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過去的12月初,香港迎來了DFA設計獎2024頒獎典禮。其中來自日本的設計公司nosigner榮獲DFA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的優異獎,Nosigner 創辦人太刀川英輔則憑藉作品《ADAPTMENT》獲得 DFA年度設計師得主的殊榮。
結合了「Adaptation(適應)」與「Development(發展)」兩個詞語,表達了人類和不斷變化的環境中共存並嘗試找到平衡點的企圖,這正是太刀川英輔設計哲學的核心,他不僅將設計視為解決問題的工具,更視之為一種進化的力量。《Art Plus》有幸與太刀川英輔訪問,他分享了自己對偶然性的深刻思考,也提出對香港自然與城市特質的敏銳觀察,及將傳統與現代設計融合的實踐心得。
✍️ 加入我們「大評論家計畫」,詳情:https://www.artmap.xyz/main-page-junior-art-reviewer
| 從進化到賑災:A4救難包的啟示
2011年,東日本大震災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當時,太刀川英輔參與了名為Oliver Project的災後重建設計活動。在活動中他意識到,很多現有的防災用品過於笨重,甚至無法適應災難發生時的現實場景。於是,他設計了一款獨特的避難包:A4大小的白底紅字緊急用品包。
傳統的避難包因為大而笨重,往往被塞進不常用的角落,真正需要時卻找不到,因此他將避難包設計成書本般的大小,讓它可以整齊地排列在書架上,方便取用,也成為家中顯眼的一部分。 這個微小的設計改動表面上只是形式上的調整,但實際上反映了一種深刻的思考——通過「進化」,讓設計更貼近真實的使用場景,從而發揮最大作用。
| 設計師的初心:從無名設計到社會設計
太刀川英輔的設計理念充滿人文關懷,他相信真正優秀的設計是那些無處不在,卻不知道是由誰設計的物品,像鏡子、窗戶和桌子。因此他給自己的品牌取名為「Nosigner」,希望能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無名力量。
這種無名設計的哲學也貫穿於他對「社會設計」的理解。太刀川英輔認為,所有的設計本質上都是社會設計,因為它們最終都服務於某種社會需求。「設計不應該只服務於客戶和用戶,而是要關注更廣泛的社會和環境。僅僅為了短期的用戶體驗而設計,很難做到可持續。」
他提到創業初期曾為朋友的有機農場進行品牌重塑,通過重新設計產品包裝和品牌形象,大幅提升了公司的銷售額。最終,這家農場的股價翻了一倍,獲得了更多資金用於長遠發展。「設計並不是與經濟對立的,而是需要同時兼顧長短期的效益。」
| 偶然性的力量:進化思考的精髓
在訪問中,太刀川英輔提出了一個耐人尋味的設計觀點:「偶然性」。他認為,在當代社會,人們常常試圖用數據和模型預測未來,但真正能引領我們突破現狀的,往往來自於那些難以預測的、不確定的偶然性挑戰。
他以自然界中的進化機制為例子,指出基因在進行複製時出現的變異,雖然大多會遭淘汰,但少數卻能適應環境,為物種帶來變革性的生存優勢,這與現代創新的本質如出一轍。他在其著作《進化思考》中以谷歌的「20%規則」為典型的案例——給員工20%的時間自由探索興趣項目,這種允許失敗的制度,讓無數革命性的產品得以誕生,如Gmail和Google Maps。
在《進化思考》中,太刀川英輔提出,企業與設計師應該模仿自然界的進化邏輯,通過主動擁抱不確定性來激發潛能。他說:「進化不是一次性的,它是小範圍的試錯與調整的集合。」這也體現在他對「適應性設計」的重視上:設計不應該只是服務於短期的商業目標,而是需要考慮長期的社會影響力,以及更廣義的可持續性。
| 「調和」的延展:Signage for Heritage
要進一步理解太刀川英輔的進化思考理念,我們可以翻看他以前的設計企劃「Signage for Heritage」:該企劃旨在重新設計日本一些文化遺產地的標誌與公共設施,解決現代化設計與歷史環境之間的割裂問題。他在TED講座中曾提到該企劃,指出日本傳統美學的核心在於與自然及環境的調和,然而,現代化的設計語言有時候在文化遺址上顯得格格不入,例如突兀的指示牌或生硬的廁所設施,不僅破壞了場域的寧靜,也抵觸了日式美學的精髓。
「我們設計的不僅僅是視覺物件,而是整個空間的情感與秩序。」太刀川英輔指出,這樣的設計需要調動傳統工藝師、寺廟住持、神社神職人員等多方協作,通過對話與共識,重新找回與環境相契合的美感。因此,他主張使用天然材料和柔和的色彩方案,並引入當地工匠的技術,讓標誌成為遺址的一部分,而不是附屬的存在。
這種設計思維,延續了太刀川英輔對進化思考的核心理念——設計需要像自然演化一樣,通過持續的試錯與調整,來適應更大的生態系統,而不僅僅是局部的需求。
| 香港的設計連結:從地形到友誼
作為一個長期關注自然與社會關系的設計師,太刀川英輔對香港的地理環境和城市布局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他在訪談中提到,香港獨特的山地地形為城市提供了保護,但同時也帶來了防災的挑戰。
「我們很少從3D的角度看待城市。」他提到,他曾利用3D建模研究香港的水流分布,發現水流的路徑和山脈的分水嶺有著密切的關系。太刀川英輔相信,建築設計不應只局限於建築本身,而是要將自然環境納入整體規劃,例如在住宅樓宇的建造中如何保留樹木,甚至思考如何通過規劃減少洪水的風險。
| 進化思考:適應與發展的平衡
太刀川英輔的理念不僅侷限於設計本身,更延伸到對社會和自然關係的反思。在他看來,人類在與自然互動時,常常試圖控制和改造自然,「以前人們對自然懷有敬畏之心;但現在,很多人把自然當成了資源,甚至是奴隸。」他希望通過設計重新建立人與自然之間的平衡。
世界博覽會將在明年於大阪舉行,而太刀川英輔亦是其中一位主題制定者,他選擇了「Between Lives」作為核心概念,意在探索人類與自然、科技與生命之間的關系。他希望通過這個主題,讓人們意識到設計不僅是人類的工具,也可以是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一種方式。
文 | 潘希橋
圖 | DFA AWARDS 提供
#藝術地圖 #artmap_artplus #cultural #artmap #大評論家 #書寫進化 #DFAAWARDS #太刀川英輔 #ADAPTMENT #救難包 #OliverProject #Nosigner #偶然性
——— 探索更多藝術地圖 ———
資訊投稿 |editorial@artmap.com.hk
@artmap_artplus
@artplus_plus
@ampost_artmap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