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專輯 | 第60屆威尼斯雙年展 | 新加坡館 (三之三) | 新加坡 | 見森林,見獅城,見世界 |專訪策展人金海珠


第60屆威尼斯雙年展新加坡館展覽現正進行,今年以「見·森林」(Seeing Forest)為主題,去掉定冠詞以指代所有森林的「Forest」指向新加坡的「次生林(Secondary Forest)」,探討人與自然在現代化發展中的複雜關係,尋找一條共生之道。展覽中的主要作品有《垃圾層》(Trash Stratum),《貓頭鷹,旅人,和水泥管》(The Owl,the Travallers,and the Cement Drain),《黃褐色》(Buffy),以及《新加坡次生林指南》(A Guide to a Secondary Forest of Singapore)。其中最令人矚目的影像裝置《垃圾層》是模仿次生林中的環境,將展示森林中物體變遷影像的電視堆疊成了一層層介於自然與人造物之間的複雜結構,模糊了概念的邊界。

 

✍️加入我們「大評論家計畫」,詳情:https://www.artmap.xyz/main-page-junior-art-reviewer

 

展覽由藝術家趙仁輝和現任新加坡美術館高級策展人金海主(Haeju Kim)合作構思而成。金海主曾擔任韓國首爾善宰藝術中心(Art Sonje Center)副館長,以及2022年釜山雙年展藝術總監,擁有豐富策展經驗;同時,她也在新加坡生活了一段時間,與今年威尼斯雙年展的大會主題「處處是外人(Foreigners Everywhere)」遙相呼應,完美詮釋了作為一個外來者,同時也是生活在此處的本地人,如何理解在新加坡人與自然的關係,並看到其中的普世性聯繫。以是次策展心路歷程為出發點,她將從個人和學術的角度,和我們分享個體創作者對於生活在新加坡的思考和想像。


Installation view of ‘The Owl, The Travellers and The Cement Drain’ (2024) and ‘Trash Stratum’ (2024)

 

| 記憶、生態和共存 「見·森林」的多層解釋

 

展館主題「見·森林」可以有多層解釋,尤其對於新加坡這個同時進行著森林砍伐和造林的熱帶城市國家。金的策展方法強調身體、時間和記憶作為關鍵元素,同時涉及生態主義、本地性及其地球一體性、共存問題等主題;在這次展覽中,這些主題均見一斑,其中記憶、生態和共存的元素尤為突出。

 

除此之外,策展似乎有所延續2023年由設計師Melvin Tan、Adrian Lai、Wong Ker How的場館概念,探討如何通過無形的衡量標準將人類中心的大都市提升為人性化、受人喜愛的全球性城市,同樣回應了新加坡及其他地區共存及不同生存模式的問題。相比之下,2022年通過書籍探討了歷史和社區記憶的問題。總體而言,這些年來,新加坡館圍繞環境和記憶展開,對於「見·森林」與以往版本的不同以及新加坡在全球混亂氣氛中的共存理想,策展人作出了如下回答,其中不乏對於主題本身的細化闡釋。

 

「展覽中,我們探索了人類與自然世界的關係,以次生林為主要對象。」當藝術作品或展覽以自然為主題時,最明顯的方面往往是生態關注。這確實也是本次展覽的一個元素,但展示自然的韌性以及自然與人類之間持續的互動和緊張關係,才是本次展覽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次生林如何成為歷史記憶的儲存庫,以及這些痕跡如何與現在對話,這是一個重要的考量因素。

 

次生林作為記憶儲存庫,揭示了自然如何擁抱人類歷史並走向未來。展覽匯集了趙捕捉到的各種圖像和從森林探險中帶回的物品;元素的排列揭示人類與自然之間的觀點膠質。趙邀請觀眾通過圖像和物品的多種構圖體驗這種互聯性,探索人類與自然世界之間複雜的關係與共存。這與策展人對生態思維的理解相呼應,即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非等級視角(non- hierarchical perspective),作品中包含檔案的維度,也與金對記憶和檔案的興趣不謀而合。

 

