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展館,映入眼簾的是一個通透的空間,三面玻璃牆面,將戶外的光線與綠意帶進室內,令人注目的大型木質色調的旋梯坐落於展館中心,引導民眾走上閣樓展間,仔細觀察每一個角落,都有細小巧思設計,這裡是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的基地—植深館,一直以來作為基金會的會館、展覽與活動舉辦的空間。長期致力自然生態與藝術結合的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年末特展《水曰Water Says》在植深館營造出一個流動感的沉浸空間,在2023年12月,透過藝術展開一場與「水」的對話。
✍️加入我們「大評論家計畫」,詳情:https://www.artmap.xyz/main-page-junior-art-reviewer
| 作為實踐CSR理念的平台
2016年起,陸府美學教育基金會開啟了場域的新篇章,透過藝術家在植深館現地、委託創作的形式呈現展覽,呈現展示的多元性,每年大約有三至四檔的策展,邀請藝術家、策展人進駐,內容結合環境議題,思考如何推廣生態、表達藝術家對土地的覺察、感知與五感體驗的感受等,展現的藝類型術也不只限於視覺藝術,還包含聽覺、觸覺、裝置藝術與錄像等藝術。
除了邀請國內外藝術家與創作者舉辦藝文展演活動,基金會為了提供住戶美學養分,不定期舉行參與式的生態、建築、美學多元教育講座,這些講座與活動也與社會大眾共享資源,讓一般民眾也能參與。此外基金會長期投入公益參與
例如在榮總醫院設立藝術廊道,關懷醫護,讓平常不容易到藝術場域病患也能感受藝術之美好。
| 以「水」為主題,進行一場真摯的對話
《水曰Water Says》展覽由「自己人Mutualism」團隊策展,從一年半前開始構想,策展團隊思考環境、氣候變遷、環境轉變的議題,由藝術介入的可能性,最後邀請了三組藝術家的創作來呈現,美國藝術家艾婕音(Jane Ingram Allen) & 傑米·塔巴克(Jami Taback)、聲音藝術家李欣菀、纖維裝置藝術家陳聖文。
在思考氣候變遷、生態環境與人類之間的關係時,人們往往是從科學數據偵測或是科普的方式來理解,雖然在生活上的體感,一般人時時感受的到(地球暖化造成的天氣異常變化),但仍然讓人感覺很遙遠;但藝術工作者在面對這些題目時,卻不這麼想。於是策展團隊開始與藝術家討論,發現藝術家的創作反而帶有很多「人」的感覺,但因為人類與自然的共生關係,產生因果循環、自然和可持續性之間的矛盾。策展團隊「自己人 Mutualism」用「水」的視角,以主題《水曰》,來代替萬世萬物發聲。「水」實際上是無法說話,「水」所承載的汙染、破壞,也包含人的情感與文化,藝術家透過創作展現出來。
三組藝術家分別以「氣候變遷」和「水再生」兩個角度切入,從感知生活周遭的變化到追溯水的流動性,以創作來詮釋這段過程,在展場中觀眾可開啟自我感官,遊走於展場中,讓身體作為載體來親身感受。
(左:圖一) (右:圖二)
(圖三)
美國|艾婕音&傑米·塔巴克|《在深水中—我們同舟共濟》(圖一)
《在深水中》是由長年生活在美西的兩位藝術家艾婕音與傑米·塔巴克在2021年開啟的合創計畫,以紙纖維與版畫為創作媒材,36幅大型垂釣長條紙纖維裝置,相互交織形成對話,作品講述創作者在加州的生活記憶,在全球暖化效應下,他們居住的地方面臨高溫、野火、暴雨和海平面上升的狀況,這些具身體感的記憶和「水」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性。兩位藝術家展出的纖維版畫裝置作品,以沉浸式的設計,邀請觀眾遊走其間,觀眾從垂掛的紙纖維看見不同層次的藍色、灰、白等不同色調,拼貼出海洋、野火等自然的多重面貌,讓遊走作品間的觀者進入藝術家的記憶,產生共感,提醒人們環境中的問題與危機。
