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康
六月八日及九日,指揮家馬卻 (Jun Märkl) 及鋼琴家蒂博代 (Jean-Yves Thibaudet),聯同香港管弦樂團,於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為愛樂者獻上兩晚全法國曲目音樂會。筆者在此評寫的,為六月八日的場次。
音樂足跡遍及歐美日的馬卻,雖說是德日混血兒,惟他於法國音樂的造詣,可謂是登峰造極。這位法國里昂國家樂團前音樂總監,不但因其文化功績以獲得法國藝術及文學騎士勳章,任內他更乾脆與樂團為Naxos公司把德布西的所有管弦樂作品灌錄。一言概之,他是法國音樂專家。
當晚音樂會,以德布西的芭蕾音樂《卡瑪》掀起序幕。作曲家原來譜寫的是鋼琴版本,後來當出版社Durand要求他為管弦樂配器時,他只完成了八十頁中的十頁便放棄了。餘下的七十頁,被交給克基蘭 (Charles Koechlin) 處理。遺憾的,是場刊作者沒有為聽眾介紹人們大概不太熟悉的克基蘭。克基蘭乃是佛瑞的學生中較得到欣賞和信任的一位,在德布西的《卡瑪》以前,他早就為恩師的作品編寫配器了。演出中,馬卻和「港樂」猶如為整晚的演奏作風格設定:善用樂團和美的弦聲及晶瑩剔透的木管樂韻,於圓滑的線條交錯中奏出音樂的流動質感。全員齊奏的強音樂段,則以精準的調節,造就繽紛壯觀卻有序有禮的聽感。馬卻的處理,成功為樂團弦音打造輕妙的法派音色,其演譯於「矇矓氣氛」和「音樂凝聚」間得到絕佳的平衡。要挑骨頭的話,就是他的演譯或可再多添玩味罷。
法國鋼琴家蒂博代名氣極大,相信場中有不少聽眾是因他而來的。對此,筆者卻不以為然。這位每每披上 Vivienne Westwood 華衣的美男,以往跟「港樂」的合作,筆者聽過的有兩次;此君曾在香港聽眾面前敷衍欺場,所以筆者對他印象欠佳。不料,他是次演奏的聖桑F大調第五鋼琴協奏曲作品103「埃及人」,精心雕琢,極為出色。層次豐富而細膩的鍵盤音色處理,從燦爛炫技到親暱抒情,從萬紫千紅到雪白透明,無論是法國味道還是作曲家挪用的埃及/巴里異國元素,蒂博代均演譯得流麗絢爛,無可挑剔。另外,指揮家與獨奏家的默契深厚,獨奏和協奏,無論在音色上還是速度變化上,相交互動,盡善盡美。只是,蒂博代於彈指間發音的精妙,樂團稍稍比不上。當然,讓獨奏家贏盡掌聲,才是協奏曲的目的吧。其後,蒂博代以拉威爾的《嬰屍孔雀舞》作加奏,音色上,情感上,反而都未有如聖桑協奏曲演譯中的精煉細膩。
下半場,馬卻率領「港樂」獻上三首拉威爾作品,分別為《小丑的晨歌》、《西班牙狂想曲》、及《波萊羅》。與德布西相比,「港樂」似乎對這些「法國作曲家筆下的西班牙色彩」更顯得心應手。乾淨俐落的奏法,節奏穩健,色彩斑駁,聽感生動。管樂手們的獨奏段落,表現力濃郁,實在是弦樂上的畫龍點睛。三首樂曲中,較遜色的或許是《西班牙狂想曲》的第三樂章《哈巴內拉舞曲》:音樂懶洋洋的氣氛,樂手們未盡拿捏。《波萊羅》,小鼓手那長達十五分鐘的節奏支柱,當得讚賞;這首有說「不需演譯」的奇作,馬卻似乎刻意容許個別樂手作較自由的表現,令不斷重複的旋律倍添趣味。
這樂季,「港樂」先後在相關專家棒下,奏出十足的俄國和法國音色,樂迷之福也。
評論場次
2012年6月8日 晚上8時 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Comentá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