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美學的十種定義 - 《美學的意義:關於美的十種表現與體驗 (Which “aesthetics” Do You Mean? Ten Definitions)》



認識李歐納‧科仁( Leonard Koren),是由於他一系列日式生活美學的書籍在臺灣出版,與民藝風潮同步受到矚目,象徵文創急流當中的一股質樸風尚,猶如趕路當中的回眸一望。科仁身兼藝術家、建築師與作家,長年居住在舊金山及東京兩地,對日式美學wabi-sabi(侘寂)的境界不僅著迷,而且嘔心瀝血嘗試定義這個連日本人都說不清楚的概念:wabi意指隔離社會的抑鬱與不幸,但已漸然取得正面意涵;sabi則意味著冷冽、貧瘠與凋零,兩個詞在日本經常被綴連使用,但兩詞之間的語意區分早已模糊。科仁查遍古今資料,歸結出wabi-sabi的主要意涵,原是一種「虛無邊緣之美」、「是一種事物不完美、非永存和未完成之美。那是一種審慎和謙遜之美,亦是一種不依尋(依循?)常規的隨興之美」。他相信,wabi-sabi能拯救數位氾濫的文化麻痺症。職是之故,科仁念茲在茲拯救這帖解藥本身,因而書寫了包括《Wabi-Sabi:給設計者、生活家的日式美學基礎》、《重返Wabi-Sabi:給日式生活愛好者的美學思考》等引介書籍。


我在閱讀科仁這兩本簡樸美學小書時,得到了豐富的啟發。畢竟淹沒在無感文化當中的無力感,人皆有之。從我第一次翻閱這兩本書開始,wabi-sabi的氛圍從來沒有在我心裡消散過。然而,繼續追蹤科仁最新中譯書《美學的意義:關於美的十種表現與體驗》,讀後卻產生一種異樣感受:他為何反而回過頭去探討關於美的各種定義呢?這項疑惑一直要等到讀完他的十個美學定義之後,我才在最後一篇近似作者自白的〈在敘事中的美學〉裡,看到他真實的心路歷程-----是出自一段反身自省,以及朋友的忠言提點,科仁方才悟得先前撰寫的日式美學文章裡,存在著太多虛假的註記,以及自我吹捧的成分。於是他重新挑出原稿裡相關的芒刺,只留下關於美的正式定義。敘事中陳述他如何從過去迷戀學術美學的狂熱中,轉為意圖建構一個更容易理解的美學景象;那是在義大利樸實的中世紀小村莊裡發生的轉變,也是在他歷經人生的醜陋與艱苦之後,遠離塵囂而滌清的頓悟。這段敘事在我看來可謂全書最深沈的心聲,卻是他付梓之前突發記載的思路軌跡,多匆忙也多從容,有多少意外就有多少意思。


相形之下,科仁在本書大部分篇幅裡整理出的美的十種定義,反而顯得輕盈。一開始瞧見書名,我油然興起「願聞其詳」的盼望,好奇人們都是如何思索「美」,以及「美學」?從前為了探討美學的各種意涵,課堂上我常與學生討論一些特殊的例子:例如臺灣的建商們常以「美學」稱號來為新建案命名,XX美學、OO美學林立,好似我們成天真的活在美學當中。只是這些美學也相當昂貴,與我們似近實遠。建商心目中的美學究竟是什麼?但我說那些標榜巴洛克美學之類的宅建築不乏是偽的或不純的:當美學被當成招牌門面時,不乏是為了摘取這個詞彙鍍金的光澤。


但科仁跳出來說,即便如此,這還不能算是「偽美」。參照他的定義,這種不純粹的巴洛克建築,至少符合他所謂的「美學意味著外在裝飾」。這麼說來,即使這棟新建案不是一顆變形的珍珠(Baroque一詞的原意),至少可說它是一種裝飾用的變形巴洛克…。我認為科仁依然是對的,因他知道芸芸眾生使用美學一詞的脈絡極其紛雜。其他九類的定義尚包括:美學等於「風格」、「有品味的」、「藝術的哲學」、「與藝術有關的論點和詮釋」、「藝術的同義詞」、「美麗的同義詞」、「人體美化的致力」、「對於知覺及情感的認知模式」、「與『美』相關的觀念和想法」。興許是因為這十項整理完之後已了結最重要的任務,科仁附帶的說明因而相當淺顯,唯獨自稱已捐棄的深奧哲學美學,亦即第四種定義裡,他情不自禁寫了很多,可見捐棄前投入的心力。末文〈在敘事中的美學〉還有另一項趣味:科仁在文中一邊告白,一邊把自己當下提及的美學相關詞彙,直接用前述十種定義加以分類,有意示範一篇談話裡也可能出現數種不同的美學定義。然而不知怎地,我總感到一個人還是在敘述自己最神往的價值時,最具感召力:閱讀時我從頭到尾縈繞在一種wabi-sabi的氣氛裡,彷彿喚起了我的思念,懷念著昔日訴說簡樸美學的科仁。


書名:美學的意義:關於美的十種表現與體驗 (Which “aesthetics” Do You Mean? Ten Definitions)

譯者: 蘇文君

出版社:行人

出版日期:2018/05


Comments


bottom of page
Art Map e-newsletter subscription form
Add other subscriptions/Unsubscribe
Reasonable Spread: Email marketing and newsletter management t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