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專輯 | 第60屆威尼斯雙年展 | 臺灣館 (三之二) |專訪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王俊傑


1997年,台灣館提出五位在台灣當代藝壇持續創作,企圖心旺盛的中、青輩藝術家:吳天章、姚瑞中、王俊傑、李明則和陳建北代表參加威尼斯雙年展。以「台灣‧台灣:面目全非」為主題,將台灣分歧多元的歷史、社會、政治生態,以「面」、「目」,「非」可「全」然預期的有趣反照,對新美學提出質疑及闡釋。畢業於德國柏林藝術學院,1984年即開始錄像藝術創作是臺灣新媒體藝術開創者之一,現任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王俊傑,即是參展藝術家之一。

 

✍️加入我們「大評論家計畫」,詳情:https://www.artmap.xyz/main-page-junior-art-reviewer

 

2021年時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系教授兼系主任的王俊傑獲臺北市市長室遴選會議決定擔任臺北市立美術館 (下稱「北美館」) 館長。任職至今,經歷2022年及2024年威尼斯視藝雙年展,現任北美館館長王俊傑以其獨特視角,分享了他作為藝術家和館長參展的不同體驗與挑戰,並揭示了北美館如何決勝於千里之外、在策展策略上的深刻變革與思考。

Wang Jun-jieh, Neon Urlaub—Expo Version, 1997, installation. 1997 Venice Biennale. Courtesy of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左)_吳天章_Wu Tien-chang, Beloved (Detail), 2013 – 2015, video installation, 3’11’’. 2015 Venice Biennale. Courtesy of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右)_謝德慶 _一年行為表演 1980-1981 行為表演,紐約 攝影_程偉光 版權謝德慶

 

| 一個國際性的藝術競技場,能見度還取決於怎麼去跟別人交流

 

北美館作為當代藝術的場館,是臺灣第一座現當代美術館。作為曾參展過威尼斯雙年展的藝術家,現為主辦單位負責人,對雙年展的看法有什麼差異?王館長指出:藝術家往往非常個人主義,只需專注於自己作品;但從機構的角度看威尼斯雙年展,考慮的問題便不太一樣。「這種國際大型的雙年展,其實是一個非常大的競技場。除了作品要很好外,你的能見度還取決於怎麼去跟別人交流等等。」

 

威尼斯雙年展乃全球藝術盛事,每兩年一次吸引著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和藝術愛好者齊聚一堂。在這國際舞台上,作為藝術家和館長參展的不同體驗與挑戰,並揭示了北美館在策展策略上的深刻變革與思考。「我在 1997 年以藝術家身份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的經歷。當時,臺灣館以國家館名義參展」,館長流露無遺的是自信與驕傲,卻也彷彿惋惜地回憶著:「全世界都知道,臺灣館是 1995 年第一次參加,直到 2001 年第四屆,都是以國家館的名義參加。 2003 年的時候,中國介入,台灣館被迫沒有辦法用國家館的名義」。

 

| 普里奇歐尼宮 為藝術家量身打造展覽

 

有幸見證時代的流變,一切有關於時間之於存在的論述,不變的向性無疑地成為了脈絡,二十年來時局(無論是外部或是內部)巨變,北美館對於威尼斯雙年展展覽的形式變化,館長語重心長地說;「儘管官方宣傳和民意有所變化,但實質運作並未有太大改變,臺灣館一直使用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作為展覽場地,這一點在國際上已廣為人知」,語氣堅實。

 

自2015年起,北美館決定改變以往聯展的方式,改為單一藝術家參展。之所以有這個改變,是基於普里奇歐尼宮的場地限制和展覽形式的操作考量。「選擇單一藝術家參展,有助我們在眾多展覽中脫穎而出,並能集中資源全力支持該藝術家。而且普里奇歐尼宮也不是非常的大,加上它是古蹟的關係,場地其實並不是非常容易運用。」場地的限縮意味著,不能再以充裕空間的平原戰、游擊戰形式作為策展規劃方向,「精準打擊」成為了主辦單位與策展人的課題。

