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第四堂課:小立南方的玄關,儘多綠的雕飾 戲劇節在嘉義

@文:李翔齡

@圖:阮劇團、嘉義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草草戲劇節

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於2005年開幕剪綵時,被稱為「小一號的兩廳院」,在台中高雄重要表演場地尚未策劃動工前,大有立志營造淡水河以南為最佳展演環境的雄心壯志。從開幕便進駐表演中心至今的在地「阮」劇團深耕至今,已成為當地推展戲劇教育的重要執行者,舉凡「嘉義小劇場戲劇節」、過往的「桃城戲劇節」、國藝會的偏鄉巡演計劃,乃至於今年3月即將邁入第八屆的「草草戲劇節」,可說是劇團與社區居民、機構,共同營造的社群展現,彼此在夥伴關係中理解、探索戲劇,這個關於人的、透過人的、且為了人而存在的藝術[1]

2月入春,當遊客走進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的寬闊園區,徜徉於重重院落、園林造景的鋪排布局時,總有幾名目光隨著景緻而靈敏起來的遊客,忍不住探入一個氣氛活絡、被彩色cube及鏡子包覆的空間。裏頭可見幾名高中及大學年紀的年輕人正在熱身、走動或高聲說話。一個月後,這片綠草繽紛、方框層疊而極富遊園之樂的場地,便是草草戲劇節串連各項藝文活動的主要空間,而學員們擔綱的正是其中一場壓軸演出。

採訪阮劇團的創團人、戲劇節的總召集人汪兆謙之際,這群「素人」演員已能神態自若,有默契地相互提示引導,一般台灣人在群體內發言時常見的猶豫和被動,在三個多月的排練後早已不復可見。在經驗十足的阮劇團表導演老師以集體創作方式的帶領下,學員個人生命的點滴故事,逐漸匯集為具象的舞台語言。

「我們去年在草草戲劇節的戲不僅每場完售,甚至可以做到區分票價了。」歷屆草草學員們的編導汪兆謙如此說道。這當然不是一蹴可幾,過去他們也曾有過寄親筆信挨家挨戶催票的階段。近兩三年,草草戲劇節已成長得越發具規模,去年的活動除了表演,同時包括影展、市集、演唱、講座等各類藝文項目。「我們其實是將培養戲劇參與者的模式移植到影展策劃以及藝術行政上。子單位的運作無論從計劃到執行,都是召募學員在工作坊的訓練之後獨立操作完成,例如今年即邀映中國導演畢贛在國際影展間備受矚目的作品《路邊野餐》作為戲劇節第一周的開幕放映。」


一群人一起完成一件事

草草戲劇節的口號是「一群人一起完成一件事」,為青少年、大專生藝術教育紮根的活動,仍是戲劇節舉辦的主要用意。「草草戲劇節就像藝術大學一樣,有各個不同的學院,同時有各領域的藝術活動在園區發生進行。」畢業於各藝術學院同樣星羅分布於山坡間的北藝大,汪兆謙在大一時即與同樣來自嘉義的學弟妹陳盈達、余品潔共同創立了阮劇團。「那時的發想很單純,覺得嘉義至少要有一個自己的現代劇團。以前在讀嘉義高中時能夠接近戲劇,是受到當時來嘉義開拓戲劇教育的呂毅新老師啟蒙,現在也希望做到傳承。」阮劇團使用集體創作形式,幫助學員深掘自己周遭的親情、友情經驗化為創作的素材,同樣引用自當年呂毅新的方式。

台灣藝文活動及資源向來集中於台北一地,阮(即閩南語:我們)劇團從2003年創立,從戲劇出發,廣及其他藝術領域,出於阮劇團的創團人根據自身北上求學後對城鄉資源差距之大的震驚,想為故鄉灌注不同的文化刺激與眼界。或許由於影像與戲劇媒材上的互通性,阮劇團極早便開始關注電影,也曾邀約南北幾個設有影像製作的大學系所,以聯映方式提供觀看討論的空間,這也是草草戲劇節附設影展的前身。在阮劇團的辦公室中,抬眼之處便有一張《光陰的故事》台灣新電影五虎將劇照。汪兆謙作為戲劇導演,第一齣戲導的是貝克特的劇本,和他欣賞的電影導演楊德昌一樣,恰巧都以精準嚴謹著稱。

