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大評論家 | 香港藝術節 | 孰善孰惡:從心理分析淺談《罪與罰》中黎政歧的毀滅

已更新:1小时前


江山易改,但人性始終難變,經典之所以經典,在於它對人性刻畫之深刻跨越了時代。2025年的香港藝術節把《罪與罰》這套經典IP再度搬上舞台,經過編劇菲利普.布林及導演鄧偉傑的改編成當代的香港背景。大雪紛飛的彼得格勒換成了灰暗冷峻的當代都會,殘破不堪的小單位成了一張木板間隔的劏房,只有人物的衣著依舊保留二十世紀初的現代風格,烏黑大衣、象牙白的紳士帽、粉白絲緞連身裙…人物營造出的怪誕的時空錯置感不甚滑稽,反而油然而生出種撲朔迷離的氛圍,誘導觀眾進入主角黎政歧混濁的內心世界去直面罪惡與恐懼。

 

老實說,我沒看過其他改編版本的《罪與罰》,但單論舞台佈景燈光等設置這2025年香港版的《罪與罰》實屬上乘品,角色的台詞很容易就能把觀眾拉入殺人犯掙扎不安的內心世界,彷彿一場精彩的辯論戲,這個版本秉承了杜斯托也夫斯基複調敘事風格(polyphonic narrative),撇除了原著彷彿看控辯雙方冗長書面證詞的沉悶,很自然地把那種主角殺完人後疑神疑鬼,又天人交戰的緊湊懸疑呈現在觀眾眼前。由於劇情和原著差不多,我就不再這覆述了。我想淺談的是演出想要叩問的核心主題,也是古今中外無數哲學家和作家書寫過的命題:人心是惡或善?若人心本惡,何謂惡?


| 尼采的「超人說」

 

在故事中黎政歧是一名屈屈不得志的法律系學生,因貧困潦倒不得不輟學。劇中的主角家境似乎還不錯,但由於長期生活在草根環境,黎開始對壓榨窮人的其他階層生出怨恨,在又一次經濟拮据之際殺死了向窮人放貸收息的當舖老闆娘和偶然目擊到兇案的老闆娘的智障妹妹後便陷入了良心譴責。

 

一直以來很多人讚賞的都是《罪與罰》中對殺人犯的心態轉變過程的詳細描繪,黎是如何從一開始對當舖老闆娘的怨恨轉成殺了人後的惶恐不安,又到後來邪化當舖老闆娘來合理化殺人罪行的理直氣壯,到最後直面內心懊悔自首的懺悔和釋懷,這樣對罪犯的心理描寫可謂是文學世界的心理學報告。不過這裡面更吸引我的是黎在自圓其說殺人行為時提到的「凡人」和「非凡人」,這讓我想起了尼采的「超人說」。

 

所謂的「非/凡人」,就是打破規則創造新列序的少數人與順從甘於隨波逐流的大多數人,黎在殺人後自我辯稱到自己殺人是一種「非凡人」的義舉:當舖老闆娘是靠放貸壓榨窮人來生存,是社會的寄生蟲,所以理應殺之而後快。這和尼采的「超人說」是有那麼點相似。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尼采寫到人應該超越自身的極限,努力成為「超」人,為此跟創造了三個比喻來形容凡人蛻變成「超人」的過程:駱駝、獅子、嬰兒。駱駝象徵了凡人在脫離庸俗的社會時首先要擁有的堅毅負重的精神,獅子則是攫住主權展示力量去改變世界的階段,最後的嬰兒則是無人能達至的階段——在改變世界後重設自己的自我(ego),像個嬰兒一樣再吸收學習世間的知識和力量。照黎的說法,「非凡人」對應的是「獅子」的狀態,用武力去撼動舊制度,建立新列序的過程。思考至此,黎把自己類比成拿破崙和列寧等著名領袖,這些領袖在改變世界的制度時誰不是掀起過腥風血雨的?那麼如果他們的意向是劃時代且偉大的,犧牲一些「凡人」是在所難免。

 

