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另一種藝術事業的面向:Movana Chen專訪

文/張煒森


前言

以香港為例,大約十多年前左右,隨著各類型的藝術博覽會及世界級的商業畫廊在港興起與進駐以後,香港的藝術生態與資本的界線與關係比以前變得更迷糊。與此同時,加上政府文化政策的轉變、專上藝術教育愈見普及等因素,要是藝術家將自己的藝術創作放置到事業的層面時,這份工作如何做?當中的想像會否因此變得更狹隘,只剩得商業畫廊合作?


多面向的經驗成就個人創作風格

現時全職藝術家與策展人的陳麗雲(Movana Chen),她的作品風格,以不同的書藉碎成不同的「紙線」,由個人的日記,漫漫演化成徵集各地朋友喜愛的書藉、字典,然後親手一針一針地編織成不同形態的作品,由立體到平面作品也有。到訪期間,她正為本年3月開幕的「Art Central」 的其中一所畫廊忙著做作品。但問及她是否有很多跟商業畫廊合作的機會時,她卻笑指在自己的創作生涯中,其實不算有太多機會與商業畫廊合作的機會。


還說藝術家的由習藝到開展藝術事業的經過,原來在未正式接受學院藝術教育之前,Movana曾任職過會計工作,亦在英國修畢過時裝設計。跟現時不少新晉的藝術家不同,他們可能從中學升到大學後修讀藝術專業,然後便投身文化及藝術行業,然而,Movana 則在修讀藝術之前,已有不同範疇的經驗與知識,或許這些經驗能為她的創作帶出來了不少衝擊與啟發。要是將陳麗雲的作品中視覺元素作拆解與分析,不難發現她的藝術實踐能與不同的藝術形式扣上關係,例如它可以歸納到言語、文學、時裝、當代藝術、雕塑等不同的範疇。Movana 憶說2005年畢業期間,其創作的層面還是從個人出發,畢業作品以利用書藉量度自己,然後編織成一條裙子;亦有作品將自己以前寫下多年的日記化成平面作品。Movana 說到自己創作的其中一個契機:「我在修讀藝術期間,大概是2003年左右便沒有再當會計的工作,但原因是公司在沙士期間將香港的業務北上轉移,而公司就留了一部碎紙機給我,然後我便用那部機進行創作。」


誠然,還看書藉本身的特質,它可以是記載不同言語、文化的載體,其功能本身就可以用作交流及傳遞信息,因此,藝術家由當初對所用的紙章及印刷品仍未有明確的方向,機緣巧合下在不同地方的展覽下,漸漸對書本甚至人與人的溝通有更切身的了解,「以前創作所用的都是看過或搜集回來的書與雜誌,直至有機會到了韓國以後,便拿起韓文的書藉創作。」不同語言及文字在藝術實踐的過程中碰撞,海外的展覽與駐留經驗為她提供了充足的養份,一方面這些經驗讓Movana 漸漸形成屬於她自己的發展模式,另一方面,其創作很快便能夠從個人的面向開展到更廣闊較宏觀的公共領域裡。例如09年開始持續創作的《遊閱你的書架(Traveling into your bookshelf)》系列,則是在海外時,讓當地人給藝術家一本他們最喜愛的書,藝術家從中理解當地的文化。自《遊閱你的書架》起,藝術家便開始使用朋友閱讀過的書藉來創作作品,到最近期的創作,當藝術家周遊列國期間,她便開始利用當地的朋友的字典與地圖來成為創作的素材,「因素材的紙本已不限書藉雜誌,這個轉向開始跟語言文化有關,因此立體創作不再局限於『body sculpture (身體雕塑)』 的形象或是在畫布上的繪畫模式,它可以是其他立體的形式。」