臺灣|李欣菀|”The Waste and the Darkness”、”The Related, us” (圖二)
”The Waste and the Darkness”、”The Related, us”兩件作品發始於藝術家2019年的「水蔓延」國際交流計畫,以水文的探索串聯「臺南市」與美國「聖荷西市」展開對話,藝術家進入兩邊的汙水處理廠,探究處理場的環境工程設施,紀錄其水流聲音,以聲音、現地裝置、繪畫等元素,觀看水再生的歷程,並進行水人文連結,看似理性的汙水處理裝置, 透過聲音,觀眾進入微觀世界,交錯於時間、地理、情感不同意識層中,試圖探討自然資源與人類再造技術中的矛盾與共存。
臺灣|陳聖文|《人造免疫》(圖三)
纖維裝置藝術家陳聖文長期關注環境議題,曾以淨山淨灘蒐集的垃圾融入纖維創作,產出美麗作品。此次藝術家從臺中老家旁的旱溪獲得靈感,以旱溪整治計畫中所增置的人工溼地植物作為關注對象,研究植物所吸附水中重金屬,觀測水質汙染的程度,不同屬性的重金屬呈現不同顏色,含量的多寡影響著顏色的深淺,藝術家以純白植物刺繡吸附汙染金屬顏色,呈現出既美麗,又令人警覺的作品。
| 對藝術家的提問:當看到這麼多環境汙染的問題,對於未來,藝術家到底是樂觀的還是悲觀?
藝術家回應:在悲傷中帶有一些正向,相信未來還是有希望的。我們從作品中看見對於處理水再生、水資源的問題科技佔有很重要的一部分,人類遇到困難會希望運用科技來解決,我們會發現這中間有其矛盾,觀者在這個空間會看見具有美感的作品,但仔細探究會發現不只是表面上的美麗,其中還有一些矛盾與衝突,也有一些對於未來的可能性,而未來會如何變化,藝術家們將希望的種子放進他們的作品當中。
關於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 | 從住戶服務走向公眾場域
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成立於2012年,以「生態、生活、生命」為經營主
軸,這「三生」概念來自於母企業陸府建設的品牌願景。陸府建設長年著重於生機建築,在生態保育上有很大的琢磨,為永續實踐陸府的理念,各種不同專業分工團隊孕育而生,目標為住戶帶來自然共好的住居與生活。
在「生態」的主題上,基金會舉辦許多關於環境議題的活動,例如成立初始舉辦「地球之愛計畫」系列活動,帶著住戶和公司同事走進台灣山林、海邊,以及以實際行動支持台灣的生態電影等;在「生活」主題,則是在藝術與文化上的推廣,以植深館為基地進行藝文展覽,其展覽主題常扣合環境議題;「生命」主題,則是著重在樂齡,規劃全齡化的活動讓不同年齡的住戶都可以參與。基金會早期主要是為住戶、同事等,比較是特定的對象服務,慢慢的很多因緣際會、遇到理念相同的夥伴,基金會逐漸能量打開,開始與不同的藝術家合作,讓不同的觀眾、甚至不認識陸府的民眾走進陸府植深館。
文 | 柯妙婷
圖 | 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
《水曰 Water Says》| 陸府植深館
🕜 | 2023年12月2日至2024年3月2日
🚩 | 陸府植深館 (臺中市公益路二段789號)
開放時間|每週二至週日10:00-18:00,國定假日照常開放。
預約參觀|參觀採預約制。請至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官網https://live-forever.com.tw/foundation.php、或撥打專線 0800-524365
——— 探索更多藝術地圖 ———
YouTube| https://youtube.com/@artmap9013
資訊投稿 |editorial@artmap.com.hk
Opmerking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