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於西九文化區自由空間大盒觀看了奧地利新晉編舞家Florentina Holzinger的作品〈Tanz〉。一次前瞻性的演出,血腥、暴力、性,我於觀影過程幾度產生嚴重生理不適,那種痛的共感雖令人幾近作嘔,卻又使演出的立意顯得異常清晰。從瘋狂的反秩序中探討芭蕾,或許我們得以從另一個角度重新審視傳統審美下的產物。這一刻,美與夢幻的魔法被血液滲透,在狂吼和混亂中,那朵不滅的玫瑰變得腐敗糜爛。
✍️加入我們「大評論家計畫」,詳情:https://www.artmap.xyz/main-page-junior-art-reviewer
一群女生圍繞著一個裸體的灰色短髮女人,她背向觀眾,後背的肌理紋路被一覽無遺。瘦骨嶙峋的,她一邊掏出「內臟」,一邊痛苦的呻吟著。演出隨即展開,以芭蕾課形式拉起序幕,舞台中隨著裸體芭蕾老師 (剛剛提及的灰髮女人) 的指示,學生褪去衣服,一步步進行著恆常課堂的練習。擦地、蹲、小踢腿... 直至把下練習老師突然被舞者的舞姿引起生理反應般的顫抖,傳統審美的形式被全然摒棄,優雅的外表如同蟲殼般自然剝落。
當多具女性「私密處」赤裸裸的在觀眾眼前表露無遺,舞者一絲不掛的將手指攪動,編舞近乎挑釁似的挑戰著觀眾。尤其是第二幕的開首,攝影機的出現令這部作品某些情節被無限放大,當中無非充斥著大量紅與黃的交響樂 (讀者自行想像)。血管隨著駭人的情節不斷膨脹,每一幀畫面都在突破觀眾三觀以及視覺的底線,然而編舞卻又選擇在某些特定的瞬間讓舞者穿著瘀紅的足尖鞋在場內做起芭蕾動作,例子有如舞者Renee在老師的指導下裸體在扶把上擺起經典舞姿,畫面瘋狂似的諷刺著古典芭蕾的審美以及其體系。
「這個動作美吧?但是我不穿Tutu,我裸體。」如同抗議般的控訴,編舞褪去一般芭蕾舞者的象徵性外在形象,以一種全然赤裸的視覺觀看一群「芭蕾」舞者。這或許是在回應舞種背後傳統社會的審美以至上流穢事,芭蕾作為藝術形式,一個優雅的代名詞,當中有多少女性被迫赤身露體,如同馬戲團動物般被眾人嘲笑圍觀? 資本社會體制下的藝術產物是把血淋淋的利刃,那種殘酷與血腥,媚男且無知,這是編舞眼中的舞蹈,她心目中的〈Tanz〉。就作品意義而言,編舞能達到其預想的效果及希望傳遞的訊息;然而看畢我久久未能緩過來,是一個顛覆我感觀認知的演出。
| 芭蕾還美嗎?
作品中的第二幕模擬傳統芭蕾舞劇中的森林仙境,然而有別常人幻想中的夢幻,場景氣氛越發詭秘。我向來對疼痛共感非常敏銳,一些挑起我想像的畫面一旦出現便揮之不去,第二幕中為求表現飛翔背後的痛苦及不惜一切,舞者的後背肩胛骨位置被安置了一雙「翅膀」,並以吊威也的形式「起飛」,在上空中她不時手舞足蹈,那畫面令我無法正視。
當攝影機將過程和細節放大,觀眾的心跳與血壓不斷上升,我屢次想作嘔及離開,觀影感覺非常難受。個人審美上非常排斥真正的自虐及痛楚呈現在舞台上,作為一個編舞,是否有必要將邊界推到如此極端?當然,看畢編舞的採訪後我得知所有的表演者皆是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士,然而撇除意義上的表現,觀眾是否有責任在沒有實質心裡預備的情況下觀看真正具傷害性的行為?我對此表示質疑。
劇場的魔力正正在於其真真假假的界線處理,例如作品中為了營造血腥帶來的衝擊讓舞者在下體不斷噴射紅色假血,在觀眾清晰知道這是虛假的情況下仍能達到理想效果,在認知到舞台發生的不是全然真實而又會惶恐不安。在真假中遊走,觀者有權選擇。因此,編舞的責任非常重大,若一不小心處理不當,觀眾很有可能會留下永久性的觀賞陰影。
另外,我對於互動「募捐」的環節亦感到不甚理解,為何需要出現這個情節?是否藉此營造群眾壓力以體現被凝視的窒息感?我在腦中多次為環節創造合理原因,然而卻又掉入了無法被解釋的漩渦中。它的出現如何為作品服務?在觀賞過程中段突然中斷以募捐種樹,這與作品想呈現的又有何關聯?對此我未能清楚理解。
傳統審美的光鮮背後藏著多少公然的醜惡,針對女性的規範,性與暴力,〈Tanz〉挑戰的豈只一個藝術形式的穢濁,而是其伴隨的世界觀以至審美形成的千年人類文明歷史,這毫無疑問是前衛的思想呈現。然而對香港觀眾而言,全然接受此類藝術作品仍然遙遙無期,聽到一位觀眾分享,〈Tanz〉的橫空出世彷如22世紀的《春之祭》(Rite of Spring),當世界驚嘆其前瞻性時已歷半載。然而,在前衛的表達下應如何呈現情節敘事、如何篩選?我想,這仍是一個有待發掘的議題。
芭蕾,女性與審美,一切是時候掀起新的篇章,創造屬於這個時代的〈Tanz〉。
文 | 鄧思寧
圖 | 西九文化區
Florentina Holzinger《舞蹈》
觀賞日期 | 2024年12月15日
觀賞地點 | 西九大盒
#藝術地圖 #artmap_artplus #cultural #artmap #artmap_大評論家 #自由舞 #芭蕾 #西九文化區 #自由空間 #FlorentinaHolzinger #Tanz
——— 探索更多藝術地圖 ———
資訊投稿 |editorial@artmap.com.hk
@artmap_artplus
@artplus_plus
@ampost_artmap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