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專訪|台灣|台北當代藝術館|「Signal Z」策展人莊偉慈|文_王振愷|非議題導向的策展實踐

現於臺北當代藝術館展出的「Signal Z」,邀集15組多為1990年代出生、被定義為Z世代的年輕藝術家。策展人莊偉慈以「景觀」的概念串接參展作品,將展區劃分成「平滑影像」、「流動空間」、「當代身體」、「消散風景」四個子題,邀請觀眾以當代藝術為媒介,從展覽的審美經驗獲得回看生活的契機。展覽論述中試圖對話社會學家齊格蒙.包曼(Zygmunt Bauman)提出的「液態現代性」(liquid modernity),以此框架討論展覽中多視角、多觀點的作品形式與內容,呈現Z世代藝術家眼中的當代社會,形塑出景觀背後的人文觀察。



「流動∕液態到底意味著什麼?是不能停下腳步、必須不斷移動的狀態?或是更加輕盈、遠離固著的傳統與社會系統,以達成個體化與隱形的狀態?又或者是一種全面游牧的姿態——從人際關係、空間到性別認同?」「Signal Z」策展人莊偉慈在其展覽論述裡提到。本文從展覽緣起、策展方法,以及對於Z世代藝術家的初步觀察等,與莊進行專訪。


館際合作促成的策展計畫

最初「Signal Z」的策展緣起來自台北當代藝術館的邀請,館方期望維持館舍長期鼓勵臺灣年輕藝術家的創作、實驗之傳統,從過去策展人顏忠賢「小碎花不:亂變新世代(2008)、林宏璋與學生們共創的「活彈藥」(2011),皆是以新興世代作為集結號召的展覽。策展人莊偉慈作為「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機構策展人,期望能將「CREATORS創作/研發支持計畫」的成果帶出實驗場外,進入到公眾的場域交流。雙方的期待促成了這次的館際合作。

莊偉慈近年策展如「勒法利計畫」(2021)、「背陽——情慾伏流及其隱現」(2022)、「超限社會」(2022)等以議題為導向的策展實踐「Signal Z」是與她過去以議題為導向的策展實踐做出區隔。展覽聚焦於新世代藝術家的觀察,與她從事藝術媒體及策展,因此大量觀展並持續觀察新銳藝術家發展,有著延續的關係。


阮柏遠 JUAN Poyuan《Feel your information flow and body through this shell layer of the body》


非議題導向的策展實踐會是什麼?

莊偉慈先大量收集年輕藝術家的作品資料,初步篩選出自己感興趣的名單後,進一步與預選的藝術家進行訪談交流、當面討論。她聚焦於理解藝術家們的關注和創作計劃,並選出符合時代切面、對社會現況與生活有敏銳觀察的作品。即便到了展覽委託新作的討論階段,她也不直接以命題、框架設限藝術家,而是就其創作題旨、可能的形式為切入點,和藝術家進行作品方向的討論。

「景觀」與「液態現代性」兩個大概念是在展出名單逐步到位後,進而理出的討論框架,四個子題甚至是籌備階段最後一刻,考量到需要為觀眾在現場架構觀看視角而歸納出來。她認為這批數位原生世代,習於以Web2.0、3.0的技術進行創作,自由地跳躍在虛擬與現實世界。「景觀」一詞可以涵蓋過去藝術在討論情境、地景、風景、奇觀等多元的概念,而用Bauman 於2000年出版的《液態現代性》為理論框架,這二十年間與這一輩創作者的成長,其背景緊緊相扣,更有其討論上的適切性。


李珮瑜 Annie LEE《勝雄商行》 Sheng Shiung Grocery Store_01


創造互為主體的觀展模式

透過視覺藝術進行記憶、知識的連結,讓不同的時間與空間得以串接策展人欲傳遞的意念。她以當代館二樓展間為例,她特別將李珮瑜的《勝雄商行》隔間獨立,透過藝術家長時間燒製陶器的時間感,交會出傳統雜貨店的集體記憶與個人家族史的情感鄉愁。這是「消散風景」子單元的引子。

離開隔間,進入到莊偉慈所謂的「廣場」場景中,上頭公共與個人的界線消彌,由小至大的多層敘事被敞開。包括「石在工作隊」在面臨迫遷的馬崗漁村所進行的紀念物採集、「空場現場」針對桃園航空城的藝術行動、廖昭豪以紙漿擬仿出都市計畫下殘破的景觀等,藝術家透過各自的視角、身體測量與社會的關係,讓情感與物的連結從壓縮進而被放大,這個張力結尾在最大量體、由蔡咅璟、李承亮共創的《永福製品》的大型光影裝置。



(左圖) 空城現場(王正祥 & 林彥翔) Aerotropolis Stories Live In Dayuan (WANG Cheng-Hsiang & LIN Yan-Xiang).《奇跡咖啡…奇跡…咖啡…奇跡…………》 Urge Miracle to Stay

(右圖) 石在工作隊 ExiStone Workgang《浪的遷徙者,與他們的紀念物》 Moving in Waves


《永福製品》是莊偉慈本次策展最早邀請的作品。這是去年擔任高雄獎觀察員時與兩位南部藝術家討論的創作計畫。藝術家親身將臺南火車站旁的廢棄招牌摘下、點亮,透過音畫交織出全球化下勞動者、跨國企業的歷史敘事。


莊偉慈認為在「Signal Z」這個大型聯展裡,策展人的角色是為「參展藝術家準備好一個適切的舞台」,跳脫過去以議題、研究出發的策展實踐,她更重視展覽的「閱讀路徑」,因此也緊扣著展場敘事上的設計。她期待觀眾能在「Signal Z」展場裡與不同作品相遇,找尋到一種「互為主體」的觀展模式,折射出各自的生活感知,揉雜出屬於當代藝術的感性經驗。



圖 | 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全文請閱:www.artmap.xyz

加入我們「大評論家計畫」,詳情:https://www.artmap.xyz/main-page-junior-art-reviewer


Signal Z

即日起至2023年10月22日

臺北市大同區長安西路39號


編者注: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特聘教授黃厚銘指出:後現代或是液態現代性概念的提出,都是思想家企圖指出其「當代」社會文化特性有別於此前的「現代」或「古代」之成果。Bauman的「液態現代性」是相對於先前的「固態」現代性而存在,他認為當代與啟蒙現代性之間不是截然二分的斷裂,而是既有延續、亦具差異的關係。有鑑於源自固態現代性的個體化發展趨勢在液態現代性中扮演了關鍵角色,Bauman不認為液態現代性與固態現代性之間是截然二分的,而是認為固態現代性的社會文化特性,正如固體一樣,是以空間的占領為主,液態現代性的社會文化特性,卻著重時間上的速度與彈性。




留言


bottom of page
Art Map e-newsletter subscription form
Add other subscriptions/Unsubscribe
Reasonable Spread: Email marketing and newsletter management t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