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紐西蘭 毛利人與南島文化

文·圖/歐頭OTTO


紐西蘭這塊南半球的福地,主要分南、北島,旅遊上賣的就是無染的山水環境,未經開發的處女地以及稀有的物種。而愛葡萄酒的朋友,可以到最佳產區Marlborough嚐嚐白蘇維濃,電影迷則可以來場《魔戒》旅遊,因為導演彼得傑克森是紐西蘭人,北島南端的威靈頓就是他取景的重要之地。此外,奧克蘭、羅托魯瓦、峽灣國家公園等地,都值得一遊。


毛利文化的起源

我對紐西蘭印象最深的是在毛利文化上。說到毛利人,就必須先提到南島民族,其中包括了台灣原住民、毛利人、波利尼西亞人、爪哇族、馬來人等等。他們屬於南太平洋玻里西尼亞人種,且擅長航海,容貌、膚色或頭髮都與中國人相似,風俗文化也與東南亞、阿拉伯地區類似。就曾有「台灣起源說」提到毛利人祖先來自台灣,西元前5000-2500間開始從台灣擴散,遷徙範圍北到玻里尼亞的島嶼,東到復活節島,最西邊則到了馬達加斯加島,當然包括踏上紐西蘭。


不過另外有人提出「巽他大陸起源說」,認為南島民族的分化比「台灣起源說」還早上五千年。冰河期巽他大陸物產豐饒發展出農業,台灣原住民就是在海平面上升後,巽他大陸往北遷移的南島民族。


換句話說,不管是「台灣起源說」或「巽他大陸起源說」,總之毛利的祖先大約在五千年前離開台灣開始遷徙,踏上過菲律賓、印尼,巴布亞新幾內亞之後,又在2500 年前航行至波里尼西亞,最後在1000到700年前,航行到現在的紐西蘭。而這群海上遠征的勇者,稱自己是tangata whenua即「大地的子民」,而他們也被後代子孫稱為「日出的維京人」(Vikings of the sunrise)。


之後的十四世紀,毛利人開啟了南太平洋島國紐西蘭的文明史,毛利人來到紐西蘭之後大多居住在北島,因為北島和他們生活的熱帶氣候較為接近,他們跟各地許多原住民一樣,早期過著以狩獵、農耕為主的生活。西元1200年,毛利人已分佈在北島和南島的許多地方,也從事簡單的貿易行為,所謂的「毛利文化」日漸成型。


獨特的毛利人

如果你有機會上Google搜尋毛利人的照片,就會發現不少鼻子碰鼻子的照片。那就是他們打招呼的方式,在觀光景點遇到毛利人,也會一邊跟你說「Kia Ora」(你好),一邊跟你鼻子碰鼻子,這個就是毛利人最親切的打招呼方式,交換鼻息的「洪吉」(鼻吻)。


光是打招呼的方式就這樣特殊的毛利人,其實Māori這個字在他們毛利語竟是代表「正常」或「正常人」。原來當時的歐洲人踏上紐西蘭地,毛利人便自稱自己是「正常人」,而稱歐洲人為「Pakeha」(反常人)。那麼現在全世界到底還剩下多少「正常人」呢?如今全球毛利人總數約70多萬人,其中紐西蘭南、北島就占了62萬,鄰居澳洲也有12萬6千人,英國約有8千人,美國和加拿大約有4千人左右。而回溯上個世紀,19世紀初當英國人踏上這塊南半球淨土前,毛利人約有20多萬,80%住在北島南半部和南島北部的沿海。


不過英國殖民統治後的1840年,毛利人曾為了反抗,發起過長達三十年(1843-1872年)的毛利戰爭,一度人口銳減至不到四萬人,幾乎滅種。而這尊嚴之戰,最後也讓英國終於願意承認毛利人的政經自主權,1907年紐西蘭獨立後情況更為改善,1970年毛利人口才增回到22萬,其中包括不少從其他島嶼遷移而來但已被毛利人同化的「島民」,像是薩摩亞人、湯加人、斐濟人、庫克島人、紐埃人和托克勞人等等,目前毛利人約佔紐西蘭人口的9%。


毛利人的神祉觀

熱愛歌舞、擅長雕刻、敬拜圖騰的毛利人,也有自己的宗教神祉觀,他們的信仰是多神,崇拜領袖、祭司或巫師。如果你看過聞名全球的紐西蘭All Blacks橄欖球隊每次出賽前跳的戰舞哈卡(Haka),就是來自歌頌他們心目中地位最崇高的神靈——戰神,而戰神也是最常被拿來雕成木製品。


他們認為蘭奇(天,父神)以及巴巴(地,母神)是萬物起源,最早天地未分開、完全漆黑,因為他們的兒子渴望光明,於是把天地推開,光明出現後也發現一直藏在黑暗裡、同樣為天地所生的人類。而分開的蘭奇與巴巴,每當蘭奇想念巴巴,便會落淚下雨;反之如果巴巴想念蘭奇,則會噴出地熱或噴泉。


