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展覽 | 香港 | 嶺南傳統建築源流與藝術 | 香港文物探知館 | 同一屋簷下:嶺南傳統建築源流與藝術


不斷流逝的歲月中,傳統文化再再的出土、調研,回應當今社會變遷下,文化建構的基礎。現在於香港文物探知館展出的「同一屋簷下:嶺南傳統建築源流與藝術」展覽,由香港發展局、國家文物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社會文化司聯合主辦,帶來170件極具代表性且平時難以近距離觀賞的展品。除了能透過觀賞展覽來認識多元且開放的嶺南文化,觀眾還能搭配與展出主題相關的工作坊及講座,以更富趣味的方式認識嶺南傳統建築與文化,這次的展出將不僅是一次展示,更能以科幻性特質的時光之旅來比擬。

 

✍️加入我們「大評論家計畫」,詳情:https://www.artmap.xyz/main-page-junior-art-reviewer



| 金光神樓_建期可追溯至1909年,嶺南地區最大也是最精美的木雕作品

 

踏入重新搭設的展覽大廳,宏偉的金漆與精細的木雕包裹著一座番禺神樓。這座神樓建期可追溯至1909年,它是嶺南地區最大也是最精美的木雕作品。如果靠近觀看,可以發現神樓的建造大量使用榫卯技法,不需要一釘一錨建構而成,這也是神樓得以在展場重新被搭造的原因。

 

架構如此龐大的展覽,如何將所有的物件收攏成為值得反覆思索的問題。建築部件是貫穿整體展覽的骨幹,一如展名提出的「屋簷」概念,其作為建築中調和內外空間的中介場所。不僅能呼應本次展出匯聚多方共融而至,更能夠有效地建構出觀者與展品間的對話空間。

 

嶺南文化以華麗、裝飾性強與做工精細等特質聞名。前述的特質讓整體文化風格得以「雅俗共賞」稱之,除在不同裝飾性物件以精巧的工藝技術呈現,不同部件背後所蘊含的故事,成為展覽中不可忽略的趣味環節。



| 從三二一談起,三雕_「木雕」、「石雕」及「磚雕」。

 

談到嶺南文化,除了華麗的「番禺神樓」外,獨樹一幟的建築風格與部件可以追溯到明清時期,嶺南地區受惠於當時發達的海上貿易,連帶影響該區經濟狀況,飛速的經濟成長導致宗族間亟欲展現成果,因此大量徵聘優秀工匠前來裝飾相關建築。而其中「三雕、二塑、一畫」則是嶺南文化代表性的裝飾風格。「三雕」分別為「木雕」、「石雕」及「磚雕」三類;「二塑」包含「陶塑」及「灰塑」兩類;「一畫」則是「彩繪壁畫」。

 

越過番禺神樓,展區陳列著各種精細的嶺南傳統建築部件。「三雕」中從木雕、石雕到磚雕,都雕刻著題材多元的故事、風景及傳說。其中廣州木雕柁墩形式的物件是以《三言兩拍》中經典的〈李謫仙醉草嚇蠻圖〉為刻畫對象,透過放大的人物頭部比例,讓整體神情更顯得豐富,忠實還原了李白瀟灑倜儻的風采。

 

其他木雕物件則多數以建築裝飾為主,例如元朗屏山達德公所彩門一作中,囊括如魚、鳥及蝙蝠等鳥獸,和多樣的花卉、幾何與福字作為紋飾,盡現匠師精湛的手藝。上水廖萬石堂封簷板則以蝙蝠與花卉來代表「福壽雙全」。

 

澳門博物館收藏的建築裝飾與竹編組件,更是依據典故著手刻畫人物塑像,以豐沛的故事變化引人注目。當然也包含起源自明代且極具代表性的金漆木雕(描金彩繪)。綜觀嶺南文化於木雕領域的表現不僅紋飾華麗、色彩豐富,更能被視為建築物由外到內的變化縮影。

 

嶺南文化中磚雕發展甚早,本次主要展出人物圖和自然幾何兩類的建築部件,物件之間的年份跨度亦十分廣闊,可見策劃單位之用心;石雕主要展現細緻的建築部件雕刻,部件形式多為渾圓方正,搭配其他具象化的雕刻物件,勾起觀眾對於饒富趣味的民間故事滲入了解之企圖。藉此提供觀眾見證嶺南建築技藝的精湛與傳承。環繞展場可以感受過去藝師、工匠們對於打造建築細節的用心,如此匠心獨運的態度令古老建築構件不只是材質構件的集合體,而是蘊含豐沛故事性的藝術品。



| 二塑、一畫:透過灰塑、陶塑和彩繪壁畫,更加深入了解嶺南文化中建築裝飾的不同面向。

 

展覽中,還有「二塑」和「一畫」的展示區。透過灰塑、陶塑和彩繪壁畫,可以更加深入了解嶺南文化中建築裝飾的不同面向。二塑中,「陶塑」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但是發展至成熟則以唐、宋時期為集大成,本次展出收錄如香港虎豹別墅的日、月神像,是嶺南傳統建築中時常會裝飾於屋脊的陶塑。當然,除了塑像之外,本次也收錄了如花鳥暗八仙紋石灣的三件一組陶塑屋脊,不同於人物塑像,此作以動物、植物和物件來表現主題。於陶塑方面,亦收錄大量的陶屋模型,藉著模型的系譜統整,提供給觀眾追溯嶺南文化中建築發展沿革的脈絡。

 

「灰塑」是在嶺南廣府地區最具代表性,最早甚至可以追溯至唐代便有相關記載。本次展出的灰塑物件多數以經典的故事為描繪對象,例如兩件來自香港西環魯班先師廟的「劉備過招相親」及「周文王渭水訪賢」,皆選用飽含情感寓意和象徵價值的故事,藉此引申對於吉祥祝願的美好想像。對應到地區的氣候特性,整體的色調偏愛使用冷色如白、藍、綠等。「一畫」中的彩繪壁畫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時代,出現於彩陶、青銅器時代的崖石壁畫已有著相似的形式。演變至今,多元的題材可以從古典文學名著到單純寄情山水的風景紀錄皆具,本次展出的壁畫作品則是以「蘇武牧羊」為題,以恬淡的色調配置盡顯經典故事孤高之氣。

 

小結

  

緩步離開展覽大廳,豐沛的展品中,有雄偉華麗的建築衝擊著視覺,也有樸拙且溫潤的建築部件喚起觀者遙遠想像。這些古老的建築構件,不僅是物質文明的結晶,更是精神文明的寶藏。或許,正是這些古老的建築,才賦予了大灣區的文化底蘊,營造出如「屋簷」流動式的內外空間中介特性,文化傳承的無價價值。這次展覽,不僅是一場展覽,更是統整出中原文化微縮至嶺南的薈萃和傳承,讓我們有著全新的認識和再度雜揉後引伸的遠古記憶。

 


編採 | 樊婉貞

撰文 | 張碩尹

圖片 | 香港文物探知館

 

展期 | 即日起至明年六月二日

地點 | 尖沙咀海防道九龍公園香港文物探知館

費用 | 免費入場

 

——— 探索更多藝術地圖 ———

資訊投稿 |editorial@artmap.com.hk

 

Comments


bottom of page
Art Map e-newsletter subscription form
Add other subscriptions/Unsubscribe
Reasonable Spread: Email marketing and newsletter management t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