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耿一偉
臺北藝術節藝術總監,臺北藝術大學與台灣藝術大學戲劇系兼任助理教授
很多人都對創作者的日常生活感到好奇,這本書可說滿足了很多人的心願,因為從作家、音樂家、建築師、雕塑家、導演到哲學家,許多名人如叔本華、蕭邦、馬勒,及更當代的大衛林區等,都在本書之列。
幸好,這並不是一本放在書櫃的大部頭書,而是小開本的隨身書,每篇文章也都短短小小的,這大概跟原本文章是發表在部落格有關,更適合現代人的閱讀習慣。我讀了兩遍,第一次是書剛收到的時候,很貪婪地想知道別的創作者是如何過日常生活的,就快速閱讀過一遍。等到要寫這篇書評時,我又看了一遍。第二遍讀得比較慢,我逐漸觀察到一些苗頭,發現不論每位創作者的日常生活是充滿紀律或放浪形骸,雖然在表面上各有差異,但若去歸類,還是能發現到一些共通的特色。
我特別關注他們吃甚麼,結果發現大部分的創作者幾乎創作前都會喝咖啡,我不知道這算不算是創作者都需要吃飯一樣的廢話,但略帶刺激性的飲料,對創作者來說,的確很重要。其實咖啡只是一種象徵,像書裡提到最誇張的例子,不是飲酒,而是藥物。例如沙特在寫《辯證理性批判》的時候,會一面寫作一面嚼食一種安非他命與阿斯匹靈的混合藥丸,一顆可以讓他寫兩頁,而且他一天可吃二十顆(這種藥物當時在法國是合法的)。相較沙特,電影導演大衛林區的方式就是小兒科,但也很可愛,他會吃巧克力奶昔與加很多糖的咖啡,變得很興奮後,就把腦子裡想到點子記錄下來。
另一個有趣的觀察,是不少創作者對社交都極為反感,尤其是他們成名之後。一個創作者如果忠於他的天職,勢必會將所有的時間花在創作上,一旦成名之後,已經不再需要去委曲求全,去社交場合找機會,反而更需要把精力花在創作上。不過拒絕社交也是有很大代價的,村上春樹說:「你一再拒絕別人,結果冒犯了他們…只要我能讓每一個新作品都比上一個更有進步,讀者就不會在乎我究竟是採取什麼樣的生活型態。身為小說家,那豈不才是我的義務,和我的第一優先嗎?」
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大多數的創作者在進入創作狀態前,都會有一個儀式。例如迷信的柴可夫斯基堅持要先散步,而且一定要兩小時,少五分鐘都不行,並在散步過程中停下來紀錄想法。美國二十世紀上半的旅法作家葛楚・史坦(Gertrude Stein),則喜歡到戶外寫作,並且要有牛在她視線前,她才有辦法動筆。所以她的情人兼管家愛麗絲・托克勒斯(Alice Toklas)不但得開車載她到鄉間,還得趕牛到她面前,如果史坦小姐不滿意,生不出靈感,托克勒斯還得再去找另一頭牛,直到她能動筆為止。
當然,不是讀完這本書就表示可以掌握創作的規則。藝術是不可能有規則的,最多只有典範,而每個人得去找自己的典範。在此我整理一本名為《超級成功作家的25個習慣:頂尖電影編劇與小說家秘訣大公開》的電子書中的一部分供大家參考,這些習慣包括:1.相信自己有足夠天份;2.當一個天生的觀察者;3.成為一位飢渴的讀者;4.包容各種經驗;5.留意最能引發你靈感的活動;6.寫你愛的題材;7.規律地寫;8.立下寫作目標;9.有想法要隨時記錄下來;10.別怕寫下糟糕的初稿…剩下的13條,就讓大家自己去上網查,有努力才有回報,這也是一條。
作者:梅森.柯瑞
原文作者:Mason Currey
譯者:莊安祺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出版月份:2014年4月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