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專訪 | 香港設計菁英孵化器 | DFA香港青年設計才俊獎2024

已更新:4月8日


以培育及保留「設計菁英」為目的的「DFA香港青年設計才俊獎」,獲獎者可以遠赴港外著名設計公司工作6至12個月或港外院校進修6至18個月,回港後需貢獻本地設計及創意產業最少連續二年。2024年五大獎項分別選出17位得獎人,均是來自35歲或以下具創意的本地設計師與設計畢業生,獲獎的其中13位得獎者將獲得總額高達50萬港元的財政資助。A.M. POST重點訪問其中三位得獎者:葉振軒《The Seamless Experience of Hong Kong’s Integrated Transportation System》;許希恩《I am rooted, but I flow》;陳啓樂《Allegorical Spaces – Sculpting in Time》。

營造一個無縫接軌的乘搭體驗 | 葉振軒

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傳意設計畢業

其中作品 《The Seamless Experience of Hong Kong’s Integrated Transportation System》

 

導視設計需要顧及甚麼?葉振軒認為關乎使用者體驗。簡潔字體、清晰資訊的匯整,以至交通工具品牌的識別度,都能讓市內出行更便利。

 

導視設計於城市絕不陌生。公共運輸系統方向指引、空間導覽及標示等等,都是導視設計會涉及的領域。於大型空間裡,方便行人的資訊如何整合、擺放、引導,成為設計師需要處理的元素。 

 

目前就職於建築師行導視設計部門的葉振軒,向來對路牌懷有濃厚興趣。除了網上研究外國導視設計案例,他也喜歡觀察社區和商場等公共場所的圖示及標誌,關注環境中的視覺元素與使用者的關係。他受在校期間譚智恆老師的啟發,認為導視設計不只美化標示牌,而是「理順使用者行為動線的重要工具」。

 

為了營造無縫接軌的乘搭體驗,他於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傳意設計的畢業作品《The Seamless Experience of Hong Kong's integrated Transport》涵蓋品牌設計與體驗設計,整合了香港現有的私營交通運輸機構的視覺語言,包括渡海小輪、巴士、地鐵公司。

 

由交通工具乘搭的個人體驗出發,他發現本地交通機構多為私營,品牌與視覺呈現方式不一,轉乘交通工具時會遇到視覺導覽系統不連貫,導致轉乘體驗不夠順暢的問題。透過設計,他想若是有一個更順暢、連貫、易於使用的公共交通資訊系統,讓乘客無論轉乘任何交通工具,將能享受到一致且直觀的導視與服務體驗。

 

「香港這樣的大城市而言,導視設計(Wayfinding Design)尤為重要。試想像香港國際機場沒有任何的指示牌,身在其中的人將會多麼困惑、迷茫。一座大樓建好後可能50年也不會拆卸,其導視設計也因此將會長久地影響人們生活。」

 

設計項目的一大重點是資訊設計。在設計過程中,他投入大量時間研究不同的資訊排版、 視覺層次處理以及視覺元素運用,以確保電子屏幕呈現出清晰易讀且美觀的候車資訊;採用了進度條來視覺化候車時間,從而更直觀地向乘客展示等候時間的信息。「在5G時代和科技發達的今天,我相信新一代的公共交通設計可以為乘客提供更多實時和精簡的信息,而電子屏幕就是實現這一目標的一種媒介。」他說。

 

考慮到公共運輸網絡細節繁多,規模龐大,並涉及不同公司的品牌識別,於是他著力重塑「香港交通」品牌形象,以各自鮮明的顏色突出品牌與服務領域。例如渡海小輪以青藍色表示,地鐵則以芒果黃表示,都納入了他於展示牌與職員證的設計。

 

為了具體呈現效果,他決定制作1:1 金屬模型的巴士站牌。起初,他想人手製作,後來找到了一間標牌製作廠商合作,途中不斷更改和商議,務求更精細地還原概念設計;卻運來了60KG的包裹。終於在同學和朋友的協力下,完成了這展示牌。一覽無遺、更容易理解、實時、精簡的視覺導引電子系統,讓乘客可以於使用及轉乘交通工具的通道中,更順利地找到屬於自己的路線。

 