世界各地應邀的展覽與駐留作為藝術事業的模式

當然,無論作品有多可觀,藝術性有多高,要是無法有效地發佈,或藝術家不對自己的事業作完善管理時,作品很多時只會淪為孤芳自賞的狀態,也難以談及事業的層面。然而,Movana 多年的全職創作,不算太依賴商業畫廊的賣買,由05年藝術畢業以後,都只不過跟數間商業畫廊合作過,她主要靠海外及本地的展覽、駐留計劃等維持藝術事業。藝術家笑稱自己不懂得寫計劃書,曾經寫過的計劃書最後只有落選。另一方面,由中學階段便要到海外留學的她,自小便陪養出既獨立,又能跟不同各地的人稔熟的性格,令她很容易融入藝術家駐留或海外展覽的模式中,藝術家沒有刻意營造,而是隨著她的性格與機緣慢慢累積而來,連帶藝術實踐亦在不同的展覽與駐留中在意識形態中慢慢轉化。


Movana 還記得畢業期間,她在藝術學院當時名為「White Tube」的走廊畫廊內展出個展,因而令海外的策展人看到她的作品而得到往倫敦表演的機會,也可以說,這種模式開啓了藝術家事業的路。而真正開啓藝術事業,大概始於07年藝術家應邀到韓國首爾參與第十屆「Seoul Fringe Festival」,自始以後就多了展覽、委約創作、演講等的機會。08年的時候,她便在香港藝術博覽會期間,應藝博會贊助商時尚品牌邀請,利用品牌的目錄冊來創作「身體驅殼」雕塑。從這幾年間,已看到Movana累積了不同類型的展覽經驗,雖然藝術家開展藝術事業除了本港外,更多是海外的發展機會,而那期間也正是香港興起世界級藝博會之際。


藝術家藝術實踐的經驗愈多,規模愈大,多年來藝術家卻沒有聘請大量助理協作,除了一些機械化的工序需要人手外,大部分也是獨力創作,一人負責聯絡、記錄、創作,或以協作形式進行。而多次海外參展的經驗中,亦體會到不同的展覽文化,藝行家曾到訪過法國、韓國等國參與,就算獨自乘火車到西伯利亞演講的經驗,但談及到藝術家最深刻的海外展出經驗,應該算得上是美國的展覽。


先說2013年她在香港ArtisTree個展「KNITerature」,當時面對約二萬尺的展場,起初Movana 也有點擔心,然而,Movana 強調製作作品《Knitting Conversations》是她從不同地方結識的朋友一起編織這件作品,而透個這個創作計劃能連結到不同的文化,亦因此除了場地支持外,還得到不同的贊助,使作品得以完成。隨後,亦令藝術家能到美國參與「The 14th Factory」展覽,在美國逗留了三個月,當時她能跟幾百名的觀眾展開對話,觀眾如此主動親切,這經驗相對其他國家也難找到。當中,不難發現某一類的藝術實踐或行銷,還得要當地的文化或意識形態鋪墊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


藝術家愛記錄的性格成為一另類經營方式

由創作到不同地方交流,藝術家本身會對自己的創作進行不同的記錄,由原先將編織的日期寫到記事本,到後來直接寫到作品上,也在不同的行程以影像書寫(Photos Essay)記錄並以小書出版。多年來亦會定時出版個人作品集,這種喜愛記錄的性格,使她除了使用錄像或社交媒體宣傳及記錄以後,成為了另一種經營方式。


言談間,不難發展Movana 的人際網絡甚豐,而這些人際網絡不只是靠展覽或駐留計劃中建立出來的,「建立網絡方面其實有很多面向,例如很久以前我應邀城市大學英文系去演講,當中有些策展人及策劃者出席,然後他們便邀請我到美國展覽及去西伯利亞演講,亦應邀到德國公共藝術的展覽。也有些機會是主辦者在書店看過我的書冊,繼而邀請我。」藝術家如是說。而現時社交媒體興起,其助力也是顯著的,但Movana卻沒有使用facebook,她主要靠個人網頁、Instagram作為主要的平台,「例如有些人在藝博會中看到你的作品,然後就在網上找你到的資料。有次荷蘭的博物館,他們在網上搜尋『Paper Art Sculpture』而找到我的。」另一方面,不同地域所喜用的社交媒體也不盡相同,例如美國的觀眾較喜愛用Instagram,Movana憶說美國的展覽經驗,當展覽的照片上載到Instagram 以後,翌日便吸引了不少觀眾。


