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評論家|52秒,最後化成 NG|香港藝術節 |《靈犀捕手》史葛 · 蕭凡
- experience am space
- 4月2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已更新:4月8日

今年香港藝術節節目之一,由蘇格蘭藝術家史葛 · 蕭凡(Scott Silven)帶來的《靈犀捕手》,標榜「糅合幻象、讀心術丶催眠術及戲劇」,讓觀眾在一浪又一浪不可思議之中,感受連繫心靈的緣份。
✍️加入我們「大評論家計畫」,詳情:https://www.artmap.com.hk/main-page-junior-art-reviewer
| 超越魔術 直擊心靈
史葛以他童年的秘密基地說起,分享小時候喜愛玩的遊戲——一個估算天黑時份的遊戲,由此建構出首個意象:52秒(最後化成英文字母「NG」)。之後的一連串互動,分別邀請觀眾回想生活中的啟發、小時候珍視的物件、英文單字和朋友,以至幻想一間樓上房中的物件,史葛都一一在觀眾目擊之下,如同心靈感應一般呈現答案。當中,有兩次集體參與的環節:每個觀眾在紙卡上,寫下單字或者畫下圖畫。透過看似隨機收集而來的答案,史葛漸漸滲出河流、圓月、窗(最後化成英文字母「HON」),以及鎖匙、書本、圓月(最後化成英文字母「G KO」)一系列的圖案,最後拼湊成「HONG KONG」的字樣,把一整晚的意象串連起來,完成獨一無二的觀演體驗。
| 結構嚴謹的心理實驗
之所以超越魔術,在於《靈犀捕手》以敘事的思維設計整場表演。普遍觀眾對魔術的期望,皆着重於被騙。正如Christopher Nolan執導的電影The Prestige所說,所有魔術都有三個步驟:「以虛代實」(Pledge)、「偷天換日」(Turn)、「化腐朽為神奇」(Prestige),觀眾明知受騙,仍然期待最後的驚喜。但《靈犀捕手》的衝擊,不止於觀眾明知史葛有能力揭示答案,而是他帶領觀眾好好檢視自己內心的想法,並且嘗試感受自己與別人的心靈。例如,當被邀請寫下啟發自己的單字,觀眾必須倚靠直覺去作出決定。隨着觀眾抽樣讀出字條內容,觀眾必然會比較自己所寫的與他人所寫的有甚麼不同。先不理字條內容真實與否,這個參與、聆聽、見證的過程,已經有效地讓觀眾投入自我覺察的旅程。換言之,從史葛分享的童年故事,到個別觀眾所分享的片言隻語,再到史葛邀請每個觀眾潛入自我意識,最後完滿地呈現人與人之間的意識碰撞,《靈犀捕手》結構嚴謹,以讀心幻象,盛載一趟扣人心弦的起承轉合。
| 現場互動 集體感受
史葛強調觀眾是一個整體,縱使有個別觀眾被挑選去參與更多,觀眾仍然以同一個身份投入表演。他又補充,每一場的觀眾皆由四百多個獨立個體組成,浪漫一點,可以稱之為緣份。誠然,以整體去閱讀觀眾是世界通用的,亦適用於所有現場演出,不是魔術表演所獨有的。但當表演牽涉到現場互動,魔術表演所蘊藏的觀演關係便大派用場。在《靈犀捕手》魔術設定下,觀眾的主動參與變得理所當然而又不可或缺。觀眾坦然接受自己以觀眾身份「被擺上枱」,去成就整個表演的流程。就算有觀眾刻意挑戰史葛,違反他的指示,史葛仍然迎刃而解,甚至利用這種現場互動的火花,去豐富整個演出。由始至終,史葛巧妙地運用觀眾的熱情,就地取材,去呼應心靈交流的主題,成功在目不暇給的感官刺激之中,留下一股清澈窩心的暖流。
文 | 陳臻亮
圖 | 香港藝術節提供
觀賞日期 | 2025年3月27日 20:00
觀賞地點 | 香港大會堂劇院
——— 探索更多藝術地圖 ———
資訊投稿 |editorial@artmap.com.hk
@artmap_artplus
@artplus_plus
@ampost_artmap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