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專訪 | 光的背面,影的前方 | 館長陳佳琦與策展人鄭勝華拆解「背光-郭東榮、陳銀輝、詹浮雲」展


在今日當代藝術的光影流轉中,我們或許習慣了新媒介的衝擊與概念語言的變奏,卻也因此容易遺忘,那些看似遙遠的畫筆與色彩其實從未消逝。當今的藝術榮景,亦是由過去累積的扎實基礎而來。嘉義市立美術館近期推出的「背光-郭東榮、陳銀輝、詹浮雲」一展,並非一場僅止於地方回顧的懷舊策展,而是一次深具歷史責任與時代反思的策展實踐。


| 混雜與現代性

 

本次展出的三位藝術家皆經歷了戰後與戒嚴的時代折轉,由他們的作品出發時,可以發現各自的創作脈絡既非直系繼承於「西方現代性」,也與所謂的中原傳統繪畫不甚相同。無法被直接歸類的創作特性,不僅是對於主體認同的落,更是創作發展得以激盪出全新可能的機會。如此混雜彷彿位在夾縫之中的狀態,讓三位藝術家透過寫生、觀察與形式實驗,逐步開創出屬於自身的藝術語彙。或許我們可以這們認定,由過去可見的框架中解放出純粹向現代性追求的創作,不論是養成背景的獨特,又或是社會環境浸潤出的成果,他們絕對是戰後首批具有標誌性意義並由本土培養的藝術家。

 

展覽中所選作品跨越1950年代至2020年代,不僅橫跨藝術家一生創作歷程,更可以透過作品之間的對話關係,洞見世代轉變以及典範轉移。策展人鄭勝華在訪談中提到,「背光」命名來自於對「光」作為創作方法的隱喻。[1]而另一方面透過字面上的解讀,除了直白地將其理解為背著光之外,也隱喻著如同攝影中逆光而行者,雖失卻光源卻更顯剪影。透過三位藝術家不同的創作,將源自過去時代下紛亂混雜的樣態,以繪畫的方式紀錄並使其如光一般乍現。


| 跳脫與回應

 

策展人在策劃時跳脫傳統式「藝術家個展並列」或單純「歷史性分期」的敘述策略,轉而透過風格、主題、事件間的視覺並置與語境編排,企圖拉出不同層次的對話。例如在子題「尋色」中展現優異的寫生技巧,可以看到藝術家之間迴異的風格,而陳銀輝的作品如《桌上》或是《街景》則展現出更加抽象的表現方式,讓寫生的想像更加擴張。又或是在子題「命題」中透過作品展現出極為觸動人心的歷史回應,例如郭東榮的作品《228的悲哀》與《陳澄波的最後》以強烈寫實與情緒渲染建構出一種幾近社會紀實的繪畫語言。相對之下,並置於一旁的《北回歸線》一作,則是詹浮雲以抽象的風景刻畫,營造出低語般的方式觸及記憶與歷史。如此巧妙的作品並陳,正是對同一事件、不同感知方式的最佳例證。

 

| 風格之間的模糊與自由

 

三位藝術家在創作風格上各有走向,卻不約而同地拒絕被單一形式或畫派定義。這種不安於分類的創作態度,本身就揭示了他們對「現代性」的獨立理解,不是盲目模仿西方現代藝術的形式語言,而是內化現代性為創作方法與態度,並根植於自身經驗與土地觀察。

 

而對於現代性與當代藝術疆域的拓展,策展人從三位藝術家的創作中找出再度向前邁進的機會,順應著一脈相承的歷史脈絡,那些對於現代性追求的渴望。藉著世代轉變所產生的典範轉移,將這些寶貴的精神化約為展覽,並以作品為材料搭建出對話關係,以此來表現時代轉向留下的線索。例如,郭東榮的創作中不只著重於單一風格,而是在抽象與具象繪畫之間投注大量心力;陳銀輝是由扎實的寫生基本功出發,從形象與光線、色彩與構圖著手,注重線條表現,藉此加強畫面的造形力量,創造視覺流動與律動;詹浮雲則是在寫生的基礎進行專研,並逐步發展出某種形象模糊的畫面表現,但在色調表現上則顯得層次豐富,物體量塊感受強烈,賦予色彩功力之濃厚。

