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旅遊 | 銀川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 寧夏銀川當代美術館 | 黃河兒童藝術展——一顆種子的旅行•元點 (第一篇章)


「所有大人都曾經是小朋友。只是我們都忘記了。」(《小王子》—— 作者聖修伯裡)。

 

7月,不熱。如梁靜茹的《寧夏》「寧靜的夏天天空中繁星點點心裡頭有些思念思念 ...」,我又回到久違的寧夏銀川 (然歌詞內的此寧夏非寧夏),距2016年受邀參訪銀川當代美術館第一屆銀川雙年展回訪,8年了,風景依稀,溫柔如舊。

 

✍️加入我們「大評論家計畫」,詳情:https://www.artmap.xyz/main-page-junior-art-reviewer

 

| 當代美術館接連倒閉,地震沒有震到西北,反留下好種子!

 

2016年北京UCCA搖起了當代藝術的地震,爾後2020年的「恆大暴雷」事件,房地產泡沫的第一塊骨牌,連帶由資本和政府所支持的民營美術館也一併被推倒。由寧夏民生集團支持營運,屬於官方非牟利的銀川當代美術館,幸運地從所有強震下安然度過。銀川當代美術館自2015年由台灣資深策展人謝素貞開館,建立了營運模式及策展基底,十年後開館者留下的優良傳承,策展團隊已燦爛開花,此次受邀參訪的展覽,鏗鏘擲地的發揮了策展的實力,令每位觀者腦洞大開。

 

新的十年,銀川當代美術館作為中國西北最大的單體當代美術館,已成為大西北各省最重要的旅遊景點及文化重鎮。「黃河兒童藝術展——一顆種子的旅行•元點」展覽,由執行館長趙子懿策展,通過「洞穴微光」、「時空漣漪」、「群星閃耀」、「碳矽紀元」四個板塊,邀請數個藝術方案展開與孩子的對話。總共45組作品,其中21組是藝術家自己開發的兒童項目。

 

這不是一場少年宮美術作業展示,也不是藝術家的成果發佈會,而是與每個人的平等對話,它刷新了觀展人的認知,引發更深層的思考。這場展覽裏,沒有「小孩」與「大人」的劃分,沒有殘疾人與正常人的分別,不區分歌唱家與聾啞人、攝影師與盲人,家長與孩子,它祛除了約定俗成的固有觀念,回到人的基本,回到元點。這是一場不止給孩子的藝術展,也是給每個成年人的禮物。誰又能說自己不是孩子,又有誰算得上真正成年呢?來到《一顆種子的旅行•元點》,就是看到他者,看到自己,看到曾經,也看到當下和未來。


| 李思遙導演的《我從未向你訴說》表演現場

 

《一顆種子的旅行•元點》的展覽現場,沙丘式疊層而上的美術館設計,直通天梯的白色階梯上擠滿了參與的觀眾、家長及孩子。開幕式新穎的戲劇表演形式,孩子一套套上演著他們想講給大人們的話。曾何幾時忍心與八股的家長,如何努力地從痛苦的填鴨式教育裡爬出來,卻在成為「大人」後,洗腦般地繼續給自己下一代「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待,不停歇的「捲式」教育繼續在輪迴。

 

《我從未對你述說》中,看著孩子一幕幕地誦唸著:我不是你,我也是你……

 

我們曾經幻想要給摯愛的他們如何美好的將來,然而中國家庭捲式教育,機械重複動作的孩子,無聊的考試、作業、分數,只要繼續重複做這些機械化動作下去,孩子長大成人後便可成為流水線上的工具,按部就班的上班、打卡、工作和內捲,然後繼續製造下一代,再下一代,如大人般,代際轉移和複製。

 

大人們都忘記了:人類最深的愛,或許不是對陌生人伸出援助之手,而是對最親近的人能夠選擇放手。


| 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

 

被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駐北京辦事處文化交流組連美嬌總監讚賞為:美術成績表現KPI最好的香港中小學——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此次帶來中小學超過40件作品,每件作品不僅獲得參展同學的作品授權,充分尊重孩子的意願;未來還將帶同學來內地藝術遊學,將教育、藝術與實踐結合。


 | 王禮軍,《童話》,2015

 