先不論黎的強詞奪理(這些偉大領袖是想改變制度於是殺人,黎是殺了人後才自我催眠這個行為是出於想改變制度),他的想法讓人很難不聯想到希特拉的雅利安人優越說和屠殺猶太人的最後方案。對於希特拉和他的追隨者來說,他們是確實相信大屠殺是一種消滅「社會害蟲」的義舉,不同的是劇中的黎沒有加入德國工人黨,沒有煽動人群的演說才能而已,否則那將是另一個獨裁者的崛起。由此可見,劇中架空的時代背景並不是空穴來風,熟讀歷史的讀者很容易就能把這個民不聊生的故事設定代入任何一個即將迎來革命的末世。


| 黎政歧的潛在毀滅性


然而,無論是黎政歧還是希特拉,都讓我對人心的本質好奇。為甚麼同樣是想改變世界,有些人成為了撼動舊制度幫助無數人的英雄,有些則在偏激和瘋狂中成為了滅絕人性的變態殺人狂呢?這真的是只用「善惡論」就足以說明的道理嗎?或者說,我們真的能如此武斷去評論一個人是「善」或「惡」,來推斷他是否一個隱性的殺人犯?我想借埃里希. 佛洛姆(Erich Fromm)在《人心》(The Heart of Man: Its Genius for Good and Evil)中提出的「狼羊論」及「創造毀滅兩元論」來重新看待這個命題。佛洛姆在書中提到人性其實可以大致分為「狼性」與「羊性」,前者是舉侵略性,野心的慾力(drive);後者則是順從性的慾力。「狼」「羊」就像光譜的兩極,每個人在不同事情上所呈現的趨勢都有所不同。具有改變世界的能力的人一般都是相對「狼性」的人,他們想要超越自身生命的極限,用生命去影響其他生命,因此這些人更有撼動現存制度的野心和動力。

 

同時,每個人的這種慾力都可以籠統分為相對「創造性」或相對「毀滅性」,用佛洛姆的術語,組成「創造性」的分別是「愛生性」、「大同之愛」、「獨立性」,而組成「毀滅性」的則是「戀屍癖」、「自戀」和「亂倫共生」。當然,這裡並不是說黎政歧和希特拉喜歡亂倫或屍體,戀屍癖是形容一個人愛上無基事物(inorganic)的程度,這樣的人一般是冷漠的,把生命視為冷冰冰的數字和商品。其他生命的存在對他而言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否能佔有、控制這些生命。劇中的黎政歧並不是一個特別藐視生命的人,然而在他的「非/凡人」論中卻呈現出了這樣的傾向:一個人若想達至更崇高的理想,在過程中犧牲一些對大多人有害的其他生命是沒問題的。換言之,若放任黎政歧繼續黑化下去,當舖老闆娘和她的弱智妹妹只是一個在他實現偉大理想前消滅的一組數字而已,並不是兩條鮮活的生命。

 

| 自戀過剩的人一般對外在世界缺乏興趣

 

至於「自戀」傾向,黎可說是標準範例。「自戀」過剩的人一般缺乏對外在世界的興趣,他們極度自我膨脹,無視也拒絕看清楚現實,並透過自圓其說去正當化自己的行為。有趣的是,佛洛姆提到這是人與生俱來的一種心理保護機制,因為這些人的心理組成元素大部分都是環繞自己營造出的,故逼迫他們面對現實,打破他們的說辭就像等於摧毀了他們自我認同的基礎。於是,對於極度自戀的人而言,唯有摧毀批評者才能拯救他的自我(ego)。

 

回到舞台,黎的角色設定無疑與以上自戀的特點吻合,他拒絕與意見相異的人溝通,一旦別人的理由更有說服力,他就會發脾氣或者乾脆暈倒或發燒作病。即便其他人沒有刻意說明,他依舊覺得身邊的人無時無刻都在暗示、談論他。他沉默寡言,是因為在內心不斷編織理由去對抗外人的說辭,然後在無人的角落一副「眾人皆醉我獨醒」的狀態自我可憐。

 

| 說到這不得不提整套劇最精彩最真實的設定,為了營造出這種自我疏離得近乎癲狂錯亂的精神狀態,舞台刻意模糊了時間和虛實敘事的界線,舞台中央更設立了一個旋轉式的佈景設置,讓演員隨時穿梭於不同的空間中,由此打造出一種虛實交錯,撲朔迷離的效果。

