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大評論家 | 香港 | 余來 | 用契訶夫再造一個契訶夫 | 香港話劇團 | 從金鐘到莫斯科

契訶夫,俄國的「短篇小說之王」,畢生創作了數以百計作品。他的作品堅持現實主義的表達,內容大多取材於底層民眾的平常生活。 超過一個世紀時間,契訶夫被一再重演,一再解讀,一再詮釋。契訶夫的作品散落一地,拾起一些碎片,能重新拼湊成一個不同的「契訶夫」,《從金鐘到莫斯科》便是最近的一次嘗試。


 ✍️加入我們「大評論家計畫」,詳情:https://www.artmap.xyz/main-page-junior-art-reviewer


《從金鐘到莫斯科》講述了一班從金鐘開出的地鐵,穿越到契訶夫小說中劇情的離奇故事。兩個香港當代年輕人,旁觀沙俄的眾生百態。編劇潘惠森說,創作靈感源於沙中線開通後他搭地鐵路過金鐘站時的靈光一閃。而當時他已應承為演藝學院創作一部與契訶夫有關的作品,畢竟契訶夫是學習戲劇繞不過去的作家。

 

通過穿越這一精巧的設計,編劇把契訶夫的11齣小說串聯到了一起,一口氣將《審判》《小職員之死》《演說家》等經典呈現給觀眾。時間上溯百年,地理跨越萬里。效果如何?現場觀眾的反應最說明問題。一個個百年前發生在異國他鄉的故事,卻引起了現場觀眾的陣陣共鳴,笑聲、掌聲此起彼伏,著實令人驚訝。

 

該劇的效果何以如此好?這一方面要歸功於潘惠森長久以來對外來作品「在地化」的功力,他能把來自任何地方的作品「香港化」;另一方面或許和「歷史的押韻」(馬克·吐溫語)有關,此時此刻的香港與契訶夫生活的時代有某種程度的迴響。劇中角色念茲在茲嚮往的「莫斯科」,難不成也是觀眾心中的「精神家園」?

 

契訶夫生活的時代,是沙俄帝國的尾聲,社會正在醞釀劇變。他於1904年去世(時年44歲),10年後「一戰」爆發,再過3年十月革命就將上演,沙皇被送上黃泉路。契訶夫想必並不能預言他身後的世事,他只是堅守一個作家的原則,如實記錄所處的時代,以其筆寫其所見所聞,而這恰是文學作品最有價值的意義。

 


文學創作是件無奈的事業。作家在創作作品的過程中,是作品的主人;而作品一旦創作完成,就會成為作品的「奴隸」——對作品的解讀權便不再屬於作者。所以,《從金鐘到莫斯科》是「用契訶夫再造一個契訶夫」,這與契訶夫本人已無關係。金鐘站是香港最四通八達的地鐵站,從這裡出發,似乎可以去到任何地方。

 

坊間一直有個迷思,一些地方的路牌上寫著「所有目的地」。但是,世上怎麼會有路是通向「所有目的地」的呢?在現實世界沒有,而在文學世界裡卻存在。有些雋永的文學作品,是可以穿越歷史的藩籬,通向所有人的內心世界的。契訶夫的作品便是這類作品中的一種,他將激發更多像《從金鐘到莫斯科》一樣的作品。

 

文 | 余來(金融從業者,歷史人類學碩士)

圖 | 香港話劇團

 

《從金鐘到莫斯科》| 香港話劇團

觀賞日期 | 2023年11月 05日14:45

地點 | 香港大會堂劇院

 

——— 探索更多藝術地圖 ———

資訊投稿 |editorial@artmap.com.hk

 

Comments


bottom of page
Art Map e-newsletter subscription form
Add other subscriptions/Unsubscribe
Reasonable Spread: Email marketing and newsletter management t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