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回歸,備受好評、來自臺北的國光劇團,即將與日本關東的橫濱能樂堂攜手演出崑曲與能劇結合的「夢幻能」,以傳統美學大膽創新,帶來讓人耳目一新的新編《繡襦夢》。百變崑生溫宇航和梅派傳人劉珈后擔演男女主角,重磅演出令兩折崑曲經典,一夜品味三段夢中情。
✍️加入我們「大評論家計畫」,詳情:https://www.artmap.xyz/main-page-junior-art-reviewer
繡襦夢-雙人、偶
| 夢中世界光怪陸離,古代先民自從會做夢便對夢充滿了好奇進行了探索,人們將夢大致分為兩種:只受現在、過去影響而與未來無關之夢和預示未來之夢。
夢在崑曲中是一個富有詩意和象徵意義的元素,通過對夢境的描繪和象徵意義的表達,結合載歌載舞的舞臺表演和宛轉悠揚的水磨唱腔,崑曲為觀眾提供了獨特而又浪漫的美學體驗。故而崑曲中有許多與夢相關的名劇,譬如著名的湯顯祖《臨川四夢》(《牡丹亭》《紫釵記》《邯鄲記》《南柯記》)、《蝴蝶夢》等。來自臺北的國光劇團則為香港觀眾帶來了崑曲三夢:《牡丹亭》中的《驚夢》《尋夢》、新編《繡襦夢》。崑曲名家溫宇航貫串三夢領銜主演,新秀謝樂主演傳統經典折子戲《驚夢》《尋夢》,優秀旦角劉珈后主演崑曲與夢幻能跨界結合的新編《繡襦夢》。這三夢看似風格迥異,細究其理卻辯證統一,高度概括了人們對夢的思考與理解。
夢中世界光怪陸離,古代先民自從會做夢便對夢充滿了好奇進行了探索,人們將夢大致分為兩種:只受現在、過去影響而與未來無關之夢和預示未來之夢。
新編《繡襦夢》顯然屬於前者,只受現在、過去影響而與未來無關之夢。《繡襦夢》題材取自與能劇故事《松風》相呼應的中國古典故事《鄭元和與李亞仙》。唐代高門士族鄭家公子鄭元和與曲江名妓李亞仙的愛情故事出自唐朝小說《李娃傳》,而後崑曲演出以《繡襦記》為名。
繡襦夢-李亞仙(劉珈后)、偶
繡襦夢-鄭元和(大官生溫宇航)
| 國光劇團還會同場加演兩個經典崑劇折子戲──《牡丹亭》中的〈驚夢〉和〈尋夢〉,讓觀眾一夜品嚐崑曲三夢,細味各段情緣。
國光劇團與橫濱能樂堂跨界創作鄭元和李亞仙故事,採用了非順序線性敘事手法,結合「夢幻能」的「怨靈回眸」筆法,創造了一個八旬老者的鄭元和形象。熱桑在《心理學》中寫道:「夢的內容,總是多多少少由人格、年齡、性別、社會地位、教育水準和生活習慣決定,受到個人過去全部的生活事件和經歷的影響。」鄭元和的夢境便是由五十年前李亞仙留與他的一件繡襦激發,鄭元和在夢中回望人生,青年時代與李亞仙的種種過往在他的夢境中碰撞、重組,一段故事竟品出了新的滋味:「原來初相見已惘然」。傳統崑曲《繡襦記》中,繡襦是情的媒介;新編《繡襦夢》中,繡襦是夢的來源。
《驚夢》——預示未來之夢。《驚夢》是明代戲劇家湯顯祖的代表作《牡丹亭》中一折,講述南安太守杜寶之女杜麗娘遊覽自家花園之後,目睹春景,感動情思,歸來假寐,夢中見一書生,兩情繾綣。此戲富有浪漫主義色彩,文詞、曲調、舞蹈三者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成為崑曲代表作之一,至今仍是崑曲舞臺上經常演出的劇碼。杜麗娘于《驚夢》之後憶及此夢,說道「那夢裡書生,來回擺動柳枝,莫非我他日所適之夫姓柳?故有此先兆爾。」並在自己的畫像上題寫「他年得傍蟾宮客,不在梅邊在柳邊」。(那夢裡書生果然就叫柳夢梅!)這一定程度上反應了古人對夢的理解,認為夢和某種超自然存在連接,神魔會通過夢向他們傳達旨意,他們相信夢的特殊作用,總能預測未來。
繡襦夢-鄭元和(巾生溫宇航)
|《牡丹亭》中的《尋夢》,一折討論夢醒的經典折子戲
舞臺上夢境的表現往往伴隨著入睡與清醒,這是因為從生理角度來看,大腦的運行狀態變化後,在睡眠狀態下我們才會做夢。《牡丹亭》中的《尋夢》便是一折討論夢醒的經典折子戲。杜麗娘遊園驚夢之後,留戀夢境,難以釋懷,因此重到園中,按照景色,尋覓夢痕。她越是追憶,越是傷感,後來得了病症,以致身亡。此戲曲調宛轉,情思纏綿,身段動作也十分細膩優美,是崑曲閨門旦的重要劇碼。帶著對做夢現象的興趣再看此劇就會發現,在杜麗娘的心中,夢境才是「真」,外在現實才是一種心靈的投射,從夢中醒來,就像剛從另一個世界回來。與其說杜麗娘去花園中尋覓夢痕,不如說她是去花園中再造一個真實的夢境,為自己進行一場私密的精神療愈。
夢是一個充滿意義的精神結構,夢境是一個人醒時所思,它來自於現實,卻又將人從現實中隔離。我們曾經的經歷一切都不會徹底消失不見,它們會碎片化地在夢中復活。崑曲之夢既靜且慢,正是創作者與角色的一切經歷在舞臺上的復活。夢與醒的探求是一場心靈的書寫,精神的自剖。繡襦夢,古今同,願我們一同在戲中夢中洞察人心,獲得人生的大智慧!
繡襦夢-三味線樂師
撰文 | 郝璵
圖片 | 臺灣國光劇團提供
日期 | 2024年11月22日及2024年11月23日
地點 | 戲曲中心大劇院
語言 | 以劇種地方語言及日語演出,輔有中英文字幕
折子戲
——— 探索更多藝術地圖 ———
資訊投稿 |editorial@artmap.com.hk
@artmap_artplus
@artplus_plus
@ampost_artmap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