這個設計重整了候車資訊,加入巴士到站的進度條、步行轉乘建議等,更將展示站牌延長,一分為二,下半部分提供了乘搭建議及車站指南,令搜索路線的乘客,以及等待車輛的乘客各取所需。頓時,他認為這60KG比起60KG更重。

 

問到獲獎後的打算,他說他想到倫敦去看看。他想在英國以至歐洲,考察當地如何將資訊呈現眼前、如何設計字體和導視系統。他始終認為,導視設計不止引路,更可以提升城市遊蹤體驗與文化識別,最終改變社區面貌。


我貼地,但我會飛!許希恩

香港理工大學時裝設計畢業

其中作品《I am rooted, but I flow


時裝除了着重舒適感、美感之外,還可以代表甚麼?許希恩認為藝術可藏於時裝,時裝也是文化象徵,思考身分、空間與身體的總和。

 

以培育及保留「設計菁英」為目的的「DFA香港青年設計才俊獎」,獲獎者可以遠赴港外著名設計公司工作6至12個月或港外院校進修6至18個月,回港後需貢獻本地設計及創意產業最少連續二年。2024年五大獎項分別選出17位得獎人,均是來自35歲或以下具創意的本地設計師與設計畢業生,獲獎的其中13位得獎者將獲得總額高達50萬港元的財政資助。A.M. POST重點訪問其中三位得獎者:葉振軒《The Seamless Experience of Hong Kong’s Integrated Transportation System》;許希恩《I am rooted, but I flow》;陳啓樂《Allegorical Spaces – Sculpting in Time》。

 

從香港理工大學時裝設計畢業,畢業作品《I am rooted, but I flow》,使用反射性強的鏡面、金屬片面、鬆浮的裙廓等等,許希恩善於利用線條游離於穩定與流動的特性,以藝術探索身體、空間與多元身份之間的微妙關係。她直言設計「旨在提升⼈們對⾝份與空間關係的理解,並激勵⼈們在多元⽂化環境中找到自我認同」。這系列贏得2024年香港時裝設計師協會創意大獎,並入圍2024年香港青年時裝設計家創作表演賽決賽。

 

衣物除了是身體的延伸,更是她所指的「空間與⾝份的延伸」。據許希恩所說,影響她設計最深的是英國前衛時裝奇才Hussein Chalayan。她回想起Chalayan於2000年推出的系列「Afterwords」,將時裝與傢俱、身體與空間融為一體的概念。模特將沙發的外罩揭開並穿上,或折疊成⼿提箱。從那時她便開始思考如何透過時裝,探討「家具作為空間」,結合空間、身體與個⼈⾝分。

 

「雖然多元⽂化有時會帶來⾝份混淆,但也能促進和諧共存,這取決於個⼈對世界的看法。」於許希恩的得獎設計中,她嘗試整合歐亞服裝思維,並創造新的文化身份。例如她得獎的設計裡,其中西裝貼身挺立的連身裁剪,融合亞洲傳統服裝常見的交領,輕盈流線地帶出漸變裙擺垂落,隱喻書法飄揚的水墨;而另一款突出的設計則是上半身被鑲嵌的鏡面亞克力包圍的白色長裙,營造出堅固與脆弱並存、多重風琴狀的折射面,靈動的是因行走而變化的光影,呼應了Chalayan的「Panoramic」系列——使⽤鏡⼦和建築比例來隱藏模特⾝體的創作概念。她着重於中西服裝思維的整合,並透過幾何形狀表達複雜的文化身分。

 

除了多元文化的表達,她重視獨特的物料運用。創作過程中,她向我們展示了許多實驗創新的製衣⽅法。布料不再作為唯一的服裝語言,她取材於中國傳統建築設計的榫卯結構、科技與⼯業物料的應用如激光切割技術、壓克⼒板和螺絲,拉近了⼈們對建築與身體、傳統與創新的距離。她認為「服裝的廓形、線條對比及鏡面材料」所創造的空間效果,可建立互動,引發觀者思考。


她認可DFA香港青年設計才俊獎帶給她的機會,讓她可以留在行內繼續堅持時裝藝術的創作。


感知時間流逝的城市設計 | 陳啓樂

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環境及室內設計畢業

其中作品《Allegorical Spaces – Sculpting in Time》

 

