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楊偉傑評《拉威爾1875 vs拉威爾2012》

文/ 楊偉傑

香港演藝學院音樂學院兼任講師



每次欣賞香港小交響樂團的演出,總會為筆者帶來驚喜。


一個對音樂充滿熱誠的團隊,從音樂總監葉詠詩到樂團的音樂家與行政人員,均是年輕而富有活力的。「小交」勇於創新,力求突破古典音樂的固有框框,希望把古典音樂演變成為一個雅俗共賞的藝術。由2006年開始設立的「駐團藝術家」制度,更是「小交」在成長道路中踏出的重要一步,讓來自不同領域的藝術家與樂團一起策劃、構思和演出節目,從而擦出更多新的火花。在這次的「新視野藝術節」,葉詠詩與駐團藝術家、著名編舞家伍宇烈合作推出一套極具創意,全部選取法國作曲家拉威爾(Maurice Ravel 1875-1937)作品的跨界節目:「拉威爾1875 vs拉威爾2012」。


節目的英文名稱是 “Ravel the Time Traveller”。從節目的中英文名稱以及極具想像空間的宣傳海報與場刊封面,讓人感覺到這是一場時空交錯的演出,也吸引了近一千二百位愛樂者入場欣賞。音樂會開始之際,眾樂師已在大會堂音樂廳的台上準備就緒,突然全場一黑,一道白光從台上射向廂座,一身白色禮服的舞者周書毅飄然而出,而其輕巧玲瓏的身段展開舞步,他的眼神不停轉動,彷彿在尋找什麼似的。當指揮葉詠詩出場從廂座門後步出時,周書毅好像已找到他的目標,一直緊隨其後。葉詠詩經過觀眾席走到台上,指揮樂團演奏《庫普蘭之墓》(Le Tombeau de Couperin)時,周書毅在台上做上各種動作,時而細心聆聽,時而仰天觀望,靜若處子,動若脫兔。樂團則如常演奏,雙簧管獨奏樂段的表現尤為突出,似乎舞者與演奏者是來自兩個不同的時代,而在同一空間相遇。曲終後周書毅繼續在台上遊走,與正在準備《G大調鋼琴協奏曲》舞台佈置的工作人員作另一種時空互動。


擔任獨奏的法國鋼琴家堤伯肯恩(Cédric Tiberghien)來頭不小,自1998年摘取隆-蒂博音樂大賽(Long-Thibaud Competition)的桂冠後隨即聲名鵲起,於國際古典樂壇備受矚目、聲譽日隆。年僅三十七歲的堤伯肯恩,演奏技巧嫻熟,大小聲的控制得宜,音色變化豐富,特別是第二樂章,鋼琴與樂隊水乳交融,線條極為柔美。中場休息後的三首鋼琴獨奏《夜之幽靈:水妖》(Gaspard de la Nuit: Ondine)、《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Pavane pour une Infante Défunte)和《鏡:小丑的晨歌》(Miroirs: Alborada del Gracioso),堤伯肯恩發揮也是在水準之上,與「小交」的樂團首席格德霍特(James Cuddeford)一同演奏的《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更展現了他們的默契。周書毅則於鋼琴的周圍舞動,隨著鋼琴的聲音律動,周書毅與堤伯肯恩的眼神接上了,他們好像互相找到了知音人,也好像把兩個時代的拉威爾連接了起來。


壓軸的《波萊羅》(Boléro)是筆者聽過其中一個最精彩的演繹。


樂師從四方八面湧向舞台,站在所屬的位置,看似散亂,實際上井然有序。在小軍鼓延綿不斷的清晰節奏下,《波萊羅》的旋律由各個聲部輪流奏出。筆者所聽到和看到的,不止是一首樂曲,而是一個藝術整合,一種「美」的藝術。筆者深深感受到葉詠詩、伍宇烈、堤伯肯恩、周書毅、「小交」以及整個製作團隊這一年以來的準備;筆者也感受到伍宇烈為樂師們設計了一系列形體工作坊的豐碩成果。雖然有些樂師看起來還是不太習慣這種表演方式,可能他們還未享受到認識身體的過程,但當他們感覺到自身與音樂千絲萬縷的關係之後,關係之後,他們的音樂藝術將會有一個質的飛躍。樂團的聲音當下也起了變化,十分放鬆而且充滿彈性。這場成功的音樂會,證明「小交」的駐團藝術家計劃行之有效,是真正的跨界,通過跨界融合讓樂團的藝術水平得以提升。





評論場次

2012年11月2日.晚上8時.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Comments


bottom of page
Art Map e-newsletter subscription form
Add other subscriptions/Unsubscribe
Reasonable Spread: Email marketing and newsletter management t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