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將近,指揮準.馬寇爾(Jun Märkl)率領NSO(國家交響樂團)帶來為人所熟知的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並與國際小提琴家五明佳廉(Karen Gomyo)演出典雅、優美的莫札特第三號小提琴協奏曲,為即將到來的聖誕氣氛增添驚喜。
✍️加入我們「大評論家計畫」,詳情:https://www.artmap.xyz/main-page-junior-art-reviewer
演奏開始前先以NSO和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的樂無界計畫「一分鐘交響曲作曲」簡單劃開序幕,隨後迎來五明佳廉詮釋的莫札特小提琴協奏曲。
初次聽見這首小提琴協奏曲也能很好地辨識出它是屬於莫札特的作品,仍然帶有一貫的輕盈與美妙。和其同時期的歌劇作品《牧人王》(Il ré pastore)相似的第一樂章,最先由樂團演奏出主題,接續再以小提琴複誦,調性神彩奕奕,時而明亮,五明佳廉的琴聲相當乾淨,也將樂句中陰鬱、柔弱的部分表現地相當出色。進入第二樂章的慢板時,整體風格偏向如漫舞般形式,樂團緊湊在後妝點著,此時的小提琴獨奏像是女高音吟唱,如同夜幕臨在,具有戲劇轉場似地,藉由提琴聲緩緩推進音樂的情緒。在第三樂章又重新回到躍動、愉悅的氣氛。然而整體演出四平八穩,並無太多令人深刻的亮眼處,基本為安全地完成此首協奏曲。
| 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作為今晚的壓軸,多數觀眾特別期待它的來到,因為耳熟能詳的〈歡樂頌〉(Ode an die Freude)讓普遍非古典樂迷也能牢記此曲並為此深受喜愛。
第一樂章以弦樂發出極細微的音響營造出撲朔迷離感,和弦之中僅取兩音作為固定元素,因此讓聽眾彷彿擺盪在未明之間。這裡聽起來像是逐漸凝聚起什麼一樣,指揮準.馬寇爾一氣呵成地加強速度,使得音樂被確立了下來,並迎向一系列管樂的突然,隨後又再次恢復到前述的朦朧中,並且來回重複多次,每一次樂句都更加重、強調,而木管樂器穿梭其中,帶來柔和氣息。值得關注的部分就是在它從漸弱裡突破出的情感,都越發蛻變成堅定。樂章中段透過大量定音鼓接二連三地捶擊,形成滾動狀態。
本樂章十分偏好遠近手法,讓聽者隨樂曲而流動,比起心靈的,更像是視覺上的模擬,對於現場聆聽的效果反而有種電影的跳接(jump cut)手法,能夠清楚感受到貝多芬在這裡選擇形塑他內心深處世界的架構,因此樂章中我們可以聽見線條的勾勒。進入尾段則樂團逐漸增強彷彿浪不斷向前引進。
僅僅使用弦樂加以定音鼓的六顆音便為第二樂章定下基調,緊接而來的是弦樂急速地在背景裡絮唸,維持著並且逐漸增強,聽起來別外地華彩。以往第二樂章在交響曲中為慢板存在,然而貝多芬將甚快板的詼諧曲調動於此,使得整部樂曲獨有性格;承接龐然堂皇的第一樂章,第二樂章不失野性地為其增添血肉,而這種躍動的喜悅感也夾有一種粗糙在裡頭,細細靡靡的弦樂聲就像世俗裡跳起舞的凡人,不時出現的法國號與木管樂器渲染出層次──在潦草的景象中好似又能看見鑲金的馬賽克壁畫──即將出現高潮的前夕所有聲響卻又嘎然而止。
| 這種流暢的保持很容易使得聽眾疲勞,然而我特別喜歡指揮準.馬寇爾在這裡處理的漸層感,弦樂部分毫不拖沓,節奏感吃重,並且將弱音與強音之間轉換的過渡拿捏得很好。
雙簧管出現吹奏出較為輕盈的樂段,也像是人們所追逐的青鳥一般,引伸出「歡樂」的模樣,樂團豐厚地顯出,法國號、低音管與長笛接續複唱起雙簧管的旋律,先前的詼諧曲在一陣恬靜裡又重回樂曲中,而雙簧管靈巧地再次吹起「歡樂」之後則消逝在突如其來的重音,結束第二樂章。
第三樂章清晰地以「愛」為核心,如歌的慢板充沛著暖和、燦爛的光芒。木管樂器領著弦樂,緩緩地暈染,管樂與弦樂彼此像是對話,同時又互為合聲。這樣的柔板也彰顯出貝多芬所預想的愛及其崇高情感的展現,在這個樂章中得以感受到一種溫暖而不媚俗的喜悅,不同於第二樂章的急切,在第三樂章中我們多是藉由細節去感同身受作曲家心中的美好。
| 前述的一、二樂章,從敘事到添色間,貝多芬可以說是由簡入深,聽者跟隨他的描繪體驗了「人間情感」。在第三樂章的尾奏裡,原本安和、幾乎使人進入美夢的旋律被銅管促然地喚醒,這個「起床號」也預示了接下來終樂章所要發生的事。
受到起床號的來到,身邊的聽眾也跟著點起興奮的心情,大抵來到這的人都只為一聽那位失聰已久的大師,在他完全靜默的世界裡聲音會是如何豐滿。
管樂的快速音群瞬間引出弦樂的低吟,兩者分別竟有一種抗衡的滋味,不久又迅勢奏起在第一樂章初初的聲響。這時我們突然意識到,原來這就是貝多芬所想像的「世界」,一個包納各種情感的風景。木管樂器開始斷斷續續地吹奏出主題,不過仍然會被厚重的大提琴與低音大提琴壓過,彷彿越受束縛,它越是欲求掙脫,直到大提琴與低音大提琴趨漸示弱,也奏起了屬於主題的導音,此刻我們仍然不知道即將發生的會是什麼。小提琴的聲部加入了這個導音裡,帶進祥和與一絲雀躍,筆者能感受整個音樂廳的人們為此屏息以待,欣賞音樂的發生,像在觀看色彩層疊地覆上。
| 它如此簡單以至於美妙得使人浸入完全喜悅之中,很難想像,一個無法聽見的人,所見其孤寂,卻能寫下具有力量的生命。
貝多芬在合唱裡以席勒的詩〈歡樂頌〉(Ode an die Freude)說出它多於音樂想說的話,或許在純然形式裡,它仍需要些引導,而當男低音宣敘出「啊!朋友,不要這些旋律!還是讓我們的歌聲匯聚成愉快而歡樂的合唱!歡樂!歡樂!(O Freunde, nicht diese Töne! Sondern laßt uns angenehmere anstimmen, und freudenvollere. Freude! Freude!)」,一切的一切染上嶄新。貝多芬所想的,會不會也僅僅是當所有人引頸期待美好的事物──世界發生,因為我們為此連結。
全曲結束在昇華一瞬,而熱烈也將那晚聽眾的心靈再次傾提:倘若世界如此,我們同時也感受「愛」確實存在。
文 | 柏森
圖 | 取自NSO臉書 攝影|鄭達敬
NSO | 《世紀傳承》音樂會
🕜觀賞日期 | 2023/12/2
🚩地點 | 台北國家音樂廳
——— 探索更多藝術地圖 ———
YouTube| https://youtube.com/@artmap9013
資訊投稿 |editorial@artmap.com.hk
#藝術地圖#artmap_artplus #cultural #artmap #artmap_大評論家 #柏森 #NSO #國家交響樂團 #世紀傳承 #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 #KarenGomyo #聖誕 #IlrépastoreOde an die Freude #青鳥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