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回家之行 Return to No Destination — 葉雯個展 Manny Yip Solo Exhibition

【藝文資訊—香港】



葉雯的創作深受情境主義國際的影響,作品注重個人或社會的關聯性。

情境主義國際的創始人法國思想家居伊·德博(Guy Debord)在他的著作《景觀社會》(The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中,嘗試從情境出發去實現日常生活的革命。他認為「景觀」製造了虛假的現實,像是廣告口號、明星塑造的美好生活,在互聯網和新媒體的今天尤為如此。我們現在的現實生活,從電影到直播,從3D、IMAX到VR、AR,都在視覺景觀建構下,在商品和資本帶動下,不斷地將假象改寫真實。德博提出用革命實踐的方式,如異軌、漂移、總體都市主義等等,以反向的解構策略,重新恢復生命的存在過程。

德博提問:生活是甚麼?生活是迷失和冒險。


在景觀中學會迷失,便開啟了通往不同經驗的道路。情境主義國際以Dérive一詞展述人類在城市及村莊遊走的分別,村莊的路是由人走出來,城市的路是由當權者以路標及道路建設出來。Dérive以鼓勵人在城市「迷路」以發現新的地方及觀察。德博的「隨時都能夠在迷失中而找到屬於你自己的城市。」以「四海為家」反映了人們對於家園的渴望和追求。家園並不一定指的是一個具體的地方,而是一種情感上的歸屬感和安全感。


葉雯提問:「家在哪裡?」我回家,但我迷路了。


藝術家葉雯,在離開自己的家園後再次回去,回家的路逐漸模糊。那成長的小村因為社會急速發展及土地改劃面臨清拆,城市空間的被挪用與地盤被當權者征服。原本以為熟悉的普通之路,在城市規劃下卻早已被功能化、被格式、被監控,公共的領域與私人的領域僅是一線之差。

葉雯離開畫室,以戶外寫生加上回憶中的片段及情感,依靠個人的主觀視覺建構出畫面,如同情境主義國際遊走的印象派(Impressionnisme)在不停反思個人及以藝術家身份在社會的角色,及如何在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難以下定論」及「世界的真相不只一個」的藝術中找出個人的藝術概念。她更相信,藝術創作不是只包含其視覺產生的「美學」,它是一種工藝、一個載體,藝術家需把問題及現象轉化到觀眾眼前,同時質詢繪畫還可以做什麼?

展覽「回家之行」表象上是展示出藝術家回家的風景,如同觀看別人回家旅程,葉雯回家的風景,是對社會的批判和反思的一種呈現方式。



【關於藝術家】

葉雯(1994年出生於香港)在一個小村莊長大,她自幼對舊物收集和民族學有濃厚興趣。她的作品捕捉童年和過往的經驗,反映她對身分認同及對理想的思索。她希望重現那些被遺忘、細微的和被忽視的事物,並透過繪畫和裝置以敘事的形式呈現重逢的場景。


2017年畢業於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文學學士學位,主修繪畫,曾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獎學基金外展體驗獎,包括在保加利亞和芝加哥的藝術家駐留項目,香港藝術發局新苗資助支持下舉辦展覽「某年某地」(2020年),曾於藝鵠藝術空間舉辦個展(2023年),並先後與多個藝文機構及商業單位合作,還多次參加群展,包括包氏畫廊、藝穗會、海港城·美術館等。2022年,獲選為「指定研究院修課課程獎學金計劃」得獎者,現於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修讀視覺藝術碩士學位。



「回家之行」葉雯個展

Return to No Destination — Manny Yip Solo Exhibition




日期|2023年7月8日 — 8月15日(星期二至星期六,公眾假期除外)

時間|11:00 — 19:00

地點|a.m. space

地址|香港上環永樂街172-176號永富商業大厦602室



Comments


bottom of page
Art Map e-newsletter subscription form
Add other subscriptions/Unsubscribe
Reasonable Spread: Email marketing and newsletter management t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