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話劇團最新作品《從金鐘到莫斯科》,首演當日便獲得滿堂彩。莫斯科,莫斯科,劇中的女性人物,如瘋似魔般憧憬「到莫斯科去」,觀眾不禁發出『為何要去莫斯科』。編劇潘惠森,導演李鎮洲將此視為對契科夫的致敬,因其筆下最知名的角色『三姐妹』一生心心念念要到莫斯科,但未曾出發,因此莫斯科成為『只期盼,不行動』的遺憾。這種對命運的無力與屈服,也成為契科夫小說人物的命運底色。這陰鬱的底色被抽絲剝繭為11 個短篇故事,將十九世紀俄羅斯人個性凝練為十個字:「落後、無知、無聊、懶惰、八掛、窩囊」。
✍️加入我們「大評論家計畫」,詳情:https://www.artmap.xyz/main-page-junior-art-reviewer
11 個故事,40 個人物,看似毫無關聯,實則一一指涉。而其中負責穿針引線的是演員陳小燕與導遊馬泰星的穿越之旅——因由一本契科夫短篇小說,他們發現自己搭乘了從香港的金鐘站穿越至莫斯科的直通車。這種穿越設定在香港稱不上手段高明。在內地穿越網劇網文氾濫成災的今天, TVB 早在 20 年前就以穿越劇風靡。穿越的『爽點』在於,以當下現實回看某段歷史,藉助所知所能在全新環境下所向披靡,以上帝視角般全能全知的掌控感彌補現實世界的落差,間或以文化沖突帶來的小誤會作為調劑以博觀眾一笑。這種取巧的手法,節省了前情交代的筆墨,難免帶來些老生常談的問題,如劇中人物形象面目模糊、強調觀眾的自我投射而缺乏劇情合理性、小市民性格卻被動獲得功成名就的俗套結局…
這次不一樣。其一在於契科夫,其筆下的人物本就是面目模糊的小市民在一地雞毛的生活中蠅營狗茍討生活場景;其二在於創作團隊的經驗碰撞。編劇潘惠森在『文化移植』的命題上,早有豐富經驗,上一部改編的莫裏哀喜劇經典就獲得市場認可。而李鎮洲導演數十年對於香港『在地化』人物和劇情的把握,則讓這一系列十九世紀的俄羅斯人物,與二十一世紀的香港觀眾產生了共鳴。
更深一層發問,這種共鳴從何而來?換言之,除了前文觀眾提出的『為何要到莫斯科』,筆者更想發問的是『為何是香港』?為何是從金鐘到莫斯科,而不是北京東直門、上海陸家嘴或是廣州珠江新城?劇中穿越男女對於前路的迷茫、現狀的困頓、過往的質疑,通過一明一暗兩條線索不斷交互印證。明線是地鐵上的香港故事,暗線是莫斯科的人生海海,唯一的指引是契科夫的小說『通勝』。與俗套的穿越劇情最大不同是,他們從未嘗試幹預和改變莫斯科的世界,他們只是冷眼旁觀,接納理解,在草蛇灰線中尋求眼前處境的註釋。他們不僅沒有全知全能,反而有點左支右絀,看似主角卻未妄為,看似邊緣卻至關重要。 也正基於此,才擺脫了穿越情節膚淺的個人情緒投射,反而引發臺下觀眾的會心一笑和陣陣歎息。
《從金鐘到莫斯科》在時空交錯中嫻熟展示了香港對於跨文化議題的在地化表達:不是從其他地方到不了莫斯科,而是只有在香港,才能夠講出去往世界任何地方的故事。
文 | 姜紫芽 (大齡求學青年,應用語言學在讀博士)
圖 | 香港話劇團
從金鐘到莫斯科 | 香港話劇團
觀賞日期 | 2023 年 11 月 5 日 14:45
地點 | 香港大會堂
——— 探索更多藝術地圖 ———
YouTube| https://youtube.com/@artmap9013
資訊投稿 |editorial@artmap.com.hk
댓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