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原力」等級的文學實驗 ------ 評《風格練習》

文:鴻鴻

台灣詩人、導演、評論家。著有《邁向總體藝術─歌劇革命一世紀》等書



一段情節的99種寫法?這看來很像小野洋子1964年那本《葡萄柚》(Grapefruit)當中的一則行動指令。比如她的〈飛機篇〉:「租一架飛機。邀請所有人。請他們登機前寫一封遺書給你。」那麼的遊戲。那麼的機車。那麼的危險。


雷蒙・格諾的《風格練習》其實早得更多,初版於1947年。這不是一本遺書,而是一本再生之書。那是二次大戰過後,百廢待舉的歐洲,荒謬劇場還在孵蛋。格諾把一段無聊情境翻寫99次,證明人可以給無意義的世界創造價值。這些練習寫作於二戰期間,一開始具有反抗色彩,但成書後代換練習內容,終於變成純粹無政府的文字狂歡,可說是「不為無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的最佳註腳。


根據英國作家Colin Wilson的觀點,古老的英雄必須證明他們有能力處理真實世界,例如荒島上的魯賓遜;而十九世紀的人們需要有能力征服心智世界的英雄,福爾摩斯應運而生。然而我們可以發現雷蒙・格諾,這位新時代的英雄,卻將權力下放給每一個人。他慣用的手法,是「我手寫我口」,創造那個時代的火星文,用口語拼音取代正確的文字與文法,讓現實徹底入侵文學,不只是題材,而且翻新文學的工具。


99種練習包括文學性濃厚的隱喻、倒敘、電報體、頌歌體、廣告體、五感描繪等等,也有數學科學語言學意味強烈的幾何學、詞性分類、單字換位、聲母換序等機械性的遊戲(這正是格諾所創烏力波組織的主要實驗方向),更反骨的是朝現實的無限貼近,如黑話、笨拙、吞字、甚至模擬外國人腔調的寫法,證明的不是作者多有能耐展現文字的特技,而是以其無厘頭的程度示範,鼓動每個人把自己對文學的無能與缺陷全部視為文學的一種可能。足證此書為何影響深遠,無數的仿作、譯本迭出不窮。


這是「原力」等級的文學實驗,不但盛行於各種創意寫作的工作坊,也多次改編為劇場演出,或誘發各種藝術與之對話。我手頭有本伽利瑪2002年的版本,就蒐集了72位畫家的畫作,還把書切成上下兩半,讓文與圖可以重新排列出無限的組合,遙遙呼應格諾自己另一更大膽的文學實驗:切開十四首十四行詩自由重組的《一百兆首詩》──是不是很像夏宇的《那隻斑馬》?沒錯,夏宇的文學與出版實驗,的確可以上溯格諾的精神血緣。


格諾創立於1960年的烏力波Oulipo為「潛在文學工坊」(Ouvroir de littérature potentielle)的縮寫,其他參與者還包括杜象、卡爾維諾、佩黑克等巨匠。烏力波的精神是「限制性寫作」,相信限制越苛,越能令作家突破慣常思考模式。他們相信嚴肅的文學開拓,實奠立於文字遊戲當中。此一團體迄今仍十分活躍,網站上還有每月新遊戲讓大家共襄盛舉。《風格練習》種種荒謬的命題,完全體現了「限制才能讓人自由」的激進理念。


這樣的書給讀者快感,卻成為譯者的惡夢。顯然,基於文字遊戲的實驗根本不可能翻譯,只能照規則重玩一次,所以譯者自己也必須是作家及詩人。例如義大利譯者是安伯托・艾可,塞爾維亞譯者是丹尼洛・基斯,文壇聲譽都較格諾猶有過之。中文世界在將近七十年後才出現譯本,可見其難。譯者周丹穎是旅法的六年級小說家,有足夠的興致和毅力,可以把商籟譯成宋詞、古希臘文譯成漢賦、偽拉丁文譯成雜糅國台語的偽古文,最不可思議的,還是那些同根字詞重覆、音節省略、字母亂序、甚至「平移」(所有名詞皆以字典中原詞後面第六個詞代之),都能玩出中文趣味,真是嘆為觀止。若能對照原文,必能更增其妙。幸好網路上格諾的原著pdf一索即得,讀者可以自行檢閱。


想必出版者仍覺得應當給讀者品嘗原汁原味的遊戲快感,於是另起題目,另聘九位新生代作家以中文操演。我心目中的最佳人選當屬張系國,他的《遊子魂組曲》便是短篇小說的一系列「風格練習」。雖然台灣版的實驗方向還是文學趣味居多,不過受邀的王聰威、唐捐等人也算不負所託,把格諾擅長的「在地特色」發揮得淋漓盡致。



作者_Raymond Queneau

譯者_周丹穎

出版_一人出版

時間_2016年1月

Comments


bottom of page
Art Map e-newsletter subscription form
Add other subscriptions/Unsubscribe
Reasonable Spread: Email marketing and newsletter management t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