多年創作涉及的顧慮

多年來的創作,當然涉及資金的問題,而很多時,Movana 都可以在展覽期間售出作品,或者從委托作品中得到收入。按比例來說,藝術家銷售作品的途徑大致分為兩類,主要是私人賣買現成的作品,而每年約有二至三件的委托作品。「實際上也無法做太多的委托作品,因我很多時間都需要分配在展覽或駐留計劃中。」Movana 這樣道。現時收藏Movana 作品的賣家,很多時是展覽方的人員,或是經朋友介紹,到訪工作室或是看這展覽後對作品有興趣的收藏家,但有別於收藏家在畫廊洽談選購作品,Movana 對於售買作品也會忠於她對人與人的關係上,例如她提到一位來自澳洲的賣家,藝術家便跟這位賣家詳談,了解過賣家的背景,作品將會如何擺設,繼而藝術家重新創作一件專屬的作品。至於一些較為商業或緊急的委托,Movana則會按他們的故事創作,例如利用地圖編織作品。


在藝術家心中,她認為「作品不只是一些紙或物件,而是跟人相關的故事,要是你收藏的作品跟你沒有大關係,其實意義並不大。」但Movana 亦坦言,賣買作品都是斷斷續續的事,有時她也會為此擔心,此終都現時都是全職的藝術家,但相比過往在商業畫廊工作負責策展的工作,因要投放大量時間於畫廊的工作上,Movana亦選擇了全職藝術家的路,幸而現階段不少收藏家或機構都願意提供有利的條件,或許這是藝利家強調溝通的影響力。然而,將話題返到Movana剛畢業後,期間仍在一所商業畫廊以全職策展人的身份工作至2012年,但心力上的耗損卻令藝術家構成壓力,因此,她寧願將時間花在自己的創作上。


結語

Movana是個很隨性的藝術家,其藝術事業跟她的性格與生活合一,當然靠展覽、部分作品賣買或參與駐留來維持對很多人來說是個極大的挑戰與考驗,同時,各地不同的文化、意識形態,亦會對對藝術家的「獨立行銷」構成影響。


Movana Chen由 Clement Ledermann 拍攝

Movana Chen

Movana Chen 由 Martin Metz 拍攝

2013年在香港ArtisTree 展出個展「KNITerature」(由張偉樂拍攝)

2017年在洛杉磯的聯展「he 14th Factory」展出作品《Knitting conversations》

(由Ryan Tyler Martinez拍攝)

2017年在洛杉磯的聯展「he 14th Factory」展出作品《Knitting conversations》

2008年在ARTHK08中表演《Body Containers》

Two-way Communication at Gyeonggi Museum of Modern Art, Korea, 2010

圖片由 Gyeonggi Museum of Modern Art 提供

Body Containers come to life in Seoul, 2010

performed by movana chen and Euan Park

由 james Vyner 拍攝

在土耳其Cappadocia的《遊閱你的書架(Travelling into your bookshelf)》,2015

(由Tunni Kraus 拍攝)

在Joshua Tree《遊閱你的書架(Travelling into your bookshelf)》, 2017

由Scott Goldberg拍攝

Body Container - Tin Tin, Paris, 2011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2016年在Train Siberian的《遊閱你的書架(Travelling into your bookshelf)》


Comments


bottom of page
Art Map e-newsletter subscription form
Add other subscriptions/Unsubscribe
Reasonable Spread: Email marketing and newsletter management t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