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夏康評單簧管大師哥連斯


文/ 夏康(音樂工作者、自由撰稿人、背包客。)


9月23日晚,著名單簧管演奏家哥連斯 (Michael Collins)聯同香港小交響樂團於香港大會堂音樂廳上演一場曲目別出心裁的音樂會。開首,「小交」樂手先以拉威爾的《引子與快板》作揭幕。此七重奏作品配器獨特,作曲家以弦樂四重奏和長笛、單簧管之間的音色融合與對比,襯托當中主角——豎琴的華麗撥奏。小提琴手格德霍特(James Cuddeford)、李海南、中提琴手陳子信、及大提琴手張培節組成的四重奏,以絢麗的音色變化惹人歡喜;在揉音的密度方面,雖然四位的音色一致性未有如資深四重奏組合般叫人滿意,但他們的室樂默契頗為成熟,發音造句的協調令人滿意。相較之下,長笛樂手溫斯理(Harry Winstanley) 及單簧管樂手陳秋媛的演奏便顯得被動了。豎琴演奏家黃士倫的表現,彈指之間光影錯落有致,如風流暢的演繹悅耳醉人。華彩段的精湛獨奏,又是如夢矇矓,,又是如花美艷,了不起。


哥連斯領導演奏的芬齊(Gerald Finzi)單簧管協奏曲作品31,是當晚音樂會的主菜之一。在全弦樂團協奏下,哥連斯的單簧管獨奏儼如漫天星光之間的亮月,清麗皎潔,卻也耀眼奪目。從輕渺透明的聲音質感,到靈活多變的斑駁色彩,獨奏家流麗的演繹教人目定口呆。此外,身兼指揮的哥連斯不但在協奏樂段以手帶領樂團演繹,忙於吹奏時他亦常以身體和樂器擺動向樂團發出訊號。弦樂手們非常整齊的演繹,哥連斯本身亦有功勞。再說,哥連斯那變化多端、層次細膩的獨奏固然是令人讚嘆,樂手們的出色合作的亦是聽覺上的一大喜悅。觀乎整首樂曲的演奏,弦樂手的演繹皆與獨奏家配合得天衣無縫。由於單簧管無法揉音,那在抒情的第一樂章小提琴樂手也稍稍收起揉音,不論樂句強弱也奏出如木管通透之聲;第三樂章獨奏家舞動起了,小提琴手們在撥弦協奏以後,也適切的以較豐厚的揉音作點綴。還有,獨奏家和樂團間穿梭交替,猶如室樂演奏般流暢。


下半場開首,哥連斯徒手指揮,為樂迷送上艾爾加的E小調弦樂小夜曲作品20。指揮家對英國作品風格的拿捏恰到好處,其演繹抒情而不煽情。清晰分明又不乏情緒鬆緊變化的樂句,串連起來便是張力、層次、條理有序的樂章。在感性抒情和理性結構之間,演奏者找到了據說服力的平衡點。


音樂會的另一首主菜,則是美國作曲家柯普蘭的單簧管協奏曲。這首兩樂章作品,以抒情的慢樂章為始,繽紛的爵士樂章作結。柯普蘭的配器,於弦樂團上添加了鋼琴和豎琴。音樂會中,樂手們於第一樂章奏出了如前述芬齊協奏曲般的透明美音及室樂式默契,效果上佳。然而,華彩段後的第二樂章卻不太完美。獨奏家神乎其技的吹奏技巧,還有入木三分的燦爛動感,無可挑剔;只是,在複雜的節奏流動中,協奏單位個別聲部的音色再好,合奏起來卻稍嫌散亂。鏗鏘明亮的鋼琴聲,彷彿成為獨奏家的最可靠拍檔。曲終,樂手們抵不過觀眾的熱烈拍掌,最後以重演柯普蘭協奏曲的第二樂章作加奏。同曲再奏,協奏單位終於奏出不同凡響來。複雜中緊湊有序的爵士節奏處理,加上獨奏家的盡情獻技,音樂會於整晚的最熱點作結。


是次哥連斯與「小交」的演出,音樂廳內接近滿座。他們成功了。

評論場次﹕

2011年9月23日,晚上8時,中環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Comments


bottom of page
Art Map e-newsletter subscription form
Add other subscriptions/Unsubscribe
Reasonable Spread: Email marketing and newsletter management t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