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智聰
對於英美樂壇來說,2016年無疑是個黑色的年頭,籠罩著死亡之陰霾。打從搖滾變色龍David Bowie在年初離世,那彷彿啓動了甚麼凶星似的。整整一年,接二連三地傳來一眾傳奇性音樂人逝世的噩耗,不祥的感覺已達至叫人害怕的地步。
我們都笑言,上帝也許正在擔任音樂策展人,要在今年於天上籌辦一個史上陣容最強的天堂音樂節,從而進行招兵買馬,蒙主恩召,帶走世間的優秀音樂人上來參演。
就在這個11月初,我們失去了來自加拿大的詩人唱作歌手Leonard Cohen——他在11月7日於其洛杉磯家中離世,享年82歲,消息到11月11日才發佈。
即使Leonard Cohen已年過八十,也是達至我們所謂的「笑喪」高齡,但對於這位老牌音樂詩人與世長辭,我們皆深表痛心疾首。畢竟在過去4年間,喜見忽然多產起來的他,在孜孜不倦地出版了3張近作專輯;而在傳來其訃聞的3個星期之前,我們才津津樂道地聽著Cohen剛發表的2016年專輯《You Want It Darker》。
就在上期《art plus》截稿前夕,湊巧《You Want It Darker》剛面世,曾想過馬上新鮮滾熱辣地為這張Leonard Cohen新作動筆寫一則短評,但最後還是決定想多花時間作細味與沉澱,於是決定留待下一期才寫吧。結果當我再去為《You Want It Darker》執筆時,已要換上另一個角度;Leonard Cohen的第14張專輯,也變成了他的遺作,猶如跟兩張《Old Ideas》(2012年) 和《Popular Problems》(2014年)構成一套三部曲,以為他的音樂生涯作結。
大家都說,年初痛失David Bowie,到臨近年尾則到Leonard Cohen,是2016年樂壇的兩個重大損失。無巧不成話,Bowie在他69歲生日當天發行的全新專輯《★》面世兩日後病逝,而Cohen則在《You Want It Darker》發表的17天後離世,二人都是能夠等到其遺作專輯出版,才告別塵世。
David Bowie的《★》即”Blackstar”之意,而Leonard Cohen這張新作則喚作《You Want It Darker》,彼此同樣帶出黑暗的命題與美學,同樣蓋著一個黑漆漆的唱片封面,同樣預言著自己的死亡——他們都在不約而同地給自己寫下輓歌。
《★》壓根兒是Bowie送給樂迷的道別禮物,專輯是他與癌病搏鬥、知道自己已命不久矣時所灌錄,死亡的氛圍與喻意乃不言而喻,甚至實行把死亡來作為他的藝術創作,結果成為他在離世前帶來的另一張曠世傑作。
而對比起Cohen過去兩張前作,無論是8年來的回歸專輯《Old Ideas》封面上他悠閒地安坐在陽光普照的後園草坪,抑或《Popular Problems》那個醜陋得活像通俗流行歌手的粗製濫造唱片封套,都來得富有相當的色彩及朝氣。但再看今次《You Want It Darker》的美藝設計,卻換上截然不同的沉重黑色感覺。
於《You Want It Darker》面世之前,Leonard Cohen在《The New Yorker》的訪問中說過:「我已預備好要死亡,希望那不會太難受。」所以當大家初聽著這張專輯的時候,縱使尚沒傳來噩耗,但卻難免會感受到這批他筆下的幽悒戚然、縈繞心頭作品裡所道出面對死亡的隱喻。結果,真的是一語成讖。
有別於病重的Bowie在《★》裡多首歌曲的字裡行間抑或〈Lazarus〉的音樂錄像都在預視了自己的死亡,我相信Cohen並沒有預想到自己會走得這麼快。上天要把他帶走,就因為11月7日晚在家中跌倒,隨後在睡夢中安詳逝世。
在《You Want It Darker》裡的製作人除了自《Old Ideas》起便合作無間的Patrick Leonard之外,主要的監製崗位是由Leonard Cohen的兒子Adam Cohen負責——曾當唱作歌手並出版過4張個人專輯、亦組過搖滾樂隊Low Millions的他,能夠參與父親在留家中灌唱(音樂部分另行在別的錄音室收錄)的最後專輯,是多麼難能可貴的合作關係。
說來,我這位在80年代認識Leonard Cohen的樂迷,仍記得那張早在1975年出版的精選專輯《The Best of Leonard Cohen》都是我的入門唱片,但當時年紀輕輕的我談不上聽出甚麼心得。真正讓我加深對Cohen的認識,是聽到一張在1991年發行的致敬專輯《I'm Your Fan: The Songs of Leonard Cohen》(名字取材自其1988年專輯《I'm Your Man》),由R.E.M.、Ian McCulloch、Pixies、The House of Love、James、Lloyd Cole、The Lilac Time、Nick Cave and the Bad Seeds、John Cale等名字重新演繹他的經典曲目,這位唱作詩人傳奇的作品也沾染上相當的「獨立音樂」氣息,重新引發我追溯Leonard Cohen歌曲的興趣。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