在汪兆謙的帶領下,阮劇團在嘉義積極尋找發展方向和特色。同時嘉義縣有效的文化政策適時地為阮劇團提供了一臂之力。劇團獲選常駐嘉義表演藝術中心,也參與了鍾永豐(另一身分為交工樂團團員)任職嘉義縣文化局長時首創推動的「演藝團隊發展扶植計畫」。在嘉義土生土長的阮劇團,如今也茁壯為兼具「戲劇教育」的社區教育性質、以及定時推出台語製作的創作型劇團樣貌。若問劇團在嘉義能有怎樣的藝術實踐,汪兆謙認為,嘉義一向有論壇的風氣,在人口外流的情況下,反使得「微論壇」成為可能,這是嘉義可以繼續發展的特色。

回過頭看草草戲劇節,各項活動可說代表了阮劇團推廣藝術教育、傳承表演和策劃經驗的劇團精神。當中「off素人甄選」也多一分向群眾開放、號召眾聲喧嘩的用意。今年阮劇團進一步想媒合不同性質的表演團體共同創作,實驗是否能相互激發出不一樣的火花,及製造出跨界與對話的可能。配上嘉義表演中心廣大的腹地,多種戶外舞台空間,觀眾可以自由行走穿梭其中,形成流動的視角觀點,這些都成為環境劇場所謂「無處不是舞台、無處不是觀眾席」的絕佳實踐。

舉辦於春初的草草戲劇節氣氛也許正吻合了鄭愁予詩中所吟詠的嘉義氣味:「小立南方的玄關,儘多綠的雕飾。」生機蓬勃、回歸土地且包含各方領域及聲音的草草戲劇節不僅為嘉義,也為各地前來參與的觀眾打開了一席青田之地。


嘉義市戲劇節

而在草草戲劇節過後,盛夏之際,同樣有個行之有年的戲劇節會在地形似桃、暱稱為桃城的嘉義市舉辦。

過往幾年,嘉義市文化局與阮劇團共同策劃舉辦的桃城戲劇節,主要以青少年戲劇聯合公演為主,另外嘉義市也曾舉辦十二屆的兒童戲劇節。在2014年,嘉義市文化局將兒童戲劇節與桃城戲劇節結合,拓展為嘉義市戲劇節。今年則計劃加入舞蹈演出,希望未來結合音樂演出,整合為全方面的藝術季。[2]


這兩年的嘉義市戲劇節,節目活動主要仍是青少年劇目和工作坊,除了室內場地佔大部分外,也有野台和別出心裁的因地制宜表演。免費的演出及工作坊向來廣受家長歡迎,售票演出的票房亦有六、七成。而這幾年來隨著觀眾文化需求增加,主流的親子節目逐漸不敷需求,觀眾也想尋求更多元的口味,文化局因此承襲以往在暑假辦理的兒童戲劇節,將其進一步拓展為觀眾年齡層更開放、項目更為包羅萬象的藝術季。即使此舉不失為提供更完整文化全景的策略,是否能真正降低節目規劃的複雜度仍屬未知之數。過去戲劇節在執行上需要克服的障礙大致仍是預算與檔期問題。成人節目的成本較兒童劇團高,邀請符合觀眾期待、知名度高的劇團,除了須評估預算外,也有對方南下意願或檔期安排的問題。加上嘉義觀眾的文化消費預算雖已成長,但仍相對保守,同質性節目會有票房上相互排擠的效果,最終反而傾向由票價決定選擇場次,而非取決於內容。

如今正逢嘉義市文化預算被降低,戲劇節的轉型目前可說正面臨過渡時期。相對於都會地區,地方文化政策對於藝文活動的推廣更為舉足輕重,也許只有最基本執行預算不被縮減,才能期待嘉義市戲劇節或未來藝術季的主題規劃能夠更加清晰,實際整合跨領域表演項目的內容。




[1] Jean-Louis Barrault語。

[2] 今年度嘉義市戲劇節目前時間及地點尚未公布,相關資訊請留意嘉義市政府文化局網站活動訊息公告。


Comments


bottom of page
Art Map e-newsletter subscription form
Add other subscriptions/Unsubscribe
Reasonable Spread: Email marketing and newsletter management t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