催生的歌劇經典

 

1791年9月30日,莫紮特在維也納郊外的維登劇院親自指揮《魔笛》首演時,或許未曾料到這部「為市井觀眾創作的德語歌劇」會成為跨越三個世紀的文化圖騰。這位音樂神童在生命的最後一年,以驚人的創作速度將德國民間傳說《路路或魔笛》轉化為音樂史上的不朽之作——但鮮為人知的是,這部作品的誕生本身便是一場戲劇性的文化博弈。

 

原作故事源自洛可哥時期詩人馬丁·維蘭德1786年編纂的東方童話集《金妮斯坦》,其中李伯斯金特的《路路或魔笛》構築了基本敘事框架:夜後化身仙後,以魔笛與銀鈴為武器,引導路路王子穿越試煉奪回金劍與公主。然而當劇院老闆席卡內德籌備製作時,競爭對手搶先上演同源故事《吹低音號的卡斯巴爾,或是魔法齊特琴》並大獲成功。為破局求生,席卡內德與莫紮特連夜改寫劇本,將共濟會隱喻、義大利喜劇元素與德國民謠熔於一爐,最終鍛造出這部「既像童話又像哲學課」的複雜傑作。

 

這種在商業壓力下的創造性突變,恰與2025年香港版《魔笛》的創作形成歷史迴響。正如北京國際音樂節藝術總監鄒爽所言:「莫札特當年被迫進行的魔改,反而打破了歌劇的階級壁壘——我們要延續這種將危機轉化為藝術革新的勇氣。」

The Magic Flute Director_Shuang Zou
The Magic Flute Director_Shuang Zou
The Magic Flute Stage and Costume Design_Dan Potra
The Magic Flute Stage and Costume Design_Dan Potra

| 先鋒導演的哲學重構

 

鄒爽的執導,為這部18世紀經典注入了當代東方哲思。她摒棄傳統神話敘事框架,將故事移植至香港的迷幻都市空間,以「沉浸式戲劇」手法構建時空交錯的超現實場域。舞臺上的金劍與魔笛化為都市人的精神圖騰,夜後與薩拉斯特羅的權力鬥爭被隱喻為現代社會的信仰博弈。

 

來自南澳大利亞國家歌劇院的舞美大師Dan Potra的設計進一步強化了這一理念,他以2000年悉尼奧運會開幕式的宏大敘事經驗為基底,融入香港城市肌理,為此次香港都市神話故事帶來夢幻又真實的超現實表達。這種視覺語言的顛覆性,恰如導演所言:「我們打造可以稱為迷幻都市的《魔笛》,場景和劇中人物的故事發展都跟這個城市的空間相關, 是一場通過經典音樂的時空穿越,超越文化和歷史的背景重新演繹這部經典。」

 

| 國際陣容與本土新血的交響

 

製作團隊以「歌劇無國界」理念集結頂級陣容:墨西哥裔德國男高音Andrés Moreno García飾演的塔米諾王子,兼具拉丁熱情與德式嚴謹;俄羅斯女高音Aigul Khismatullina挑戰夜後詠歎調,其在高音F上的精准爆破延續了大都會歌劇院演出的震撼力;而美國男中音John Chest塑造的捕鳥人巴巴基諾,則以詼諧表演消解了原作的道德訓誡意味。更值得關注的是香港本土新銳力量——唐景端、鍾嘉欣、徐曉晴、顏嘉樂、郭岍、林俊傑、林國浩等多名香港青年歌唱家通過配角演繹,在跨國團隊中展現出粵語文化特有的敘事張力。

 

音樂總監Dane Lam的指揮哲學成為跨文化融合的關鍵。這位橫跨南澳國家歌劇院與西安交響樂團的中澳指揮家,刻意弱化了德奧傳統的莊嚴感,在速度處理上注入東方戲曲的呼吸韻律。當香港歌劇院樂團奏響序曲時,觀眾既能捕捉到巴伐利亞森林的霧氣,亦能聽見維港夜風的私語。

 


| 一場關於歌劇本質的思辨

 

面對「情節晦澀但音樂絕美」的觀眾評價,製作團隊選擇直面爭議。導演鄒爽坦言:《魔笛》本就是莫札特設下的真理謎題。我們不要試圖「解釋」經典,而要邀請觀眾進入這個開放的遊戲場域。

 

這種創作態度貫穿整個製作:在原作神話中,魔笛與金劍是貫穿敘事的核心聖物:魔笛可馴服野獸、破除迷障,銀鈴能消除殺心、喚醒良知,金劍則象徵王權與真理。香港版製作團隊也對這些符號進行了驚人的當代轉譯。這種轉化不僅呼應了莫札特將民間故事昇華為哲學寓言的本意,更暗合香港這座城市的集體潛意識——在金融森林中尋找精神圖騰,於水泥迷宮裏追尋愛情真理。

The Magic Flute Producer_Warren Mok
The Magic Flute Producer_Warren Mok
香港歌劇院行政總監陳潔
香港歌劇院行政總監陳潔

製作人莫華倫指出,這種激進改編恰恰回歸了《魔笛》的創作本質——1791年的首演本就是為市民劇院打造的「流行歌劇」。如今在香港的再創造,既延續了莫札特打破宮廷藝術壁壘的先鋒精神,又以大灣區觀眾的當代經驗重構經典。當演出終場時,舞臺天幕投影出星光大道與悉尼歌劇院的疊影,完成了一次跨越三個世紀的文化對話。

