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張煒森評色彩藝境與迷思

文:張煒森。希望透過文字書寫來擴闊本港視覺藝術的閱讀方法,關注作品在展覽中的呈現狀態及關係。


最近在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舉辦克魯茲-迭斯.卡洛斯的個展《色彩藝境與迷思》,有別於著重觀念的當代藝術,克魯茲-迭斯的作品還是很「傳統」地純粹從視覺刺激切入,視覺元素就是作品內容,利用色彩與線條帶動觀者的感知。

克魯茲-迭斯作為「動能藝術運動(Kinetic-Optic-Art Moment)」的佼佼者,不論是畫作還是裝置,其特色主要在真實空間內呈現基本的視覺元素——色彩、線條與光譜,透過改變環境的色調,以及由色線造成的視覺錯視等元素,直接刺激觀者的感知。他所創作的作品,跟不少抽象藝術或極簡主義(minimalism)的藝術品相類似,就算那些藝術思潮與創作因應當時當地的地緣文化而產生,或早已跟社會脈絡脫勾,但那些作品從外觀上仍舊很中性,當中沒有具體對應某一社會的訊息與觀念,作品彷彿成為一個封閉的「美學生態圈」,也逐漸成為精英文化的一部分,免受於社會地域或時代改變的洗禮,而作品也不帶明確的訊息,似乎放到任何地域環境也不會容易被錯閱或超譯,因此這類作品沒有脫不脫節的問題,甚至是全球化藝術的共同語,致使作品到了廿一世紀的今天還相當受落。


說回展覽本身,展覽主要由三個種類組成,一是裝置作品,另一種是平面或半立體的作品與畫作,最後一類為照片形式記錄藝術家不同時期的公共藝術。三類作品試圖立體地展示克魯茲-迭斯作品不同的可能性,裝置作品透過空間色彩來刺激觀者的感知;平面作品以高飽和度色彩構成的直線,從物理上的互疊或移動產生視覺錯視;公共藝術的部分則將這個隱定的美學語言放置到社會環境中。


裝置作品主要分佈在展場正中與兩側偏房,平面及公共藝術部分放置到最大的展示廳。或者將討論集中到裝置部分,如果觀眾從徐展堂沿樓梯上,首先看到《色彩感應沐浴》系列作品,從外觀看是一件吊掛離地,由紅色透明膠片圍成圓柱狀作品,缺口能容許一個人進入,從內部向外看便會將四周環境「染紅」,觀眾透過自主的進出行為改變原有的視覺。作品原有幾種色彩,在這次展覽中只展示紅色的一組,縮減了作品的規模,作品中色彩與慣常視覺的反差,相比下其視覺經驗無疑會較為單薄。


左右偏房則是《空間裡的色彩》及《空間和時間裡的色彩》兩組裝置作品,最為有效改變原有展覽空間環境,佈置利用白膠布等把博物館原有的地板與靠牆的玻璃陳列櫃全部遮掩,去除展場大部分的特徵,將格局改變成「白盒子」般的展場,還將觀眾帶進色彩的奇觀經驗中。兩組作品一動一靜成為對仗關係,前者透過高飽和度色彩組成的直線光譜,頻閃及投影到室內包括球體、立方體的幾何物上,加上觀眾自身的倒影,使觀眾置身於超現實的光影與色彩運行中。色彩光譜加上觀眾的移動,使空間一時成為不確定的迷幻狀態。


作品對於空間與環境的要求相對較高,空間要成為一個空白的容器來讓色彩與光譜作出不同操作,但以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那種典雅的格局來說,要展出這一類帶西方現代藝術氣息、純粹表現視覺刺激的作品有一定的難度,兩者氣氛截然不同,並置總有點突兀之感。

展示與作品為一體,必須靈巧配合才能顯出它在今天的存在價值,同時作為藝術(史)其中一個重要的構成部分,更需要深度的展示等交代其背後的動機脈絡,可惜這類展覽在香港不會製造出有如味精般的話題,往往只能淡淡飄過,不痛也不癢。


1. Carlos Cruz-Diez, Colour in Space and Time ,Museum of Fine Arts,

Houston (MFAH) Houston, USA, 2011. (Photo Courtesy of the Cruz-Diez Foundation)


2. Carlos Cruz-Diez, Induction Chromatique à Double Fréquence Maggy,

100 x 300 cm, Paris, France, 2011. (Photo Courtesy of the Cruz-Diez Foundation)




《色彩藝境與迷思》

展出日期: 由即日起至2014年8月17日

地點: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





Comments


bottom of page
Art Map e-newsletter subscription form
Add other subscriptions/Unsubscribe
Reasonable Spread: Email marketing and newsletter management t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