 

「亂倫共生」則是被名字所困而表現得最艱晦難名的一個傾向。佛洛姆師承佛洛依德派,故理論皆建立於佛派的性心理發展基礎上,但絲毫不影響此理論的跨時代性。


「亂倫共生」簡而言之是指一個人拒絕變得獨立自主,一種渴望受到一些宏大而朦朧的存在包庇的心態。在現實中,擁有嚴重「亂倫共生」傾向的人渴望個體能融入一個強大而面目模糊的群體裡,如國家、種族、宗教等,好避免獨立個體所需面對的責任與孤獨。那麼,當他所信奉的這個存在遭到挑戰時就會變得異常憤怒、乃至偏激。用日常語言說,這裡指的就是那些徹底陷入家國情懷、社會階級矛盾、或宗教中而喪失獨立思考能力和自我的人。

 

劇中的黎的這種表現則呈現於他目睹同為loser的馬卓文和從娼的純良少女馬靜純受到外人迫害時的反應。劇中馬卓文和黎僅有一面之緣,在他被車撞死後,黎決定把母親原本貸款給自己的六萬元的學費予馬的遺孀辦喪禮;對著馬靜純時,在外人前一向畏畏縮縮,不敢正眼瞧人的黎忽然展示出強烈的親和力,極其自信地雄辯滔滔。從黎對這兩人的反常態度可以明顯看出他的舉動並不是出於他真的和兩位角色有很深的感情,而是這兩個角色與他的同病相憐讓他找到了歸屬感。一個是孤僻的輟學廢青、一個是酗酒偷竊的窩囊老年人、還有一個是受人欺負鄙視的站街妓女,三人都是社會裡最遭人唾棄的底層,黎才因此對他們產生了善意。換言之,黎並不是善心大發,或有鴻鵠之志想要實現大同社會才幫助他們,他是在兩人身上找到了熟悉感和自信,為了捍衛這個弱不堪擊的同溫層才挺身而出的,只是他由始至終都在用「非凡人」一說來自我安慰,逃避內心齷齪的想法。


| 人心的一體兩面

 

但是,人心從來都不是一面倒地惡或善,佛洛姆在書中提到的理論都是一體兩面的概念,如「獨立vs自戀」,一個善良的人是需要必要的自戀去建構成熟獨立的人格,以此避免上述的「亂倫共生」情懷;又如「大同之愛vs亂倫共生」,在現實角度來看一個人對他人的善舉是很難辨析到那是出於對善性分享欲還是惡性的圍爐取暖。這也是為甚麼《罪與罰》這套作品流傳至今依舊是精彩的經典,就在於杜翁筆下所展現出的矛盾且曖昧的角色設定。黎在把自己的學費給予馬的遺孀辦喪禮時,難道真的是百分之百出於「亂倫共生」情懷嗎?當中就沒有一點純粹的憐憫的感情嗎?若黎真的是一個鐵石心腸的人,他最後又怎會懺悔?

 

寫及此處,我也懇請讀者跳出框框思考一下以上的闡述,不要照單全收,同時去思考進一步的問題:若劇中的警探董邵勤沒有引導黎去懺悔,若黎最後沒有自首,為了逃避追捕而輾轉流連在不同的劏房中,也因而變得極端地孤立偏激。某天,適逢社會動盪不安之際,他又被人招入偏激的革命黨中,他會成為另一個希特拉嗎?

 

到底是怎樣的社會環境造就了如此純粹的惡?我想比起一個人如何變惡,這才是杜翁更想叩問的議題。

 

文 | 鄧皓天

圖 | 香港藝術節

 

觀賞日期 | 2025年3月23日

觀賞地點 | 香港演藝學院

 

 

——— 探索更多藝術地圖 ———

資訊投稿 |editorial@artmap.com.hk

@artmap_artplus

@artplus_plus

@ampost_artmap

Comentarios


bottom of page
Art Map e-newsletter subscription form
Add other subscriptions/Unsubscribe
Reasonable Spread: Email marketing and newsletter management t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