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歐頭Otto
古典啟示錄部落客 (出身音樂世家為音樂大師賴德和之子,,個人至今已擁有八千餘張古典CD收藏, 現為台灣資深樂評家、古典音樂台【古典啟示錄】製作兼主持人、 壹周刊副總編輯、音響論壇主筆。)
當今音樂迷口中的大作曲家古斯塔夫‧馬勒(Gustav Mahler,1860-1911),大概很難想像他在世時,交響曲作品並不被重視,死後情況更是每況愈下,這位曾經參加兩次「貝多芬作曲大獎」都失利的藝術家,在世時一直以指揮聞名,直到1960年代後,也就是差不多美國換上艾森豪總統後,馬勒作品的地位才復甦,之後更進一步成為二十世紀後半音樂的代表,與布魯克納並稱為浪漫後期最偉大的兩位交響曲大家。
馬勒1860年7月7日生於波希米亞摩拉維亞(Moravia) 的猶太家庭,父親出身底層,經過多年經營才成為小商人,馬勒在十四個兄弟姊妹中排行老二。不過,這個家庭的小孩像受詛咒,相繼夭折,在馬勒五歲、六歲、十一歲(兩個)、十三歲、十四歲時,都有兄弟死掉,所以他的童年到少年可以說是被死亡、葬禮圍繞,「對生死的思索」也成為他交響曲發展的基調。此外,家鄉群山環繞、風景秀麗,優美動聽的民謠也成為他創作的極佳素材。
儘管走上了作曲之路,但馬勒在指揮上的發展卻比作曲順遂多了!當時他一直想靠交響曲名留青史,在繁重的指揮行程中,只能利用空檔時間「業餘」創作。這導致馬勒活著的時候,沒有人看好他的作品,人人只知道他是知名的大指揮家,換句話說,當時指揮家馬勒的名氣遠遠大過作曲家馬勒!
馬勒後來順勢兼任維也納交響樂團的指揮,但他在藝術上一絲不茍的嚴肅態度,卻引起維也納貴族的不滿,而且他與生俱來的猶太人血統,更成為揮之不去的「原罪」,之後甚至連奧地利皇帝都提出指摘,他只得黯然離開維也納交響樂團的指揮職位。
之後新大陸看上馬勒的才華,1908年元旦他指揮大都會歌劇院演出,1909年獲聘為紐約愛樂交響樂團指揮,還進一步創立了紐約愛樂協會,當47歲的馬勒在紐約發光發熱時,他的身體狀況卻每況愈下。
1911年他的狀況遭到極點,曾有一個月時間臥病不起,甚少外出,2月21日在紐約指揮好友布索尼(Ferruccio Busoni)作品音樂會,這也是他最後一次演出,便因為嚴重的心絞痛被送到巴黎治療,但顯然已經藥石枉然。之後他拖著急速惡化的身體和愛瑪返回歐洲,他回到維也納的6天後,也就是1911年5月18日便去世,離他51歲生日只差幾週,遺憾地留下未完成的《第十號交響曲》。
馬勒生性敏感,作品充滿自傳色彩,濃郁地描繪個人情感與對世界的看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當屬十首交響曲。他的交響和聲混雜調性與非調性,旋律主題取材廣泛,包括謳歌大自然的民謠風,像《第二、三、四號交響曲》皆有出現;兒時軍營旁的進行曲,或是聖詠調般的樂句,《第八號交響曲》甚至採用拉丁讚美詩,他的《大地之歌》更應用聯篇中國詩瀰漫東方風情。
這些主題旋律,有的優美富青春活力,顯示他對大自然、對人生的讚美。有的卻反而透露他對現實的不滿和嘲諷,突如其來、怪誕的節奏、詭異的音型、不和諧音程也都是他交響作品中的重要元素。。
他的交響曲節奏繁複、篇幅冗長、配器龐大,都遠遠超過前輩作曲家對交響曲的定義。譬如《第三首交響曲》便有六個樂章,其中第一樂章就長達45分鐘。《第八號交響曲》「千人」在慕尼黑首演時,舞台上塞了三個交響樂團、數個混聲合唱團以及一個童聲合唱團,合計近千人。
除了形式嚇人之外,馬勒交響曲更是內涵深厚,他常從哲學、宗教的角度思考人生問題,不過往往是混雜厭世卻又恐懼死亡。交響風格上,他繼承浪漫後期的個人化傳統,極力彰顯管絃語法的表現力,徹底發揮每件樂器音色性能,佐以他精細過人的對位手法,在華麗的配器中卻能呈現宛如室內樂般的巧妙效果。而且無論是搭配獨唱或合唱,都信手拈來充滿哲理、說服力。
想要親炙馬勒交響曲,這裡有套Total Solution!由羅林.馬捷爾(Lorin Maazel)指揮愛樂管弦樂團(Philharmonia Orchestra),這套錄音為24bit頂級錄音製作,有別於1982年馬捷爾與維也納愛樂第一套的馬勒交響曲全集,在詮釋上更加深沉具具靈性。因此獲得歐美不少媒體好評,《BBC Radio 3》:「你能深刻且專注感受到音樂的力量。」《BBC Music Magazine》:「靜謐的開頭與第二樂章的熱情,完美表現馬勒第一號交響曲的精髓,可說是最棒的版本!」
馬勒對於管弦樂的精準掌握是任何作曲家都難以比擬的,而他鉅細靡遺的總譜更是每個指揮的挑戰,但倘有一位指揮能將那曲中各聲部的層次剖析出來,那複雜樂念中的立體宇宙觀就能自然展現。拜現代錄音科技之賜,從1960年代伯恩斯坦與紐約愛樂的馬勒全集轟動樂壇以來,馬勒交響曲便成為指揮家的一方顯學,而且這個情況到了二十一世紀更加鮮明,精巧的對位,超大編制的樂團帶出的室內樂紋理,洋溢歌唱性的聲線,成為眾口讚譽的特色,而他音樂中的晦澀悲觀與訴諸未知將來的期待,更讓今人重新認知失落的慘白生命,隨狂爆與衝擊音符謳歌吶喊。
本套「馬勒交響曲全集」,為愛樂管弦樂團於2011年紀念馬勒逝世100週年,所發起的大型製作企畫,由近場錄音鉅細靡遺的呈現出馬勒音樂的微小細節。由指揮大師馬捷爾於英國皇家節慶大廳,錄下心中最具生命力的不朽經典。七十餘年的音樂生涯,大師清晰澄淨的樂思,精確解構馬勒複雜的交響聲部,並詮釋出馬勒曲中蘊含的生命力。
馬勒曾自道:「屬於我的時代終將到來」。他所營造出的交響美學,終於在百年後展放出瑰麗的火花。而這套紀念作曲家與樂團週年的發行,就成為了我最心鍾愛的馬勒交響全集。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