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楊偉傑評新加坡華樂團《閩鄉情韻》音樂會

文:楊偉傑

圖:由主辦單位提供


新加坡是一個多種族和諧共處,求同存異的社會,華族裡各個社群既擁有強烈的國家認同感,也積極地保存自身的傳統文化。新加坡華樂團的「鄉情雅韻」系列,多年來製作過以廣府、客家、潮州等民系為主題的音樂會,為獅城華人提供心靈上的慰藉。閩南人是新加坡華族人口中最大的民系,他們的先輩當年飄洋過海下南洋,閩語、閩聲、閩地、閩物對他們來說也是一直念念不忘。音樂總監葉聰與樂團董事吳一賢在三赴福建泉州後,策劃了11月29日晚上在新加坡華樂團音樂廳舉行的《閩鄉情韻》音樂會,把閩南的傳統樂種、戲曲以及台語歌曲帶到獅城,與華樂共融,發出新的火芒。


《八駿馬》是福建南音的經典名譜,在著名作曲家羅偉倫手上,化為一幅《駿馬圖》,他利用華樂團中各樂器多樣的音色和織體的多變性,把原曲的音樂內容全面發揮,動態十足,極具畫面感,又不失古風意蘊。南音洞簫名家王大浩攜千金王一鳴獻上《望明月》與《靜夜思》二曲,王大浩的洞簫聲音圓潤而集中,且穿透力強,在樂隊之上顯得飄逸雅緻;王一鳴的嗓音清亮,委婉又帶著深情,她的潤腔尤為扣人心弦;羅偉倫的配器非常簡練,以拉弦與彈撥樂作為主軸,彷佛有古琴「清微澹遠」之感。簫音、人聲與樂隊三為一體,顯得高潔而優雅。


樂風一轉,演唱高甲傳統小戲《管甫送》的名旦陳娟娟與名丑陳江鋒在歡快的音樂下步出舞臺。他們的演技爐火純青,唱腔韻味濃郁,演繹傳神、親切得來又風趣幽默,博得台下笑聲連連。樂曲更加入司鼓、嗩吶、笛子三位戲班樂師,與華樂團互動有致,烘托出戲曲的氣氛。繼2010年的《反線木偶:戲假琴真》後,馬來西亞華裔作曲家江賜良再度為壓腳鼓與華樂團創作全新作品《荔•鏡•緣》。江賜良以不同的樂器與音樂動機成功塑造了陳三、五娘、林大的形象,特別是代表陳三的壓腳鼓,泉州梨園戲班的鼓師尤毓彬的「腳上功夫」非凡,壓腳鼓的音色變化多端,以一隻腳掌壓出多種音高與音效,極富戲劇性;江賜良的音樂也突破了「旋律加伴奏」的傳統創作手法,他把壓腳鼓、描寫幾個主要人物的音樂動機用對位與複調、賦格等手法展現出來,織體豐富多彩,12分鐘的樂曲一氣呵成,也不覺冗長,反覺意猶未盡。


在2012年《兩岸三地客家韻》大放異彩的臺灣歌手黃連煜這次重臨獅城參演「鄉情雅韻」系列音樂會,一展他在台語歌曲的造詣。《舊情綿綿》和《淒美燈塔》在他略帶沙啞的聲音演唱下,更有悲涼的情懷,到了《寶島曼波》時則又唱又跳,正在指揮的葉聰也不禁聞歌起舞。壓軸的交響音詩《鳳山寺》是羅偉倫的最新力作,以閩南人於19世紀在新加坡修建的鳳山寺作為主題來譜曲。巍峨宏偉的鳳山寺風貌被投射在舞臺的大螢幕上,然而在寺廟的背後,隱然含有老一輩閩南人不畏困難的精神與可歌可泣的辛酸史,羅偉倫的音樂也藏著這層重要意義。閩南人為了追尋更美好的生活,為了下一代的未來,不惜遠赴獅城,在他們的努力不懈下,在這裡創出一片新天。他們從外來移民到落地生根,在新加坡開天闢地,對新加坡的建國與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鳳山寺》是一首譜寫生命的頌歌,是對閩南人「建國一代」的謳歌。羅偉倫在首樂章細膩的描寫,終樂章的宏大氣魄,加上葉聰大氣而精準的指揮,為這壯麗的詩篇作出了極佳的詮釋。閩南鄉音美,情濃意更濃。這場音樂會恰恰反映了這群海外華人遙望的鄉土情與心繫的愛國情。



評論場次

2014年11月29日,晚上8時,新加坡華樂團音樂廳


來自福建泉州的知名旦演員陳娟娟與醜演員陳江峰

攜手新加坡華樂團呈獻傳統高甲小戲《管甫送》。

“南簫王”王大浩(擔任洞簫演奏)和女兒王一鳴(擔任南音演唱)

一起為觀眾呈獻《望明月》和《靜夜思》。


Comments


bottom of page
Art Map e-newsletter subscription form
Add other subscriptions/Unsubscribe
Reasonable Spread: Email marketing and newsletter management t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