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旅遊享用飯店早餐的時光裡,隔壁桌突然來了兩位中年婦女,她們迅速取回自助吧的餐飲後,便開始高談闊論,沒有片刻停歇。由於餐廳非常安靜,加上她們其中一人的音質格外刺耳,因此尖銳的聲音充斥整個空間,更強烈衝撞我脆弱的神經。美好的晨光被聒噪聲打擾不說,更奪命的是她主訴的內容:盡是陳腔濫調的人生大道理,極端乏味與倒胃。演說者竟是洋洋得意,語帶自信說服同桌的朋友接受自己的真理。我被迫邊吃早餐邊聽一場喋喋不休的晨間演講,歷經嚴重的聽覺荼毒,以致毫無食慾。本人欠缺道德勇氣前往勸誡,只好默默選擇換位子。「他相信自己同胞之間的空洞言論,已威脅生命的意義」。腦中頓時浮現哲學家維根斯坦的這兩個句子,是他在二十世紀初維也納墮落的布爾喬亞沙龍裡,不經意聽到一場無聊閒談之後的感言。
上述維根斯坦的感慨引言,出自挪威探險家厄凌‧卡格的著作《聆聽寂靜》。卡格說,因著無法學會與寂靜共處,人們太容易虛度光陰;為了排除無聊,反而製造了更多的無聊。我也深信許多人的饒舌習慣來自某種深層焦慮:交談中必須接話的壓力、想要避免停頓的緊張。不只是與人談話之際會發生類似「空白恐懼症」的填塞舉動,卡格觀察到,人們更無法安於獨處的寂靜。你我皆然,現代人誰不是隨時在滑手機呢?人人化身為低頭族,是地鐵裡的奇觀;親友聚餐時逕自盯著個人手機螢幕,也是百般不解的現象。《聆聽寂靜》對於當代科技資訊生活的反省如是:在喧囂的年代裡,在資訊爆炸的社會中,我們以為錯失任何訊息將造成莫大遺憾,不再能體會關閉起外在世界的快樂。
暫時關閉起外在世界,是為了更能看清它。時下談論內在寧靜、安於當下的言論何其繁多,厄凌‧卡格的《聆聽寂靜》之所以吸引我的閱讀,是因為這是一份來自極地的哲學。卡格是史上獨步穿越南極的第一人,也是首位抵達地表「三極」(南極、北極、珠穆朗瑪峰)的探險家。他對於寂靜的體悟,就在他獨行七百萬立方英里的冰地、安靜不語連續五十日橫跨南極洲之後。長時間處身空無一人的極地,卡格聽見一種「震耳欲聾的靜」,學會觀察冰雪色彩細微的變化,察覺風漸緩、雲朵漸成形,極致的寂靜。因為無人可對話,卡格開始與自然對談,讓心思意念在宇宙間來回。文明的喧囂沸騰往往淹沒內心獨特細緻的感受,讓我們輕易與周遭同化。人們被動思考著網路資訊(不經)思考的內容,彼此傳遞大同小異的生活訊息與貼圖。在極地中,卡格領會到「我們在文明世界裡訴說的善意謊言和違心之論,在遙遠的此地完全失去了意義」。極地之旅並非全程是思索真理的旅程,更多時候是與漫長的寒冷飢餓對抗的過程,例如於攝氏零下五十六度的北極跋涉將近兩個月,每日行走十七個小時,燃燒殆盡所有的脂肪與肌肉,集骯髒與疲憊於一身。因而,總是與自己的意念思緒獨處。
藉由勇敢的探險家得來不易的極地沈思錄,我們得以共享非凡的寂靜哲學。不過,讀者或許會質疑:無緣親臨極地的我們,或是從極地復返城市文明的冒險家,是否真能安於喧囂市井的寂靜,從此學會鬧中取靜,心遠地自偏?卡格不僅是一名探險者,也同時經營出版社,成天同樣需要上網解決所有公私事務。極地給予他的珍貴體悟,是必須在噪音時代尋找心裡的南極洲。即使無法遠走高飛,寂靜仍然唾手可得,關鍵在於度過「減法原則」的生活,學著與自己和平共處,並永遠師法自然。即使作者給出的諸多建言並非陌生,徵引的哲學理論亦顯片面,行文中展現的詩意卻是盎然:「兩人在河的兩岸交談,停頓就像一座橋。走過橋,兩人又開始交談」;「有一種無人記得的愛,某方面來說,那就是寂靜,是寂靜在對你說話」。
我是否說太多了?此刻請容我以單手為厄凌‧卡格的寂靜美學鼓掌吧。
書名:聆聽寂靜 (Stillhet i støyens tid. Silence in the Age of Noise)
作者: 厄凌‧卡格 (Erling Kagge)
譯者: 謝佩妏
出版社:大塊文化
出版日期:2018/04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