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月 | 藝術不是裝飾品,而是用來迎敵的武器 | M+博物館 |李明維:如沙的格爾尼卡
- experience am space
- 3月25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有「現代藝術大師」之稱的畢加索,其繪於1937年的立體主義代表作《格爾尼卡》(Guernica),控訴了德軍和義軍在西班牙內戰中對格爾尼卡城人民的殘暴殺戮,至今仍被視作反戰、反納粹的象徵。最近,這幅在藝術史上有深遠影響的曠世傑作,便以意想不到的方式重現於香港M+博物館。由旅美臺灣藝術家李明維所創作,大型裝置《如沙的格爾尼卡》現於展演空間開放參觀,在藝術家利用沙粒以巨大尺寸重現大師經典的同時,更會邀請觀眾進行一場互動表演,一同在這個二戰距今尚不足百年、烽煙已然四起的動蕩年代,探索走出歷史陰影、達至真正劫後重生的可能。
✍️加入我們「大評論家計畫」,詳情:https://www.artmap.xyz/main-page-junior-art-reviewer

| 藝術作為武器和禮物 破壞與創造的轉化
畢加索曾說:「藝術不是裝飾品,而是用來迎敵的武器。」帶著關懷社會的創作意識,畢加索一生其實也創作了不少與戰爭相關的作品,為當時以及後世人們帶來巨大衝擊,李明維便是其中之一。回憶小時候在美國現代藝術博物館看到《格爾尼卡》原作的經歷,李明維表示當時他便被這幅作品深深震撼,因為相對於在臺北故宮看過的優雅山水花鳥畫,畢加索筆下驚慌無助、在死亡邊緣掙扎嘶吼的眾生讓他首次意識到,「藝術除了可以是美麗的,也可以是痛苦的,甚至是十分政治化的」。
以此認識藝術的個人經歷以及畫作代表的社會性創傷為起點,2006年,李明維創作了《如沙的格爾尼卡》,希望在這幅反戰名畫之上重新思考暴力與毀滅的本質,凸顯轉化蘊含的巨大創造力。
作品分為三個階段:首先,運用沙這種脆弱、曇花一現的媒材重現《格爾尼卡》;其次,在完成沙畫最後一小部分的同時,邀請觀眾赤腳在沙畫上漫步,讓圖像變形模糊;最後,與其他表演者以自然隨興的動作輕掃沙子,形成全新的抽象構圖。如同李明維的其他參與式藝術裝置,例如曾在M+博物館展出的《魚雁計畫》和《聲之綻》,「禮」的概念也在《如沙的格爾尼卡》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不僅是最後徹底轉化「破壞」與「創造」二者的打掃儀式,整個作品更是一份藝術家送給自己以及觀眾的禮物,一份使人釋然面對歷史傷痛、相互療癒的力量。

|《如沙的格爾尼卡》在香港 尚未完場的互動展演
十多年來,《如沙的格爾尼卡》先後在全球多間博物館展出,如臺北美術博物館、昆士蘭現代美術館、德國柏林應用藝術展覽館等,在李明維眼中,每一次也是獨一無二的創作體驗。這次將作品帶到香港,藝術家與M+博物館團隊携手重構《格爾尼卡》,以及進行之後階段的表演,期望透過這種與世界各地藝術團隊合作交流的模式,能碰撞出不同的火花。值得注意的是,相對於畢加索原作,李明維其實在重現《格爾尼卡》的第一階段已有所創新,除了在媒介和尺寸上的不同,他也打破了原本的黑白灰色調,加入黃、褐二種暖色。這種顔色上的改動,不但令人更容易注意並思考沙這種材料的運用意義(黃、褐均為泥沙的常見顔色),又讓畫作不再那麼冰冷沉鬱,一再體現藝術家希望通過這個作品,找到災難過後湧現的轉化力量的創作意圖。
在是次展出接近尾聲之際,李明維亦會一如以往,與其他表演者舉行一場表演,並邀請觀眾參與其中,完成《如沙的格爾尼卡》的最後兩個階段。根據過往的表演經驗,藝術家與每位觀眾的一期一會,也能跨越年齡、語言和文化疆界,為彼此乃至在場所有人帶來思想情感上的啓發。「透過讓觀眾在沙畫上漫步,然後令沙粒被人掃去,我希望創造一種共同體驗,改變我們對失去與重生的理解。」李明維如是說。表演將於6月28日進行,究竟到時候會呈現怎樣的劫後重生景象?又與同期舉行的特別展覽「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畢加索──與亞洲對話」形成怎樣的藝術碰撞?讓我們一同期待。
文 | 麥子
圖 | M+博物館
李明維:如沙的格爾尼卡
日期 | 2025年3月8日至7月13日
地點 | M+博物館B2層展演空間 免費入場
——— 探索更多藝術地圖 ———
資訊投稿 |editorial@artmap.com.hk
@artmap_artplus
@artplus_plus
@ampost_artmap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