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藝術源於生活。」仍記得第一次接觸香港現代藝術先驅——陳福善(1905-1995)的魔幻荒誕風格作品時,我在對其豐富想象力驚嘆不已的同時,也對作品中許多重複意象和表現手法產生好奇,因爲這些念念不忘、如陰魂不散的藝術符號往往是藝術家想像與現實的連接點,也是我們能進一步剖析其思想的切入口。而通過參觀由香港藝術中心策劃、為期五年的「陳福善畫室」常設展覽,我們便能明白這位藝術家煉成妙思的過程並非一蹴而就,又比想像中更與其日常生活環境緊密扣連。
✍️加入我們「大評論家計畫」,詳情:https://www.artmap.xyz/main-page-junior-art-reviewer
在傳統之上的創新
因為歷史、地理等因素,香港在上世紀便成為了中西藝術交匯之地,孕育出無數風格獨樹一幟的藝術家,陳福善便是其中之一。不過,根據展覽對其藝術發展歷程的回顧,在陳福善發展出其代表性的奇幻抽象畫風前,他曾長時間鑽研中西傳統藝術,創作出細膩寫實的水彩作品。之所以有如此巨大變化,陳福善曾經解釋道:「過於傳統,提防江郎才盡;自由自在,大可妙想天開」,可以説是充分意識到從事藝術創作「不進則退」這個道理。
需要指出的是,陳福善雖然在風格上有所革新,但這不等同他要摒棄傳統藝術的養分。最近讀陳福善自己寫的藝術評論,其中一段文字頗能説明他對傳統和現代藝術關係的看法:「我們會發現有些反藝術的趨時髦的藝術家,把一切藝術原則都推翻,反傳統,反寫實,反技巧,反結構,反色調,反風格。不過,假如一個畫家把過去所獲得的寶貴經驗和學識都拋棄來創造反藝術,所表現的只是一種概念而缺乏永恆實質的藝術品。」所以,我們可以在展覽模擬的藝術家家居畫室中看到許多研究藝術史的參考書,又能看見牆上掛有的寫實風格人像油畫,可知陳福善後期風格自由奔放的作品其實是建立在他前期學習傳統藝術、尤其寫實繪畫鍛煉之上,是成就其獨特審美與妙思的根基。
夢與現實的距離
陳福善是一位十分勤奮、產出多元豐富的藝術家,生前曾多次舉辦藝術個展和參與藝術家聯展,身後亦有不少藝術機構為其舉辦回顧展,例如今年年初香港藝術中心舉辦的《歡樂今宵》主題展,便展示了陳福善大量不同人生階段的藝術創作。但與這些作品展性質不同,「陳福善畫室」這個展覽的重點就在於前面提到的模擬家居畫室。這個畫室是根據陳福善位於灣仔的居所一比一複製而成,大部分展示的家品擺設、書籍、畫作也是從原來的畫室借得,為我們提供更多解讀陳福善如夢如幻的作品的綫索。
過往不少學者已指出陳福善有强烈的本土元素,如從其早期到晚期的作品,我們也能看到對香港作為沿海城市、華洋雜處眾生相的描畫,只是呈現的風格和方式有所不同而已。不過,通過對其創作空間的考察,策展團隊又發現更多陳福善的視覺語言與其實際居住環境的緊密關係。例如在許多陳福善的後期作品中,我們常常看到扭曲變形的人和物件,是建構其魔幻荒誕風格不可或缺的元素;但根據策展團隊的研究,這種呈現方式其實與他本人是電視迷、常常坐在客廳電視機前進行創作的習慣有關,其靈感正源自反射在舊式電視弧形螢幕上的倒影。此外,若從電視流行文化進一步審視其作品,當中荒誕不經的人物、鮮艷大膽的色調亦能與他日常觀看娛樂性強的電視節目相呼應,揭示了從另一種本土文化角度剖析陳福善妙思的可能。
如何成為一個解夢人
在展覽生平介紹的最後,策展團隊引用了陳福善的一句話作結:「我時常發夢嗎?很少,我的畫就是我的夢。」陳福善這個把繪畫等同夢境的説法很是貼切——不只是因為他的作品風格確實如夢境般虛幻,也因為我們觀眾在了解這些作品時就像一個解夢人,為那些看似從天而降的妙思,在其生命脈絡中尋找與現實生活的聯繫。
事實上,不只是陳福善,很多藝術家的創作常常給人一種天馬行空的感覺。而每當人們參觀藝術展覽、看到自己不能理解的作品時,相信不少人心裏也曾有「藝術嘅野,我識條鐵咩?」的挫敗感。不過在我看來,這個問題除了與藝術家和觀眾各自思想造詣、二者生命經驗能否產生連結有關外,更取決於一個展覽呈現藝術家作品及其心路歷程的方法高下。到底如何成為一個解夢人,又如何幫助觀眾成為一個解夢人,我想這就是「陳福善畫室」展覽除讓人更加認識陳福善這位藝術家之外,又能給一眾藝術推廣者的一些啓發吧?
日期 | 2022年5月25日-2027年5月27日
場地 | 香港藝術中心 4樓 (香港灣仔港灣道2號)
文 | 麥子
圖 | 香港藝術中心
——— 探索更多藝術地圖 ———
YouTube| https://youtube.com/@artmap9013
資訊投稿 |editorial@artmap.com.hk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