藝術家王禮軍的《童話》用藝術記錄了時間,他將時間以色彩的方式呈現,童年住過的老家鄉下的房子非常有時代烙印,油漆牆述說著上世紀80-90年代的印記,從側面光影中回照童年和過去。上一代的父母們關於職業、婚育、養老的態度,已難以用在下一代人身上,但又有哪個當下的年輕人,能逃得掉父母的嘮叨和代際爭執?再一看,自己孩子的一代正在使用的AI、科技和短視頻,自己不也一樣看不懂嗎?當這代人繼續要求小孩考高分時,就像父母要求他們要找份「穩定」工作一樣不合時宜,代際與時間的張力,正在最小單位的家庭內上演著。


 | 《風,是什麼顏色》中,兒童鏡頭下的世界

 

《風,是什麼顏色?》,徐佳辰帶盲童去拍照,將相機交給沒有受過攝影技術訓練的孩子手中,純真自然,沒有雕琢的照片,定焦了孩子內心及孩子與世界對焦的勇氣。


| 伊拉克藝術家Yusra Al-Abbadi的四副作品《無題》

 

Yusra Al-Abbadi 是一位是伊拉克的兒童美術老師,她的作品可見的更多是一種童趣,或者是藝術家回歸到兒童的狀態在尋找自我情感表達的出口,這也對應了藝術家教育專家的身份,用兒童的語言來教導兒童。


| 莫裏森(James Mollison),《你睡在哪裡?》,2011-2023

 

英國攝影師莫裏森的《你睡在哪裡?》(Where children sleep)攝影作品,就從世界視角來觀察家庭環境與孩子成長的關係。他的室內靜物攝影和人物肖像攝影,呈現了一種複雜的互動關係。在這組可謂「人類學圖鑒」和「民族誌」的攝影作品中,藝術家想傳達的,不是簡單的「物質決定精神」,也並非階級鴻溝之類型化敘事。世界各地兒童,回應著原生家庭的初始,而文化、民族、價值、宗教信仰和性別意識是後來影響個人成長經驗的關鍵所在。

 

| 《元點》是起點,不是一個「成果論」的展覽

駱餡餅則用羊毛氈材質創作自己的世界,綿軟模糊的質感,半敞開的房子,就像童年的記憶一樣輕柔、溫暖,在脆弱與獨處中生出了一份安然的自洽。喬喬兔是Ken Lee以小朋友為原型創作的,喬喬兔就像小王子守護自己的星球一樣懷裡抱著自己的星星,鈍感力十足,像孩子一樣永遠樂觀,擁有溫暖的治癒力量。而甲板《抄襲》自己孩子的塗鴉,變成了自己的作品,是一個非常直接的汲取兒童藝術特徵並進行轉換的例子。


藝術家李博發起的專案《無聲合唱團》,是用藝術的方式與聾啞兒童建立連結,作品似乎都在説明這些孩子實現自我,但在我看來恰恰相反,是這些孩子救贖了我們參與的每個人,解決的是我們觀者自身的問題。(李博專訪將隨後刊登)

 

《元點》是起點、是每個個體、是伴隨時間的相互影響,是歷史和未來,是當下全新的開始。通過展覽將其形塑,使我們有可能從更客觀多元的視角去理解兒童、理解藝術、理解我們自身,並引發對其問題的直面探討。

 

這不是一個「成果論」的展覽,兒童計劃很多不是因「目的」而生,有些感動不是因兒童而來,在藝術家與孩子的互動中,大人也獲得了救贖。

 

撰文 | 樊婉貞

圖片 | 銀川當代美術館提供

 

「黃河兒童藝術展——一顆種子的旅行•元點」

地點 | 銀川當代美術館

日期 | 2024年7月13日至2024年10月28日

 

——— 探索更多藝術地圖 ———

資訊投稿 |editorial@artmap.com.hk

@artmap_artplus

@artplus_plus

@ampost_artmap

 

 

 

Comments


bottom of page
Art Map e-newsletter subscription form
Add other subscriptions/Unsubscribe
Reasonable Spread: Email marketing and newsletter management t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