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涓滴成河,生生不息—關於公共藝術計劃「非凡!屯門河」的六種想象

文:李夢

身為不久前遷入屯門區的新街坊,我頻繁乘搭輕鐵行經屯門河,卻少有時間思索這條河與岸邊的房舍樹木種種,究竟曾經歷怎樣的歷史,並面對怎樣的當下與未來。


正在屯門河畔展出的六組本地藝術家作品系列,是藝術推廣辦事處的公共藝術計劃,取名「非凡!屯門河」。展品涵括雕塑、城市家具、編織藝術以及富有音樂元素的互動裝置等,從時間及空間、傳統與當下等不同維度探討屯門河以及周邊地區的社群文化。藝術家的創作並非自娛,而是希望深入社區,希望與常居或偶然到訪的公眾一同參與,共同想象並建構呈示在地風物與人情的創意平台。


時空的交疊


一條河,串聯不同時代,亦聯繫不同空間、不同情景。藝術團隊「耳製涼房」的作品《屯門無限傳說》以及藝術家陳韻淇的《河樹山家族》分別從時間和空間兩個面向,思索屯門河與周邊風景及人事的關聯,相約觀者體驗時空交疊的生動與新奇。


「耳製涼房」的兩位藝術家鄭淑宜和梁嘉賢構思並設計作品的時候,在屯門派發小報《屯門友段故》,邀請街坊分享他們對於社區的回憶、感受以及在此生活的難忘趣事等。街坊的分享豐富且奇妙,甚至屯門大興邨某幅有大圓孔的牆壁都有談及,看似平常無奇,但經藝術家的巧思與鋪排後,竟成為一場場過耳難忘的精彩傳說。兩位藝術家用布、陶泥和現成物等物料製作意象豐富並可堪玩味的雕塑作品,從屯門的歷史和當下社區的人和事中尋找足以滋養創作的靈感。

耳製涼房   屯門無限傳說_九座牛

耳製涼房 屯門無限傳說_九座牛

藝術團隊之所以為這展品取名「屯門無限傳說」,意在強調傳說的延展性。她們希望觀眾來到屯門河畔公園,在欣賞作品之餘,可試著加添自己的回憶與想象,再延伸更多有趣的故事。時日交疊,傳說因之趨向無限,繁雜茂盛,生生不息。


當「耳製涼房」兩位藝術家回溯時日變遷,陳韻淇在《河樹山家族》中呈現的,更多是關於空間的描繪及想象。藝術家將展品放置於蔡意橋花園,並根據屯門的自然風景,將河、樹、山三種自然元素融入園中。屯門河、鷺鳥林與青山,不同角度見不同風貌,移步換景,很是可愛。


專注於永續設計的陳韻淇擅長創作設置於公共空間的藝術作品,因應空間特色而設計並製作雕塑和裝置等。藝術家透過這作品,希望觀者更細緻地觀察屯門的山水與林木,並引導我們思考保護環境的意義,尤其在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的當下。


陳韻淇 河樹山家族


共融的奧義


當藝術家在《河樹山家族》中思考人與環境的互動與共融,不同媒介、種族和文化背景之間的共融,同樣是其他參展藝術家關心的主題。


設計師兼音樂人陳濬人透過藝術作品《回彈的迴響》,嘗試尋找乒乓球桌與鋼片琴之間的可能關聯。他在杯渡路(南)休憩花園內建造一張乒乓球桌,原料是鋼片琴。當球在琴板上跳躍,琴板發出不同節奏的聲響,宛若奏樂一般;而圓形球桌的設計,可供多人同時打波,亦凸顯融合之意。


陳濬人 回彈的迴響


另一件放置於杯渡路(南)休憩花園的藝術品《屯門孖住座》以及陳設在青賢花園的裝置作品《團門》,均探討不同群體之間的共融。《團門》出自設計師羅曉騰之手,他以「團門」為題,既以諧音指稱屯門,亦傳遞團結並守望相助之意。在藝術家看來,構思並製作這件包含心形和擁抱等元素的裝置是希望屯門居民不論種族和文化背景,都能和諧共處,彼此包容尊重。


羅曉騰 團門


同樣,建築藝術家黃卓健創作《屯門孖住座》時,受到廣東飲食文化中「蒸籠」造型的啟發,設計出兩件造型相似的藝術座椅,並將這兩張圓形座椅想象為兩處無拘束溝通、飲茶寒暄的隨性空間。在藝術家看來,屯門是一處糅合新舊文化的地方,此處的年長居民與年輕一代可藉著此藝術座椅彼此了解,坐下來談天溝通。


黃卓健 屯門孖住座


「很難定義這兩件作品,究竟是建築,是設計,還是其它藝術品?」黃卓健說自己並不想設限,而是希望觀者找到自己合適的方法來「貼近」作品。或許,這種因「貼近」而生的親暱與歡欣,正是我們觀看「非凡!屯門河」後,尤其念念不忘的所在。


Comentários


bottom of page
Art Map e-newsletter subscription form
Add other subscriptions/Unsubscribe
Reasonable Spread: Email marketing and newsletter management t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