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藝術品市場轉折之年,前三年是疫情攪動的海表巨浪,今年則是後疫情時代的真實海洋,海底究竟有多深一目了然。之前行情不好,還能以封控為由,而如今的市場疲乏再也沒了藉口。藝術拍賣交易下滑,買家再不會為天價藝術品舉牌,盛極一時的中國當代作品也市場慘澹,而各拍賣行紛紛將「藝術零售化」、「永久展覽化」和「奢侈品化」作為應對策略,蘇富比和佳士得在香港的新空間就是例證。
剛邁入30歲+的Art Taipei,剛於2024年10月25至28日隆重在臺北世貿中心舉辦。對於今年許多的「首次」,首次「臺北藝術周」、新任畫廊協會理事長陳菁螢首次主導藝博會等,面臨世界的經濟與亞洲藝術產業的急遽變化,如疫情後的藝博轉型、國際經濟嚴重衰落、香港及新加坡政府強力托起創意文化產業入口的積極政策等,作為亞洲第一個國際藝博會的Art Taipei,今年的走向更令人注目與期望。
✍️加入我們「大評論家計畫」,詳情:https://www.artmap.xyz/main-page-junior-art-reviewer
| 巴黎和首爾的藝博會揭露藝博會品牌跨國化和壟斷化趨勢
臺灣近20年的藝博市場,本地畫廊和國際大品牌紛紛搶佔藝博會的灘頭,國際藝博會從2019年開啟的臺北當代(Taipei Dangdai)由承辦新加坡藝博會(Art SG)和東京現代(Tokyo Gendai)的The Art Assembly主辦,亦是香港藝博 (2008年ART HONG KONG的前身,後被巴塞爾收購);還有本地畫廊聯合創立的酒店式藝博會如2019年啟動的藝術臺北(One Art Taipei),2020年WHATZ Art Curators Fair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臺北開始,2023年延伸至新加坡、2024年到香港);尚有由張學孔的新苑藝術獨立包攬的四個藝博會 (臺北福爾摩沙藝博會、Art Future、FLAME Video Art Fair 錄像藝術博覽會以及高雄藝博)。
老牌的巴塞爾從瑞士、邁阿密、中國香港,回到歐洲老牌藝術之都巴黎;2003年倫敦成立的里茲(Frieze)瞄準首爾,又巧遇諾貝爾獲獎的韓國文學,讓韓國成為今年亞洲市場明星。
Art Taipei面向國際市場已是2010年前的重要課題,30年走過,國際藝博在臺灣亦面臨土水不服的窘況,鄰近亞洲各種藝博會潮起潮落,飯店博覽會更在疫情這三年出現降落傘式的災難,藝博會的體質、內容、藏家經營與最重要的畫廊客戶,在經濟下滑、收藏縮緊、風向變化的年份,作為臺灣最老牌的Art Taipei的舉辦,更具指標意義。
| 藝博交易新模式
相比借助大品牌和財團外力,平穩走過三十多年的Art Taipei,靠的是畫廊協會和臺灣藝術界的自發力量,在全球化和品牌壟斷化大趨勢中難得可貴。今年Art Taipei匯聚123家展商,比上述兩個畫廊數量在45至78家的新藝博會超出越60%,仍是臺灣規模最大交易中心,觀眾約49.5%有5年以上的觀展經驗,約50%畫廊表示有近9成新客戶。
今年的Art Taipei包括73家臺灣本土畫廊和50家海外畫廊,其中香港3家,內地4家,歐洲荷蘭、法國、捷克4家,還有菲律賓的1家,其餘都是日韓畫廊。由藝術家與畫廊配對的「臺灣製造MIT新人板塊」仍然吸眼球,它已成為Art Taipei的形象牌、藝術當代的風向球。
Art Taipei今年匯集來自8個國家和地區的畫廊,與之相比的臺北當代涵蓋的國家與地區數量分別19個,臺北當代的國際畫廊佔畫廊總量的約80%。Art Taipei被認為「不夠國際化」,本土化太濃。「其實一個藝博會再怎樣國際化,如果沒有帶來藏家和生意,也沒有實際作用」,觀止堂表示,「國際不該是標準,市場和商業才是,」觀止堂負責人表示。
相對於畫廊及藝術家國籍的比例,日本畫廊及藝術家相對高。也是經營日本藝術家為大宗的觀止堂負責人說:「這是供需問題,日本市場非常成熟,同樣尺寸的作品,日本藝術家的可能比臺灣的賣得更便宜,在台灣賣不了,也能賣回日本去。」
| 45平米的展間,最低起跑點港幣20萬以上的報名線,就是國際藝博會的規格
除了藝術品交易,Art Taipei會從更大層面和視野來建構,推動臺灣品牌、旅遊業、公共藝術教育事業,建設藝術業界社區,這比只有品牌、排名和數額的藝博更具溫情、不急不躁。
