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大評論家 | 若言語無人可知,你是否還會滔滔不絕 | 臺北當代藝術館MOCA | NO LANGUAGE「失語之詩」

已更新:3月21日

臺北當代藝術館展覽〈NO LANGUAGE〉,係集結國內藝術創作新銳之年度夢幻連動,擢選推出14位活躍於當代中-新生代藝術家,其展覽形式囊括繪畫、裝置、錄像、雕塑、互動式藝術等,可以說是上半年度最具生命力、有機性的一檔展覽,藝術家以語言為題各自表述「藝術之於當代的失語」,除是將藝術創作投諸語言學的討論,更是寄以觀者視野導向哲思領域。本篇將從展覽命題概念切入觀看,輔以語言學、文本本體分析側寫旁註,並精選展中三大作品深描:陳萬仁《這不是一個幌子》、蘇育賢《晚安,待會見》、何彥諺《席地而坐》。


✍️  加入我們「大評論家計畫」,詳情:https://www.artmap.xyz/main-page-junior-art-reviewer

01陳松志《奢侈的墮落》
01陳松志《奢侈的墮落》
策展人黃彥穎致詞
策展人黃彥穎致詞

| 比起展覽,它更像是一則宣言;宣稱著所有的宣言即將失效

 

「NO LANGUAGE」直譯為中文有「不要語言、沒有語言、並非語言」等義,然而在筆者來看它(指展覽)想表達的是「語言之外的那些」,而策展人黃彥穎對此也提出了觀看上的先決概念:「語言作為一切傳遞訊息的根基」(引以 展序文1:1-1:2「文字語言作為…….進而達到各種目的」-策展人 黃彥穎)。

 

這一概念向度也恰好如是維根斯坦對於語言的理解-「人們無法描述(重述)語言之外的命題(此命題指可觀測的符號)」,此的語言並不僅是直觀上的「文字、言說」,它包含但不限於一切有著信息功能的符號,具有可以被閱讀的特性(當然藝術作品亦在此列),「思想的原子命題,是基本的圖像(語言)」《論叢(1922)-3.》。然而,我們卻常在藝術觀看審美的過程之中,可以顯明地察覺「語言之外」的成分,(例如:不可言喻的抽象情感),那種不可說也不可思考的感動,對應到《論叢,1922》中述的「可被顯示的卻不可說的」,「超越語言之成分」既是本次展覽的主述設問「身體感覺到了,語言卻還追不到的」,也是展覽主題「NO LANGUAGE(無語、不語、非語)」所極欲探討的。

陳萬仁《這不是一個幌子》
陳萬仁《這不是一個幌子》
陳萬仁《這不是一個幌子》
陳萬仁《這不是一個幌子》

| 若言語無人可知,你是否還會滔滔不絕

 

藝術家之於作品無疑是講者之於敘事,藝術家藉由某種形式承載內容的書寫表述,關於內容之於形式的關係,我們得簡明舉例:「雷內.馬格利特作品《形象的叛逆》,使用了煙斗(圖像)與Ceci n'est pas une pipe(這不是一根菸斗)為內容,並以平面畫作為形式,表述形象的背叛(主題)」。而我們不妨將上述的內容視為語言(或說子題),而表現的方式即是創作者選擇的體裁、媒材,如此看來當代藝術的面貌則會逐漸清朗而去蔽,這即是現-當代的觀看方法之顯學「文本本體論」,這一方法也將藝術審美推入了「語言學轉向」的時代之中。

 

以語言學來觀看本展覽的作品,既符合主題也能更貼合策展人、藝術家的創作表述,我們可以舉上段提到的例子(馬格利特)加以延伸帶出藝術家陳萬仁作品《這不是一個幌子(This is No Mere Facade)》,其英文作品直譯:「這不僅然是表象」在英文的直譯之下與中文原作品名產生了相當微妙的不同之處,我們擢取其主導成分(此可以理解為文眼)那即是「幌子/Façade(直譯為表象)」,在中英兩名之間的微妙不同也就是彼此語言異化(Alienation)的部分,因這兩者在詮釋上不盡相同,也給了創作者游移於語言之外的書寫空間,此間些有馬格利特《形象的叛逆》主題與內容拉扯的意趣,這無疑是語言之外的。

何彥諺《席地而坐》
何彥諺《席地而坐》

| 當感動溢乎語言,那即是藝術

 

藝術家蘇育賢作品《晚安,待會見》是本展中精彩超然的錄像作品,錄像中兩人以偶線操作棉被(其中似有人形),做出攙爬輾轉之態。在此件作品當中語言的討論已不再是語言定義的問題,而是語言之間的交互關係,「語言不會站在原地讓我們消費,它是一個動態系統」,而這也同時意指在語言學觀看藝術的過程之中,必須不斷思考語言(子題)是不是正受到「相鄰之物」的影響。

 

以本作來說雖說主語(主詞,主角之意)是人形的棉被,但受到操偶人的強烈影響,這兩語言的共時相鄰構成了簡易的句段關係(形成了敘事句式),這使得觀眾多了幾分「語言之外」的感受,而這即是那些「身體感覺到了,語言卻還追不到的」。

 蘇育賢《病毒》,攝影:邱靖婷

| 這個時代最後的肯定句

 

主題「NO LANGUAGE」,是個悖論式的命題,它一時間自我描述卻又伴隨著意義的湮滅,不免令人想到「羅蘭巴特的作者已死」,在此論成立之時作為作者之一的羅蘭巴特卻也因此動搖,以致邏輯不恆真。然而此一語言上的悖論恰好也提供了「NO」的延異空間,是故在本文首筆者強調「不、無、非(語)」的觀點,而這之中的「無語言」的概念,則是在藝術家何彥諺作品《席地而坐》完美體現。

 

以複合媒材建造創作中大型雕塑作品,將原屬於地板的材質成設於立面,以語境地方化的手法,使觀眾閱讀「文本之前後的語言」,有甚者覺得「明明什麼都沒說,卻又什麼都說了」的,然而這個什麼都沒有「說」的敘事,並不是空無一物,而是它攜帶的信息過少,以本作來說就是地面材質與質地表現,但這也只是敘事的「信息功能」居於弱位,此時的主導位則是以「詩性功能」為主(導)。

 

如同大部分的詩歌(也包含現代詩),此一體裁並不是以傳遞信息為主,而是以「審美感受」為敘事目的,而這種以詩性功能為主導結構的敘事,即有「詩性(詩化)」的效果(參羅曼.雅各布森,《語言學與詩學》,1958),觀眾此時觀看的已經不是語言本身的意義,而是在語言之外(其文本之前後)產生的敘事,藝術家不在作品提及的,卻扎實地成為可以被閱讀的語言,真實地作為了「可顯示卻不可說」的那些語言,是當代的「失語之詩」。

 

撰文 | 李宗憲

圖片 | 藝術家及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臺北當代藝術館MOCA-NO LANGUAGE

地點 | 臺北當代藝術館 台北市大同區長安西路39號

日期 | 2025年1月17日至5月4日

 

 

——— 探索更多藝術地圖 ———

@artmap_artplus

@artplus_plus

@ampost_artmap

Comments


bottom of page
Art Map e-newsletter subscription form
Add other subscriptions/Unsubscribe
Reasonable Spread: Email marketing and newsletter management t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