設計是甚麼?陳啓樂認為「設計是一個地方文化的實體化」。建築不僅是外在實體,也可以是思想與體驗的結晶。

 

以培育及保留「設計菁英」為目的的「DFA香港青年設計才俊獎」,獲獎者可以遠赴港外著名設計公司工作6至12個月或港外院校進修6至18個月,回港後需貢獻本地設計及創意產業最少連續二年。2024年五大獎項分別選出17位得獎人,均是來自35歲或以下具創意的本地設計師與設計畢業生,獲獎的其中13位得獎者將獲得總額高達50萬港元的財政資助。A.M. POST重點訪問其中三位得獎者:葉振軒《The Seamless Experience of Hong Kong’s Integrated Transportation System》;許希恩《I am rooted, but I flow》;陳啓樂《Allegorical Spaces – Sculpting in Time》。

 

陳啓樂熱衷探究哲學、文學和心理學,更將觀察心得放入作品。他於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修讀環境及室內設計的畢業作品《Allegorical Spaces – Sculpting in Time》,便是將人在特定空間內對時間流逝的感知,置入建築作品。

 

「作為一個專注於空間的設計師,城市和建築對我來說更像一份多層的資料,將美學、科研和人文慢慢濃縮,互相碰撞下形成在不同角落發生的人和事。」他對社會設計和城市設計懷有濃厚興趣,認為空間是人的精神體現。

 

他憶述,作品的誕生始於「對人的五感和時間感知的興趣」。原來他偶然讀到一本由芬蘭著名建築師Juhani Pallasmaa所寫的一本書得到啟發,裡面寫道:「了解建築,需從詩意及格言式的主觀且個人的遭遇開始」(Phenomenon of architecture must be approached through subjective and personal encounters in a poetic aphoristic manner)。他領略到「人置身建築內,會運用多重感官不斷感受及想像,這些思想痕跡構成與空間互動的一部分。」因此他認為建築第一門課,首要考慮人於空間的五感體驗,借此塑造使用者與建築更深層次的連結。這本書也燃起了他對空間心理學和語言學的研究興趣。

 

本着對空間感知的關注,他參考了以長鏡頭著稱的蘇聯著名導演塔爾科夫斯基的空間敍事。建築設計對應香港中上環一座的廢棄唐樓,讓感官浸泡過時間後,在空間裡說話。他還記得,大樓被圍封,而他深夜破門而入,只為了考察實景的刺激冒險。

 

為了解影響時間感知的聲音、人和事,他更實驗於城市空間拍錄影音後,向參與者播放剪輯至時長相同的影音畫面,紀錄他們不刻意運算對片段長度的直觀感覺,借此分析人們感受時間的膨脹或縮減,並以此作為設計理念的基礎。他坦言,設計初期因為他過份埋頭研究,沒有落實圖則模型,被教授勸返。

 

作品審核期間,他遇到不同評審的質疑。有一位評審問:「你說了那麼多研究結果,究竟這些結論和你的設計,以致未來發展有甚麼關係?」他於是反思他是否充份了解自我,在空間設計有甚麼專長。也有評審質疑作品並非完全關於建築空間,他自己也承認「作品也沒解決現實生活的問題」。雖然他著眼於製作過程,但他認為作品正正是「一個載具,解答了一系列我對於時間和空間的問題」。當中他試圖以建築空間形式,展示感官與時空的連帶關係,為他之後的設計打通門路。

 

問及獎項提供的海外探索機會,他希望繼續深耕建築及城市研究等學科,尤其是探究傳統媒介和當代多媒體,在建築設計上新舊碰撞,並研究空間感知、心理以及策展等範疇。他正考慮朝建築設計師的目標前進,到海外的大學進修,同時投入社會設計、空間心理學和語言學等方面的研究,以建築融會貫通。


文 | ASY

圖 | 香港設計中心提供

 

 

——— 探索更多藝術地圖 ———

資訊投稿 |editorial@artmap.com.hk

@artmap_artplus

@artplus_plus

@ampost_artmap

 

Comments


bottom of page
Art Map e-newsletter subscription form
Add other subscriptions/Unsubscribe
Reasonable Spread: Email marketing and newsletter management t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