 

在《魔笛》的先鋒製作中,技術革新絕非單純炫技,而是深度服務於跨文化敘事的藝術野心。製作團隊通過核心技術突破,將莫札特的哲學寓言錨定在香港都市肌理中,完美呼應鄒爽導演「歌劇屬於所有人」的創作宣言。

 

| 歌劇的在地化突圍

 

香港歌劇院行政總監陳潔,這位從鋼琴家轉型的領導者,在調度《魔笛》這一跨國製作時展現了獨特的跨界智慧和雙重敏銳。「作為藝術家,我曾只需對十個手指負責;作為管理者,我需要平衡藝術品質、國際團隊協作與百萬級預算。」她坦言,此次四方聯合製作的最大挑戰是「在完美主義與現實可行性間找到支點」,這種在微觀創作與宏觀運營間的平衡術,恰是香港文化生態的縮影——既要保持國際化的專業標準,又需在有限資源中實現效能最大化。

 

在陳潔的掌舵下,香港歌劇院近年以《羅密歐與朱麗葉》《杜蘭朵》等製作驚豔業界。這些作品的成功密碼,在於她提出的「立足香港、聯接中外」的雙軌策略:一方面邀請國際頂尖團隊確保藝術品質,另一方面通過現代劇場美學的融入,讓經典煥發新意。例如,《杜蘭朵》中東方意象的解構與重構,既呼應普契尼的東方想像,又以香港視角賦予其當代隱喻。這種「跨文化轉譯」並非簡單的技術嫁接,而是將香港作為中西美學碰撞的實驗室,讓歌劇這一西方藝術形式獲得在地生命力。這種「以本土為根基,以全球為舞臺」的生態,正是香港文化樞紐定位的縮影。她的思考不僅展現了一位跨界藝術管理者的智慧,更揭示了香港在構建國際文化樞紐進程中的獨特方法論。

 

| 觀眾光譜的破界實驗:從最大公約數到藝術啟蒙

 

面對香港、內地與海外觀眾迥異的審美期待的同時,陳潔拒絕非此即彼的選擇題。她以《魔笛》為例,在保留莫札特音樂精髓的同時,通過視覺設計的當代化敘事,既滿足傳統樂迷的審美慣性,又以視覺衝擊吸引新生代。這種策略背後,是香港作為文化混血的天然優勢:既深諳西方經典的系統性,又具備對東方美學的直覺理解。正如她所言:「我們要讓歌劇從神壇走向人心,把對比轉化為對話。」

 

這種「對話思維」更延伸至觀眾培育。通過與賽馬會慈善基金會和李嘉誠基金會合作推出青年藝術家計畫,香港歌劇院將藝術教育前置,這種沉浸式參與打破了「高雅藝術」的疏離感。當年輕觀眾在社交媒體分享自己參與製作的片段時,歌劇不再是遙遠的歐洲遺產,而成為可觸摸的本地文化現場。

 

| 社交媒體的雙刃劍:從被動傳播到參與式共創

 

面對TikTok時代經典藝術的傳播困境,藝術總監陳潔的應對策略頗具啟發性。當全球網友都能輕易獲取《魔笛》歷史版本時,香港製作選擇將幕後花絮過程作為核心敘事:指揮與導演的構思爭論、服裝師對夜後戲服的當代解構、演員的對焦訪談——這些內容不是宣傳片的附庸,而是作為獨立藝術文本存在。這種「去神秘化」的傳播,恰恰暗合了Z世代對「創作真實性」的追捧。

 

更值得關注的是其「觀眾共創」理念。在新版《魔笛》推廣中,香港歌劇院發起特定標籤挑戰賽,鼓勵觀眾上傳個人音樂故事,優秀作品被剪輯成演出前導片。這種將UGC(用戶生成內容)納入正統藝術生產的嘗試,打破了劇院與社交媒體的次元壁。陳潔希望它成為「參與式藝術傳播」的一個工具,幫助觀眾破除「經典=陳舊」的偏見,將「對比」轉化為「對話」,讓歌劇從神壇走向每個人的心中。 

 

| 經典重生啟示錄

 

當全球歌劇界困於「博物館藝術」的爭議時,香港版《魔笛》提供了一種破局可能:它既未迎合短視頻時代的碎片化審美,也未固守學院派的考據傳統,而是以文化雜交的勇氣重塑經典。這種創作姿態,恰如莫札特當年的叛逆。當夜後的花腔詠歎調最終消散在維港夜色中,觀眾收穫的不僅是一場視聽盛宴,更是一次關於藝術永恆性的深刻啟示——真正偉大的經典,永遠在解構中重生。

 

門票現已公開發售

門票現於城市售票網 https://bit.ly/TheMagicFlute2025 發售,價格為$1,280、$1,080、$880、$680、$480、$280。全日制學生、60歲或以上高齡人士、殘疾人士及綜合社會保障援助受惠人士可獲優惠價格門票,數量有限,售完即止。

 

撰文 | 許瀚尹

圖片 | 香港歌劇院

 

《魔笛》

地點 | 香港文化中心歌劇院

日期 | 2025年5月15日至18日

 

 

——— 探索更多藝術地圖 ———

資訊投稿 |editorial@artmap.com.hk

@artmap_artplus

@artplus_plus

@ampost_artmap

 

 

Comments


bottom of page
Art Map e-newsletter subscription form
Add other subscriptions/Unsubscribe
Reasonable Spread: Email marketing and newsletter management t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