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袁廣鳴:日常戰爭」預展現場。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Pre-opening of Yuan Goang-Ming_ Everyday War_

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袁廣鳴:日常戰爭」預展現場。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Pre-opening of Yuan Goang-Ming_ Everyday War, ©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 精準打擊、緊貼國際流變,主辦方與策展人智慧的擔當

 

對於選擇藝術家的過程和策略,王館長說:「2015年選擇了吳天章,其作品圍繞臺灣文化議題,較從在地觀點出發;2017年則選擇了國際知名的謝德慶,取得了極大成功。2019年選擇的鄭淑麗,其作品討論當代性別、權力和資訊等議題同樣引起高度關注。」他坦言因爲威尼斯雙年展的高度競爭性,策展團隊需要不斷思考和調整策略,以應對國際形勢和外界批評。

 

正因有緊貼國際流變的需要,橋接這些議題與藝術呈現形式的主導者——策展人,便是藝術展覽的智慧擔當。主辦單位北美館在威尼斯雙年展中的策展人選擇一直具有高度的策略性,館長指出;「每屆威尼斯雙年展的策展人選擇不僅僅基於專業能力,更考慮到其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能見度。」

 

| 從聯展到單一藝術家參展 精準打擊的策展方向

 

由於戰線的時空延長增加了許多藝術行政操辦上的複雜度,因此,若以上班族的語境來說,策展人亦是一個專案經理(Project Manager),即他是一個藝術展覽中「管銷人發財」(管理、行銷、人事、研發、財務)的主事者、管理人。對於選擇威尼斯雙年展的策展人,北美館一直具有高度策略性,除了對其專業能力有嚴格要求外,更考慮到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能見度。例如今年臺灣館「日常戰爭」展覽的策展人陳暢,便是現任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的當代藝術主管和資深策展人,擁有豐厚的國際連結與經驗,正能為館方開闢當代的對話取徑,並與藝術場域產生多向度的文化交流。

 

「通常,我們會與藝術家共同討論,並根據藝術家的建議來選擇策展人。這意味著策展人的選擇,是根據當屆藝術家的特質和需求進行調整。」館長一再強調策展人的國際關係對於推廣藝術家的重要性,而從北美館薦選二者順序、即將策展人放在參展藝術家徵選之後看來,無疑有為藝術家量身打造展覽的意味。

策展人_陳暢_Curator Abby Chen © TFAM of Taiwan Collateral Event 2024

 

| 欲戴其冠 必承其重

 

回望四十年來北美館的發展歷程,館方累積了大量的實務經驗,也沈積了經驗主義所留下的包袱。「北美館是老字號的展演單位了,他留下了很多很寶貴的資產,有形的、無形的都有,但這也讓我們在做新東西的時候有很多顧慮。」王館長如是説。從藝術家到館長,從館長到展覽,這段旅程不僅是職位的變遷,更是視角的轉換、主客體的跳轉。當年以藝術家身份參展的他,專注於個人的創作,將心中所想化為具象的藝術品。而如今,作為館長的他,視野則更為宏大,不僅要考量如何選擇合適的藝術家,更要思索如何突破傳統,在國際舞台上提升臺灣的能見度。

 

在這個國際競技場上,畢竟要將旗幟插在千里之外,不只是幾代人的力搏,更是萬民傘。正所謂「欲戴其冠,必承其重」,館長深知,每一個決策都承載著無數的期望與責任。「我們希望透過雙年展,讓更多人認識臺灣。」他這句話,比起願景,更像是承諾。(待續)

 

採訪 | 樊婉貞     撰文 | 李宗憲     編輯 | 麥子˙樊婉貞

圖片 | 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義大利威尼斯視藝雙年展

日期 | 2024 年 4 月 20 日至 11 月 24 日

地點 | 威尼斯 Giardini 與 Arsenale 地區

 

——— 探索更多藝術地圖 ———

資訊投稿 |editorial@artmap.com.hk

@artmap_artplus

@artplus_plus

@ampost_artmap

 

Comments


bottom of page
Art Map e-newsletter subscription form
Add other subscriptions/Unsubscribe
Reasonable Spread: Email marketing and newsletter management t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