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第88期:為何收藏當代藝術?



















Text 文 |胡鐘伊


當代藝術作品如何看?


2016 舊金山現代美術館 (SFMOMA) 的一檔展覽,一位17歲男孩TJ Khayatan,突發奇想,在展區地上放上一架自己的黑框眼鏡,混充為這檔展覽的展品,結果現場觀眾誤以為是展品,在作品前駐足討論。實情曝光後,引起網路上廣大的討論,這件趣事也因此揭發了當代藝術發展某一荒謬的面向。

豐富性、主觀先決、開放討論、任意性、可變性、觀念賦予作品實質,等等幾個當代藝術作品具有的獨特關鍵字,都讓當代藝術作品以一種獨特的方式,被人”觸發它存在的姿態”。


杜象(Marcel Duchamp , 1886-1968) 的小便斗 《噴泉》( Fountain, 1917) 到卡特蘭(Maurizio Cattelan , 1960- )以18K金打造,在紐約古根漢美術館供人使用的馬桶 《美國》(America ,2016),波依斯(Joseph Beuys ,1921-1986)的《如何向一隻死兔子解釋繪畫》(How to Explain Pictures to a Dead Hare , 1966 ),在到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c , 1946- ) 與觀眾無聲面對的〈藝術家在場〉 (The Artist is Present,2010) 以及 謝德慶(1950-) 自囚一年的 《籠子》(Cage Piece , 1978-79 )


當代藝術究竟是以何種特殊的情境,感動人心? 藝術家透過作品,開啟了個別的且獨特的私密對話,由個別的經驗他者,透過形式的演繹與觀念的傳達,找到一個相共鳴的主動經驗個體。由主觀的選擇出發,企圖要打出更多的孔洞,讓認識永遠保持可被鬆動的活力與解讀空間,是當代藝術作品使人津津樂道的地方,”一切皆藝術”或許什麼都沒回答,卻也盡在不言中。



貼近現實的愉悅與荒謬,抑或是在龐雜的信息森林中,梳理意識形態的真實處境,讓藝術作品與當代藝術家的真實存在之美,在成為一個表演者時,也邀請眾人進入樂園中。

淺談藝術史中的「當代」狀態

定義當代藝術(Contemporary Art ) 始終是個讓眾人困惑的問題,一則來自於它詞語字意具備的概念開放特質(可被解讀為:現在發生的 What is happening now ) 概念,二則來自於時間點與藝術表現模式,與現代主義(Modernism)、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上的重疊與交叉,產生廣義、狹義在定義上的眾說紛紜。

後現代主義打著對現代主義中資本主義與工業化發展的反動,以強勁的批判口吻,確立重新反省世界的力道,當代藝術繼承其批判路徑,由文化形態轉向意識形態與社會狀態的反應。

就歷史分野而言,當代藝術約始於1989年代冷戰結束,全球化、網絡時代開啟的多元文化對話背景。


例如: 莫維尼,雪莉 (Levine Sherrie 1947- ) 挪用杜象的《噴泉》的同款便斗,漆成金色並取名為 《佛陀》 (Buddha, 1996 ) 挑戰著著作權,與再次質問藝術獨一性的 “觀念上的現成物” 表達,而 傑夫.昆斯(Jeff koons , 1955-)的 《凝視球 - 馬內 草地上的野餐 》(gazing ball_Manet luncheon on the grass , 2019 )在印刷輸出的馬內繪畫前,放上一只藍色鏡面,要關者在觀看時,產生一種奇異魔幻的感受。因為線性歷史敘事的打破,讓當代藝術家在使用表現風格時,具有一種再詮釋的合法性。


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 )在其經典著作《在藝術終結之後》解釋「 「當代」所意指的,比較不是某個時期,而是此後”不會再有”任何藝術大敘事(mata- narration)的時期;比較不是某種創作藝術的風格,而是一種使用風格的風格。」 【註1 】



就像後結構主義哲學家-德希達(Jacques Derrida )提出的解構(Deconstruction)精神,表達當一個文化模型、符碼、文本出現在眾人面前,它的意義始終會因為時間(歷史、認知、語言傳達)的延續,產生新的差異與解讀的可能性。當代藝術面臨的精神狀態,亦如解構主義者所提出的,解構永遠不會有完成的一天,解構總是未完的,而當代藝術家的選擇也總是自由的,選擇的自由,帶來概念的混合、交叉、溶解與增生新的認識。


這背景邊界的模糊性,帶來認知開放性的珍貴價值,藝術家仍渴望從現實中找到觀念的解放破口,讓思想透過破口流溢出來,進而獲得歷史性的安歇。



註1 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 著 , 林雅琪 鄭惠雯 譯 , 《在藝術終結之後》(After the end of art – 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pale of history ) , 台北市:麥田出版 , 2014 ,

頁36

Comments


bottom of page
Art Map e-newsletter subscription form
Add other subscriptions/Unsubscribe
Reasonable Spread: Email marketing and newsletter management t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