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劇 | 路路王子的魔笛與金劍 | 香港歌劇院《魔笛》沉浸式歌劇
- experience am space
- 4月14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魔笛》,音樂神童莫札特於1791年過世前最後一部作品、也是古典派巔峰時期最代表性的一部作品,即將於2025年5月15日至18日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由香港歌劇院、中央歌劇院及南澳洲國家歌劇院三方首度聯手打造國際級製作。由素以「沉浸式體驗」製作驚艷音樂界的中央歌劇院的總監鄒爽導演,帶領強大陣容的製作團隊,勢以前衛藝術視野重新解構這部十八世紀經典,締造歌劇藝術的跨文化對話。
| 魔笛,莫札特的喜怒哀樂
莫札特在他短暫一生中共寫了22部歌劇,最早的一部作於1767年,最後一部則是1791年的《魔笛》。《魔笛》不但是他最後一齣歌劇作品,也是德語的歌劇代表作。其實莫札特早期歌劇的上演率並不高,《魔笛》雖沒有完全擺脫義大利歌劇風格,卻是德國歌劇開路先鋒的一個成功之鑰。
魔笛的故事取材自德國童話。洛可可時期詩人馬丁˙維蘭德 (Martin Wieland) 於1786年出版小說《金妮斯坦》(Deschinnistan) 之後一直有眾多跟隨者的版本。其中作為此次《魔笛》的原始版本是來自李伯斯金特 (A.J. Liebeskind) 所著的《路路或魔笛》。但《魔笛》的上演在原劇院並沒有如此順利,因為該演出劇院被競爭者的劇院上演了原始版本,即《吹低音號的卡斯巴爾,或是魔法齊特琴》6(Kaspar der Fagottist, oder die Zauberzither),該劇演出非常成功,因此劇院老闆席卡內德不得不大幅地更改故事內容,成了最廣為人知的現代版本。 (取材自「初探莫札特歌劇——《魔笛》」作者: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 蔡毓純)
故事中路路王子落入了仙后的手中,並要求他幫助自己取回被惡魔奪走的金劍與被俘虜的公主。仙后為路路王子準備了一支魔笛及一串銀鈴,以便在遇到惡魔時可以化險為夷。路路王子藉著這兩件寶物不但戰勝了惡魔,先後取回了金劍,並贏得公主的愛情。
| 沈浸式戲劇,打破「神話」與「都市」的隔閡
繼2024年8月香港歌劇院上演《後宮誘逃》(Die Entführung aus dem Serail),再接再厲演出莫札特的《魔笛》更是令人期待。
經過200多年的改編和演譯,人們仍然很難將歌劇中的「神話」和「都市」連接起來,但這對於來自中央歌劇院的導演鄒爽來說不是難題。早在十數年前,她就將提出在西洋歌劇中融入中國概念,並成功參與及創作《蝴蝶夫人》《奧菲歐》等西方經典劇目,在平衡跨文化創作的衝突和共性方面可謂經驗豐富。
此次她將故事中的西方神話轉化為東方哲學,並在香港現代都市生活的語境中呈現東西方共通的哲學命題:信念與慈悲,愛與真理。以「沈浸式戲劇」創作廣為人知的鄒爽,此次的舞台她將以何種方式呈現,神話的人物放在都市語境會不會與本地觀眾迸發出火花?其背後的文化融合與碰撞令人期待。

| 大咖雲集《後宮誘逃》再到《魔笛》
頂尖的創作團隊是經典作品的雙重保障。除了來自中央歌劇院的導演鄒爽外,本次對《魔笛》的演譯更是大咖雲集。來自南澳洲國家歌劇院的設計師Dan Potra參與過2000年悉尼奧運會開幕式的設計和多部國際歌劇製作,為此次香港都市裡的神話故事帶來了夢幻又真實的超現代表達。
音樂演出由來自南澳國家歌劇院的藝術總監及指揮家Dane Lam領銜,同時他也是西安響樂團的首席指揮,在音樂的表達上有跨越中西文化的細膩處理。演員陣容星光熠熠,男主角塔米諾由墨西哥裔德國男高音Andrés Moreno García出演,柏美娜由美國女高音 Sofia Troncoso擔綱,並由美國男中音 John Chest飾演巴巴基諾。
最為人熟知和極具挑戰夜後詠嘆調唱段將由俄羅斯女高音 Aigul Khismatullina呈現。唐景端、鍾嘉欣、徐曉晴、顏嘉樂、郭岍、林俊傑、林國浩等本地歌唱家也將加入是次製作,其中多位歌唱家曾在2024年參與莫札特的另一部經典德語歌劇《後宮誘逃》,廣受觀眾喜愛。
| 香港作為一個起點
此次《魔笛》聯合製作不僅是一場藝術盛宴,更是一次意義獨特的文化交流實踐。作為製作首演地,香港將以其獨特的「中西文化交匯點」優勢,匯集「香港的國際視野、內地的文化底蘊、澳洲的創意活力」為這部經典歌劇注入跨文化基因。在香港完成首演後,此歌劇將作國際巡迴演出,進一步展示香港在全球舞台上傑出的藝術貢獻。
門票現已公開發售
門票現於城市售票網 https://bit.ly/TheMagicFlute2025 發售,價格為$1,280、$1,080、$880、$680、$480、$280。全日制學生、60歲或以上高齡人士、殘疾人士及綜合社會保障援助受惠人士可獲優惠價格門票,數量有限,售完即止。
撰文 | ASY
圖片 | 香港歌劇院
《魔笛》
地點 | 香港文化中心歌劇院
日期 | 2025年5月15日至18日
——— 探索更多藝術地圖 ———
資訊投稿 |editorial@artmap.com.hk
——— 探索更多藝術地圖 ———
資訊投稿 |editorial@artmap.com.hk
@artmap_artplus
@artplus_plus
@ampost_artmap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