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a.m.post | 2023 十一月專題 | 三 | 橫/縱的城市閱讀,歷史/現下的時空流動 | 九位創作者作品延伸討論 (二)

第三個組構位於心中山線形公園鄰近中山捷運站的區塊。黃郁修的《商神》、陳彥成的《都市・鐵花》,李雅妍的《悠遊赤峰》,分別從「單層空間」(商業/宗教)、「垂直空間」(商業/住家)、「橫向空間」(兩棟為一共同樣式的結構)對這一街區進行探索。黃郁修觀察到商業空間中最難以任意更動的神聖空間—神龕,透過這些神靈雕像及其居所,不僅得以窺見居住於其中的生存者如何藉由信仰,一定程度地回應自己所認同的精神傳統,也使現下生存空間即便曾為不同的政治體制所控制,人們得以藉由信仰的視覺設置,對空間進行再領域化。

李雅妍的《悠遊赤峰》


陳彥成的《都市・鐵花》關注住商混合空間中,一樓營業用的店面空間與二樓生活家居空間的細節差異。不同材質的元素賦予建築表面生命力,讓人關注為什麼這些巷弄裡會出現商業空間,住商是如何混合等問題,進而回到執政者的都市計畫對於「住/商」這兩種不同需求的空間狀態的配置。台灣的都市計畫雖效法了西方的「土地使用分區」,讓商業區與住宅區能夠分開設置,但事實上在腹地並不充分的情況下,商業與住宅只能夠轉以垂直的方式合併,讓商店仍能以線性的方式平行發展。


城市規劃的線索不僅殘存在上下風格迥異的建築上,也反映在重覆出現於陳彥成鏡頭下的鐵花窗。1920年代日治時期傳入的鐵窗花,因1935年中部大地震接受引入的混凝土建築技術,以及二戰後因重建物資短缺藉由油漆杜絕其氧化鏽蝕,鐵花窗原材料隨時代出現差異,紋樣在保有西方的紋飾也出現許多中式文字與符號等花窗樣式。同樣地,李雅妍的《悠遊赤峰》藉由對兩棟建築的對稱結構樣式進行拍攝,讓同樣樣式的骨幹即陽台護欄,與傳統商行/新進文化創意手作店家,其看似進行某種變化的節奏,卻以其象徵著不變的城市骨架。

黃郁修的《商神》













鄧毅駿《三角窗》及 陳彥成《都市・鐵花》

街頭、三角窗、傳統小吃店>

林軒朗《心中山Fusion》、鄧毅駿《三角窗》、余白《室內之城》


第四個組構則是在心中山線形公園鄰近雙連捷運站的區塊。林軒朗的《心中山Fusion》,馬來西亞創作者鄧毅駿《三角窗》,以及法國攝影創作者余白《室內之城》,分別指向街頭、三角窗、傳統小吃店三種不同型態的流動空間。


林軒朗以街拍悄聲捕捉街頭上充斥的怪誕與矛盾的偶然匯聚,藉由擴散式語意的編輯方式展示於巨型的牆面上。這組作品中反覆出現,或者直視鏡頭的動物形象(比方說恐龍、豬、狗、馬、羊)與被裁切頭部,或者背對鏡頭的人,兩者之間的強烈對比,藉由反光強化那不可跨越的窗框(車窗、廣告櫥窗等),在某種程度上也透露了被攝者面對被公開觀看的可能抵抗,以及拍攝者深怕打擾的審慎顧慮。


鄧毅駿的《三角窗》關注著處於Y字路的街頭風景,紅線與蔓生的盆栽悖謬地劃定了為保持暢通而設置的路口。展覽座談「攝影作為城市風景與記憶的延伸」,日籍作家栖來光談到自己過去因橫尾忠則的Y字路系列畫作而展開對臺灣Y字路的調查研究。他藉由不同時期地圖的比對,逐漸得知Y字路段過去可能是水圳或鐵道,因都市規劃或治理才被填平為現今的面貌。三角窗不僅成為下探歷史流動性空間地理規劃的關鍵線索,這些將公領域私佔化的植栽與過往的水道,製造出自然空間與人涉入後的私有空間的模糊界線,使得看似日常的巷口空間成為重新被凝視的對象。


展覽的最後一組作品余白的《室內之城》則以充滿歷史感的小吃店空間為拍攝對象,他將人從空間中徹底排除,只留下小吃店內的裝飾物件、桌椅陳設、空間動線、廣告圖像、牆上的塗鴉、酒瓶或海報上的年份等細節;藝術家嘗試將那時間持續消散,幾近瘖啞卻無可奈何的流動性,儲存於攝影這一容器中。

余白《室內之城》 林軒朗《心中山Fusion》


城市影行力—街區藝術計畫的攝影序曲與前行


在文章的最後我想指出的是,MOCA街區藝術計畫執行十幾年來,首次以攝影為主軸展示周遭街區風景,「城市密碼.臺北賦格」的展覽藉由降速的視覺為起點,透過「歷史堆積」與「現代無痕」的居住空間中人與物共存的生活狀態,並朝向「內部信仰」、「垂直向上」與「橫向並置」的空間配置,以及「現下空間」、「歷史空間」、「生活空間」中三種空間的流動性,確實在某種程度上藉由攝影打開了一條讓我們得以繼續前行的對話路徑。


不同於在美術館空間中的影像作品,街區攝影計畫中的影像期待與所有不經意過路的散步旅人相遇。對策展人而言,本次街區計畫的目的或許並不在於提交給觀者更多關於城市快速變化下的細緻風景,而是藉由展覽計畫重新回望我們與這座城市(以及其中的人們)的距離。相較於去年沈昭良在「2022 Mattauw大地藝術季: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中策劃的「潛行攝影計畫」,實能在其拍攝的影像成果中看出鄉下與城市面對攝影鏡頭以及藝術參與的不同狀態。


對攝影家而言,相機在成為觀察、創作的工具之前,不該是個讓人恐懼的槍械;持攝影機的人並非是獵人,而是鄰人。


✍️加入我們「大評論家計畫」,詳情:https://www.artmap.xyz/main-page-junior-art-reviewer


文 | 沈裕融(華梵大學攝影與VR設計學系助理教授)

圖 | 藝術家及台北當代館提供


主辦單位 | 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台北當代藝術館

場地 | 當代館西側巷道、老爺酒店、中山站四號出口、心中山線形公園

時間 | 2023年9月13日至2023年11月19日


Comments


bottom of page
Art Map e-newsletter subscription form
Add other subscriptions/Unsubscribe
Reasonable Spread: Email marketing and newsletter management t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