 

三位藝術家的創作絕非固定或是線性,而是在偶然與預期之外逐步發展。這種風格的多樣性與流動性,也回應了策展人所言「藝術家的創作不是線性的,也不是可預期的,創作的過程中充滿偶然與未知,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 跨世代對話:讓歷史在當代中再生

 

值得一提的是,策展團隊特別邀請當代藝術團體「阿木司」參與,創作互動裝置作品《影光譜》,並將其設於觀眾必經的展場通道位置。這個安排不是單純的科技點綴,而是一個策展層面的聲明,使藝術史並不僅是靜態展示,而是一條仍在延續的河流。

 

阿木司透過機械動力與光影技術,重構三位前輩畫家作品中的光線流動感,使觀者在穿越之際產生一種身體性的沉浸經驗,也從視覺直觀進入歷史的影像記憶。策展人指出「唯有創造對話關係,繪畫才不會只是美術館裡的展品,而能對當代產生影響。」這樣的策略,不只為展覽帶來當代表現形式的活力,也強化了歷史性內容的當代連結,使觀者從記憶的旁觀者,轉為經驗的參與者。

 

此外,位在一樓展場尾端特別打造藝術家工作室,則不只是作為展示珍稀的史料以及作品集。將展牆挖空的窗戶設計別具意義,「窗」本身不僅是純粹的展示設計,而是作為搭配藝術家郭東榮繪製於畫板上的作品之介質。如此設計不僅襯托藝術家在創作與生活之間的緊密關聯,更對於「窗」本身具備的觀看內外以及介面特性做出回應,也回扣到歷史發展綿延的回望,並拉提出朝向當代不斷邁進的象徵寓意。

 

| 地方的回望與再書寫

 

在藝術資源長期向北部集中的脈絡下,嘉義市立美術館能以「背光」這樣的展覽立足,已具某種結構性意義。不只是地方藝術史的修復,更是一種「從地方出發」的藝術史建構行動。

 

嘉美館館長陳佳琦指出「作為一個地方美術館,責任已不只是藝術推廣,而是重新梳理過去的歷史發展。」這段話點出展覽的本質,它不是單純為藝術家致敬的展覽,而是一場針對臺灣藝術史如何被建構、被遺忘、又如何可能重新被敘述的策展實驗。從2013年藝術家重回嘉義公園寫生的那次聚首,到今日以展覽、紀錄片、評論等多元形式重組歷史,「背光」是一次時代循環的召喚,召喚的不只是藝術家本身,也包括每一位觀者對於歷史的參與與記憶的再認。


文 | 張碩尹

圖 | 嘉義市立美術館提供

 

背光—郭東榮、陳銀輝、詹浮雲

展期 | 2025年2月28日至06月8日

地點 | 嘉義市立美術館

 

 

——— 探索更多藝術地圖 ———

資訊投稿 |editorial@artmap.com.hk

@artmap_artplus

@artplus_plus

@ampost_artmap


[1] 本處提及的創作方法,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來理解。首先,與藝術家創作的起點有關,過去的創作訓練會以「寫生」作為創作方法。因此,可以被視為一種創作發跡的開始,以及創作思考的諸多因素。另外一個方法的理解,則同樣可以回到寫生的技法上,作為印象派以來的一種藝術創作方法,光在這之中扮演著重要的問題意識,透過對於光的觀察與尋找,轉化出光與色彩之間的關係。

Comments


bottom of page
Art Map e-newsletter subscription form
Add other subscriptions/Unsubscribe
Reasonable Spread: Email marketing and newsletter management t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