Art Taipei數年前已將藝博會的尺寸標準提高,45平米的展位是最小,入場券幾乎都要至少20萬港幣的預算,加上作品的運送費用,國際畫廊來參展的壓力不小,更遑論本地畫廊的開銷。然內行人一看便知:以往藝博會篩選畫廊時有很多的爭議,誰好誰不到位沒有劃一的標準,人情包袱更是嚴重。但港幣20萬的起跑點,自然就篩選了一些口袋不夠深的畫廊,已不是好與壞的界線。
展商的減少,自然展位的設計就顯得寬鬆,對於藏家的規劃更是用盡心思。此次實名制的貴賓卡登記,只限受邀請的嘉賓,藏家停留期間的旅程規劃更讓藝博會大會費盡心思。除此之外,國際傳媒與本地傳媒的遠道邀請,亦讓台北藝博作為文化形象,透過國際傳媒的各方報導,讓國際藝術圈廣泛地感受到臺灣藝術實力與最新的藝術市場動向。
| 台北藝術周
臺灣藝術交易的根基在於文化功底和審美涵養,台北藝博不僅將交易放在博覽中心大廳裡,也把整個臺北城市作為藝術商品的天然空間。「藝術周」於世界不同城市的藝博會已經舉辦多年,台北這是第一次。
以「In Bloom」為主題的首屆「臺北藝術週」像臺灣畫廊界的一場大型社區互助,大家全城出動,共同為辦好藝博會出一份力,互助和公益是與其他藝博會城市不同的。想要變成派對狂熱份子的藝術迷,在藝術周裡可以在電子節目表找到共襄盛舉的機構資料,他們舉辦派對、晚間開幕及演出、講座及特別展演等,令藝術旅客見識了臺灣生動的文化面貌。
| 聯繫藏家關係,本地或國際的潛力買家
剛上任的中華民國畫廊協會理事長陳菁螢,以她作為臺灣領頭羊的畫廊參加最廣區域的國際藝博會,以及本身也是大藏家在各地藝博會被招待的經驗,此次優雅地重現「藏家接待標配」。她將國際藝博會招待藏家的層次提高到不偏不倚、不奢侈卻優雅風華的姿態;加強藝博會公關小組接待藏家的格局,藝術導賞及分析在場內不斷地進行,私人領帶或朋友圈相伴,顯現了集中且親切的關係凝聚。同時邀請頂級菁英會所舉辦收藏分享,除了一般民眾可以藉場內的講座吸取藝術市場及當代藝術走向的知識,場外的各項嘉賓招待不卑不亢地讓藏家遠道而來的辛苦都獲得滿滿的收穫而歸。
藝術生態環境是臺灣成熟藏家的土壤。此次Art Taipei呈現的新面貌,對於藝術交易多寡的計算雖是重點,更多著重對藝術買家的培養扶持,而呈現國際的規模不是來自僅國際畫廊參展的數量,而是城市底蘊及待客之道所表現出的大家風範。
「城市國際化」是指城市在人、財、物、信息及整體文化等方面進行跨國界的相互往來與交流活動不斷增加,城市的影響力及吸引力影響到國際間。Art Taipei的舉辦此次展現的不僅是藝術博覽會的經濟層面,更提升到國際城市展現的包容、方便及格局。
| 藝術產業區塊正在重新洗牌,畫廊正在出走
前仆後繼成立的藝博會改變了藏家消費的習慣。老牌畫廊總部,位於忠孝東路的阿波羅大廈仍然穩穩地由數間老牌畫廊坐鎮,以往泡茶喝咖啡的串門子藏家活動,開始在藝博會興起後發生急劇的變化。新人舊人藏家都在藝博會裡碰頭,藝術家與商業在裡面糾纏,學術與業界開始產生化學變化,藝術要從「家」要做起,先要從進入「產業鏈」開始,而畫廊測試藝術家的市價,也從藝博會開始試水溫。
過去的各個藝術角色正在模糊界限,藝術零售化、商場藝術化、拍賣奢侈品化、藝博展覽化、功能產品可收藏化。在當下並不明朗的經濟大勢下,趨於務實和實用主義的買家們,正在改變著藝術交易行情,面對這種趨勢下的畫廊將會更需要出走。
藝博會將畫廊空間漸趨平臺化,畫廊主各自連線或個人自組藝博,從單一代理人角色負擔中出走,轉型為「平臺」,在實體上建構網路藝博、加入網路交易平台取代實體空間、或者自組成立一個「主題性」藝博使其品牌化;而藝博會「市集」的角色在21世紀的今日,扮演著更像「萬國博覽會」,在交易的功能上更身負著文化大使的重任,旅遊經濟與城市行銷,成為產業鏈裡需要實踐的重要功能。
「而立之年」意味著獨立自主、自我成就,但尚未完全成熟和獲得成就,仍有精進空間,三十多歲可以說是一個人的「輕熟期」,這對2024年Art Taipei更具意義。
撰文 | 樊婉貞、勞拉申
圖片 | 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與樊婉貞提供
2024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展期 | 已於2024年10月25-28日
舉辦地點 | 台北世貿一館舉辦
——— 探索更多藝術地圖 ———
資訊投稿 |editorial@artmap.com.hk
@artmap_artplus
@artplus_plus
@ampost_artmap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