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Samwai Lam
「在人類所使用的各種工具中,
最令人驚嘆的無疑是書籍。其他工具都是人體的延伸。顯微鏡、望遠鏡是眼睛的延伸;電話是嗓音的延伸;我們又有了犁和劍,它們是手臂的延伸。但書籍是另一回事:書籍是記憶和想像的延伸。」
波赫斯
記得董啟章在《對角藝術》中,「我」曾和學生做假設性的練習:假設一天早上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了別的東西,學生們想像自己會變成了什麼呢?其中一位學生答:她會變成一本書。明顯地,這意念自卡夫卡的《變形記》,而將問題拋向學生,也未嘗不是一種引導聯想。那位學生的答案,不多不少也揭櫫了書在她心中有一定的份量,起碼那是她不介意變成的物品。不過,到底她想變的是怎樣的書呢?或者,趁機先問一句:何謂一本書?
書的概念
根據《大英百科全書》記載,書是指:「……一份具備相當篇幅、以書篇(或印刷)方式記錄於質輕、可供方便攜帶的材質之上,用以在公眾間流通的信息。」,而且是「溝通的器具」。它的定義明確肯定了書的兩個大原則,它是可供人閱讀和作為溝通的媒介。追本溯源,書的英文是Book,由古英文bok而來,語源與木質相關。據說在中國宮廷監造員蔡倫未發明紙之前,古時的人以樹幹切片為書寫的介面寫寫畫畫做記錄,直到造紙術和印刷術的出現,以紙為書的概念逐漸確立起來。
沒有內容便不會有書,沒有書籍裝幀便不可能有書。「裝幀」一詞源自於日本,因洋裝書以紙張折合成疊成一幀,多幀裝成冊再加以封面等工序而命名,台灣也運用此詞形容書的完整設計。書籍裝幀著重書的整體,它既是平面,又是立體的。試將一本書,無論是平裝書又好,線裝書又好,放在桌面上,投入瞳孔時的景像是平面的,而把書豎起,「站」在桌子上,又可以見其身(書的厚度)。書籍裝幀設計師需要考慮到文本、字型、文字排位、插圖、封面、扉頁、書葉、書背和插圖等元素,將理念在設計書籍的過程中實踐後,再跟作者和編輯,甚至是印刷商解釋。每本精心設計的書,參與者也經歷漫長又辛勤的持久戰,才能將書完成,合力呈現書之美。
三地書籍裝幀概況
被譽為「設計王國」的日本,可謂亞洲書籍裝幀設計的「領軍者」。雖然日本在戰敗後,出版業和印刷業受到嚴重的打擊,然而在短短幾年後,便出現了日本現代書籍設計的第一人——原弘先生。他是日本首個以書的整體為主題的設計師,其餘大多數設計師單單從作畫的角度出發,以為交了畫作,完成封面便了事,並未考慮到文字、印刷、用色等細節。
了七十年代,是日本裝幀藝術的重要時刻,「書籍建築師」杉浦康平的實驗精神帶領日本書籍設計走向另一片天。當他在烏爾姆造型學院任職客席教授時,明白到作品不能只模仿歐洲設計,而抽離與根源—亞洲的關係,於是將東方以自然為中心,天人合一的觀念融入書籍設計。外界形容他為「書籍設計師」乃建基於他的書籍設計觀。他與香港著名設計師靳埭強討論書籍設計時曾表示:「書本像人的身體,有左右兩邊,打開時左右對頁像兩極,缺一不可。書本由多頁釘裝成冊,內頁包容不同的故事。封面是內容凝縮成的面貌,經絡聯繫全書。書就是生命體。」其中,最能表達當時杉浦康平的想法是他為高橋和已裝幀的作品《吾輩解體》,那時一般的書名也採用橫書,而杉浦康平卻非常大膽用上直書體,有種教人不敢無視的魅力。到了八十年代,「書籍設計」已是日本一種專業學問,佼佼者有菊地信義。書籍裝幀設計師除了處理書的整體之美外,還會考慮到出版社提出的銷售策略。現在說回頭,可能不覺得是什麼了不起,甚至認為是一般出版社、作者和設計師都應該進行的工作。但專門的書籍裝幀
設計行業確立,的確改變了日本整個出版業的方針和發展。
不得不承認,中國的書籍設計發展真的不及日本那麼迅速,但中國當今的出版業也以不斷進取的態度面對世界。打從二零零三年以來,中國每年都有新的設計作品獲得萊比錫「世界最美的書獎」獎項,當年並以《梅蘭芳(藏)戲曲史料圖畫集》獲金獎,《曹雪芹風箏藝術》也曾於二零零六年奪下金獎。二零零九年三月,世界權威的設計類雜誌《idea》以全期的篇幅介紹中國當代書籍設計情況。
再觀望離香港更近一點的台灣,與日本類同,亦早在七十年代出現有關書籍設計的討論,。自七十年代,台灣的出版業也有相當的進度,加上台灣的閱讀風氣愈來愈盛,台灣的書籍設計在亞洲的地位是無可置疑的,而每年台北國際書展重要的比賽「金蝶獎」,主要獎勵出版設計者的努力,得獎作品非常有質素。不信的話,請到書店逛一圈,找來台灣出版社的書籍,例如:行人出版社、南方家園出版社和天下遠見出版社。,不難發現台灣出版社設計的書大都也很有自己一套,能夠配合書本身內容的原意,將加以發揮,吸引讀者。只要對台灣出版業有少許認識的人,也不會對蕭青陽、王志弘、聶永真和黃子欽等設計師的名字感到陌生。
至於香港呢?說起來其實有點怪,甚至有點自打嘴巴的況味。香港參與書籍設計工作的設計師當然是有的,例如靳埭強、陸智昌、趙廣超、孫浚良等等,而且實力也不容忽視,例如:中國資深裝幀藝術家呂敬人曾稱贊,陸智昌為上海譯文出版社裝幀的作品就對中國出版業帶來一種沒有雜音和干擾的語境和意境,年輕的書籍設計師則有陳曦成和黎清妍等人。香港在各行各業也是人才輩出,這方面不用擔心,然而,大眾對書籍裝幀的關注度還是不夠,對書籍裝幀的概念也較為陌生。眼見剛過去的書展,傳媒大都傾向蘋果式報導嫩模爭芳鬥艷的場面,如果連書也不是書展的焦點的話,書籍設計受到重視的願景還未到時候。
數位VS 紙質
進入數位年代,不少書籍設計師都發表了對電子書的意見。到底如何在數位空間保持書籍的美感和呈現的視覺效果,表達設計師、作者和責任編輯的意念呢?從另一角度看,電子書的出現,也可以賦予書籍設計新力量。在香港,電子書的情況尚未算非常流行,可以取代紙質書籍的位置。但香港書籍裝幀設計的未來,也是時候想想用什麼態度和方法面對電子書的趨勢。無論如何,數位書的出現可以看作閱讀風氣的另一個面向,說不定可以激發書籍裝幀設計的發展,我相信,親手捧著書在懷裡翻閱,嗅嗅書香的雅興
是不會因而滅絕。書,還是由點、線、面構成的智慧之囊,最教人珍而重之。
參考資料:
《書設計.設計書--書籍編輯、設計、風格、印刷全事典》安德魯.哈斯蘭著
《疾風迅雷.杉浦康平雜誌設計的半個世紀》 杉浦康平著
《書.設計》Works Corporation著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