策展人也向觀眾拋出一個問題:「我們如何使展覽成為一個同理心的空間?」而這一關鍵性提問,也成為了策展人對於雙年展項目的概念性貢獻。


Installation view of ‘The Owl, The Travellers and The Cement Drain’ (2024), as part of ‘Seeing Forest’ at the Singapore Pavilion at Biennale Arte 2024. Courtesy of Robert Zhao Renhui (1)

 

| 威尼斯和新加坡 跨國策展的考慮因素

 

理解「見·森林」也必須了解策展人的國際性背景:擁有豐富在韓國及新加坡兩地策展的跨國經驗。金海主擔任釜山雙年展策展人多年,對於為新加坡館在威尼斯雙年展策展與在韓國經驗是否有可借鑒之處,她回答道:「威尼斯展覽與在其他地方的展覽形式並無二致。但有趣的部分在於今次其實包含了兩個展覽,一次在威尼斯,另一次則是新加坡美術館將於2025年初在本地舉行回歸展覽(homecoming exhibition)。雖然第二次展覽涵蓋相同的主題,由於展覽空間和背景的差異,預計會涉及不同的組織方式。」

 

對於策展人來說,連續策劃同一藝術家的兩個個展是非比尋常的,威尼斯和新加坡之間的不同背景很是有趣;釜山雙年展與威尼斯新加坡館相比,規模和形式是完全不同的經驗,除了涉及在多個地點和多位藝術家的作品,通過選擇藝術家、作品和地點,從而有效傳達策展議程和信息,也至關重要。關於新加坡和韓國的可借鑒之處,到目前為止,金並沒有感覺到在兩國在策展方面的顯著差異。由於她的主要策展重點是國際當代藝術,研究時通常會關注來自不同地區的藝術家,所以視野並不局限於一個國家或地區。然而,在策展和反映展覽主題時,研究展覽場地背景以及在地觀眾的興趣和理解是必要的。


(右) Detail view of ‘Trash Stratum’ (2024), as part of ‘Seeing Forest’ at the Singapore Pavilion at Biennale Arte 2024. C (1)

(左)_Detail view of ‘Trash Stratum’ (2024), as part of ‘Seeing Forest’ at the Singapore Pavilion at Biennale Arte 2024. Court

 

| 一邊是永夏的自然熱帶島嶼,一邊不斷被移除並人為地重新種植

 

當日常視覺體驗體現在策展人和藝術家對於展覽的每一處細節及處理。在新加坡美術館的宣傳片中,藝術家趙仁輝說過:「森林是新加坡的一個小縮影,濃縮在一個至綠的空間裡。」

 

這句話有一種矛盾的美感:一方面,新加坡是一個熱帶島嶼,森林、動物和充滿活力的生命不斷從各處湧現,儘管有人類的發展和佔領——在永夏的氣候中,自然最終佔據了主導地位;另一方面,森林不斷被移除並人為地重新種植,以便快速開發——人類試圖用技術和傲慢來征服一切——這種角力似乎永無止境,藝術家的裝置捕捉到了這種角力的內核,但卻以非常詩意、非辯證和中立的方式介入了這一現場。這種藝術上的「中立性」,便是「見·森林」展覽的關鍵所在——不僅是作為新加坡的悖論和隱喻,也是未來共存方式的一種可能。

 

金海主認為,由於熱帶氣候帶來的快速增長,森林清楚地展示了自然如何對人類干預作出的反應。「在我成長的地方,在四季鮮明的氣候中,季節變化是顯著的,但森林的生長和整體變化並不立即顯現。新加坡的次生林之所以如此有趣,是因為熱帶氣候引起的快速變化與管理環境的持續努力同時發生。」

 

所以,新加坡可以說是人類與自然之間拔河比賽的一個顯著賽點,而次生林是自然強烈表達能量的重要接觸點。金指出趙的作品可能看起來是中立的,因為他的方法是通過相機觀察自然;然而,如果我們考慮到人類與自然關係的主導敘事仍然更多地來自人類的方面,強調發展、管理和利潤,那麼展示自然的觀點就不能被認為只是中立的。