他們也很尊敬森林之神,這位神在天地之間種了很多的大樹,為人類爭取生存的空間。這樣頗因環保想法而存在的神,也深深影響紐西蘭至今,仍高度保育自己獨特物種與生存環境的政策。


另外,銀蕨因曾幫助毛利人對抗外來入侵者,因此被視為聖樹。紐西蘭為保存毛利文化,故用銀蕨當國徽,甚至All Blacks國家橄欖球、觀光局、貿易發展區、航空公司都用它當註冊商標。


至於毛利人吃什麼延續自己的生命呢?他們跟台灣原住民很像,主要吃地瓜、芋頭、蕨類等,因為有地熱,所以會用地熱來燜煮食物,或是一種叫Hangi的料理方式,把烤熱的石頭跟食物一起封起來。不過,毛利人並不是素食主義者,早期他們踏上紐西蘭時發現,這裡有種幾乎跟人一樣高的「巨鳥」叫恐鳥(Mao),恐鳥因為肉多且又笨又不會飛,所以被毛利人吃到絕種了,如果你有機會到紐西蘭旅行,頂多可以看到模型而已。


毛利文化的延續

這一趟紐西蘭之行,我個人主要在兩個地方明顯體驗到毛利文化。其一就是在威靈頓的紐西蘭博物館Te Papa Tongarewa,看到不少木雕、編織衣物,以及毛利人祖先有計畫海上大移民的壯舉。其二則是在羅托魯瓦地熱區的毛利文化村,這裡跟博物館陳列過往歷史不同,主要是找尋毛利文化的延續與時代應用,你可以在此欣賞到毛利人的哈卡戰舞,吃到他們的傳統美食。這裡還有令人嘆為觀止的地熱現象(不知道是否是因為巴巴想念蘭奇),以及奇異鳥館裡珍稀夜行的Kiwi,更是絕對不可錯過。


毛利文化對紐西蘭這個國家的影響甚鉅,1840年毛利人與英國王室簽署了《懷唐伊條約Treaty of Waitangi》,該條約被視為紐西蘭的立國文獻。紐西蘭建立了英國的法律體系,同時也承認毛利人有土地和文化擁有權,以延續這個種族的文化完整與自主。



毛利人以木雕工藝文明,不僅在毛利文化村內,積極保存傳統歌舞、藝術及習俗,

並廣泛收藏毛利人的工藝品,還特地廣招有興趣學習木雕的青年,為他們開設木雕學校。

毛利的木雕藝術家帶著耳塞專心工作著。

威靈頓的紐西蘭博物館中,毛利文化區的木雕牌匾,氣勢相當。

架高的三角形屋頂的建築,是毛利人的神聖場所,

包括祭祀祖先、送葬死者、禱告神靈、祝福活人、演講聚會,

平時外人不准進入。小屋入口或柱子上,都刻有毛利文化中獨特的漩渦或人面花紋。

瘦長的獨木舟,是毛利人為了出海捕魚所打造的。早在西元1280年,

當時毛利人就搭七艘獨木舟從南太平洋的島國,有計畫地進行移民。

當年毛利人就是用這樣的帆船,橫跨南太平洋,到了玻利尼西亞甚至是復活島。

南太平洋的三角型區域,是包括毛利人在內的南島文化活動圈。

魚鉤也是毛利文化的重要象徵,是跟復活島、夏威夷相同的圖騰。

用魚骨做成的提琴的板子,是毛利人象徵權力的器物。

只有族裡重要能發號命令的人,才能把持。

黥面也是毛利人的重要文化,臉上獨特的漩渦刺青花紋叫Moko,男人往往會整臉刺,還有腿跟臀部,女人則只在嘴唇及下巴刺青,刺青代表階級地位,因此貴族的刺青顯得非常耀眼。

編織項圈是毛利婦女的作品,精雕細琢的傳統手工藝品也是毛利文化特色之一,

包括亞麻製的披肩、圍胸、圍腰和短裙,或是帶有各色羽毛的斗篷。

遊客們正圍著位於威靈頓港邊的巨型毛利人雕像。

北島南端的最大城威靈頓是個海港城,也是個電影城。

在威靈頓港區的紐西蘭博物館,可以看到不少獨特的毛利文化。

紐西蘭的山高聳入雲,壯闊卻沉靜。

早期毛利人就稱這塊土地為奧特亞羅瓦(Aotearoa),意思就是「棉棉白雲下的大地」,

從這張伴著一大片白雲的純淨無染的湖色山光照片中,就知毛利祖先所言不假。

必須搭乘遊艇才能深入的米佛峽灣國家公園,是南島鬼斧神工的知名景點。

海豹們慵懶地躺在大石頭上。

氣候不好時的南島福斯冰河,走在其中感覺就像來到異世界。

南島文明的遷徙圖







Comments


bottom of page
Art Map e-newsletter subscription form
Add other subscriptions/Unsubscribe
Reasonable Spread: Email marketing and newsletter management t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