Installation view of The Owl, The Travellers and The Cement Drain_2024

 

| 比起中立更在乎平衡 展示共存的潛力

 

「比起『中立』,藝術家似乎更在乎『平衡』。」金如是說。趙似乎採取了一種更平衡的立場,反對認為發展或人類干預總是對自然有害,以及認為未經人類觸及的自然如原始森林優於次生林的觀點。他似乎拒絕對森林進行等級劃分,因為這完全是人類的觀點。

 

「見·森林」將次生林重新定義為激進的居住和抵抗之地,在這裡本地和非本地、地方和外來、自然和文化的傳統等級被打破,允許更有機的平衡出現。正如藝術家所說,它們也是「自然在環境被人類破壞後重新尋找定位的二次機會」,在一個始終並已然受到破壞的世界中提供了有關韌性、繁榮和再生的願景。她相信這種「平衡」展示了共存(co-existence)的潛力。因此,「見·森林」被策劃並設想為一個體驗性和實驗性的空間,觀眾將在這裡通過視頻和裝置的集合,體驗這片藝術的「森林」。藝術家和策展人邀請觀眾體驗這些空間,為展覽提出的命題提供積極和開放的答案,激發我們對周圍的世界和萬物互聯的存在方式產生更深的理解。


Installation view of Buffy_2024, as part of Seeing Forest at the Singapore Pavilion

 

| 如何了解新加坡 在國際藝術界產生共鳴

 

問及在策展過程中的個人感受與成長,金回憶道:「當我加入這個項目時,距離搬到新加坡只有幾個月時間,所以仍在適應並試圖熟悉這個城市的氣候和地理。而了解趙的作品,是一個以獨特和不同尋常的方式看待和理解新加坡的過程。我不僅了解了新加坡的地理,還了解了其自然生態系統。」她相信要了解一個城市,必須同時觀覽自然和人文景觀,並明閱當地歷史在當代景觀中的體現。

 

在這個過程中,她也需要考慮展覽如何被理解、並在國際藝術界產生共鳴的問題,並意識到次生林不僅存在於新加坡,也存在於世界其他城市的邊緣。所以,在彌合本地和國際觀眾差距的方面,金和其團隊致力於提供多樣化的信息,以幫助觀眾更好地理解展覽的背景,並通過出版物、網站以及盡可能清晰的牆文和說明來實現這一目標。這是因為藝術可以為本地問題提供全球視角。「這也有關於同理心的問題——在國際藝術領域,我相信同理心來自於那些飽含個體經驗、思緒和反省的作品,而這些作品源於他們的生活。每位藝術家的本地經驗都是他們的重要資產。當他們的獨特經歷與生命的普遍、基本問題交織在一起時,就會產生更深的共鳴和理解。」

 

對於此次經驗為策展人未來發展帶來的啓發,金坦言道這次經歷拓展了她對自然與人類關係的思考,使她更加關注自然環境。「參與這樣一個巨大的國際藝術活動是一段寶貴的經歷,我感到非常榮幸,因為也藉此機會和其他國家的策展人進行了對於許多細節的交流,拓展了專業上的資源。」現時,金在籌備即將舉辦的SAM博物館收藏展覽;此外,她還共同策展將於今年11月在台中國立臺灣美術館舉辦的亞洲藝術雙年展;如前所述,「見·森林」將於 2025 年 1 月回歸獅城,在新加坡美術館展出,讓本地觀眾不錯過這次獨特的體驗。

 

撰文 | 王崢    

編輯 | 麥子˙樊婉貞

圖片 | 新加坡美術館提供

 

義大利威尼斯視藝雙年展

日期 | 2024年4月20日至11月24日

地點 | 威尼斯Giardini與Arsenale地區

 

——— 探索更多藝術地圖 ———

資訊投稿 |editorial@artmap.com.hk

@artmap_artplus

@artplus_plus

@ampost_artmap

 

Comments


bottom of page
Art Map e-newsletter subscription form
Add other subscriptions/Unsubscribe
Reasonable Spread: Email marketing and newsletter management t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