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023台北雙年展] 專輯 (二) | 小世界 | 台灣 | 台北市立美術館 | 小世界裡的老靈魂


定居紐約的巴勒斯坦裔抽象畫家Samia Halaby (薩米亞.哈拉比),自1950年代末展開她的藝術生涯,被視為電腦動態藝術的先驅。她從80年代開始使用Amiga 電腦,自學編寫應用程式,來創作動態繪畫(kinetic painting)。哈拉比編寫的程式能將電腦鍵盤轉化為「琴鍵」,即興「彈奏」,創作出隨著音樂旋律變動、蔓延的幾何色彩的數位繪畫。《小世界》展出了四張哈拉比早期的動態畫繪作品(2019年復刻版本)。在展覽開幕的週末,哈拉比夥拍印尼音樂人Julian Abraham ‘Togar’ ,在今屆雙年展特設的「Music Room」作現場表演動態繪畫,她們的演出,為觀眾帶來跨感官的體驗。在今天影像飽和,科技日日新的環境、她的動態畫作要以歷史維度來考察,才易得其門而入。

 

「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藝術家許村旭及娜絲琳寇德展區一景。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 許村旭_〈當我們同在一起系列〉

 

展廳入口的一堵大牆,拼貼著大大小小新聞紀實照片,都出自新聞攝影師許村旭之手。題為〈當我們同在一起系列〉,選錄了「他在台灣解嚴後的第一個十年間(1988-1998年)的攝影作品,見證台灣充滿不可預知時刻和關鍵事件的那段歷史。」他所擷取的紀實,在在是新聞邊角料的微觀視角,捕捉了示威者放鬆時刻的面貌、街頭的荒謬日常、政治人物疲憊靜默的一刻……。把這輯照片折射的另類時代世相,視之為為《小世界》展覽而鋪陳的歷史鏡像,也未嘗不可。

 

| John Smith(史密斯)_ 〈嚼口香糖的女孩〉(The Girl Chewing Gum, 1976)

 

英國資深錄像藝術家John Smith(史密斯), 以探索錄像裡聲畫辯證關係見稱,更繞著經歷的時間(lived time)和記錄的時間(recorded time)詰問不捨。策展人選播了五支史密斯的影片。〈嚼口香糖的女孩〉(The Girl Chewing Gum, 1976),攝影機跟蹤東倫敦街頭的行人、汽車和雀鳥,攝影機後面的旁白,似乎是導演在指揮他們的行動。大約在三幾分鐘之後,觀者才意識到史密斯的意圖和此影片的玩味之處:旁白是史密斯拍攝後虛構的。影片能幽了觀眾一默,意味史密斯成功挑戰了觀眾對電影媒介機制的固有假設。在〈遺落的聲音〉(Lost Sound, 1998-2001) 裡,史密斯用鏡頭「撿拾」 遺落路旁、水漥、樹丫、電纜線上的錄音帶,更配上音樂,影像來回反復,不斷變速,儼如製作MTV。〈旅館日記系列六:汙點畫面〉(Hotel Diaries: Dirty Picture, 2007),史密斯一邊拍下他在巴勒斯坦旅途所入住的普通酒店房間的內部細節,一邊在鏡頭外絮絮不休地獨白:他希望拍到風從房間的窗戶吹入室內時,天花板塊上下移動的詭異一刻;談到這家酒店在2000年巴勒斯坦起義期間被以色列軍隊徵用的歷史;同情一名腳上鑲了金屬的巴人婦女在西岸檢查站的遭遇。14分鐘的影片以窗外的西岸 (West Bank)圍牆作結。影片通過獨白和影像的對比,引發觀眾的思考。 


左 | 約翰.史密斯,《嚼口香糖的女孩》(影像截圖),1976,16釐米轉高畫質錄像、黑白、有聲,12分鐘。圖像由藝術家、柏林/洛杉磯Tanya Leighton畫廊與倫敦Kate MacGarry畫廊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右 |李亦凡,《難忘的形狀》(截圖),2023,單頻道4K高畫質錄像,30分鐘。聲音設計:馮志銘、洪梓倪;建模協助:陳品蓁。圖像由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 李俊陽_「于澎x洪通式」

 

成長於電影看板畫師家庭,曾學畫電影看板、廟宇彩繪、布袋戲舞台的李俊陽,長於融合文人畫、庶民與交陪美學,在專屬的展室展示自己的小世界:水墨畫——「于澎x洪通式」的水墨長卷戲作、鐵線雕塑、DIY中式樂器,一切看似信手拈來,我大抵只能用raw literati 來形容他。到訪的觀眾,可席地而坐,執筆跟李俊陽對畫,感受他別樣的文人氣場。

 

| 小世界裡的機具怪雞經濟學_藝術家與媒材間的嬉戲、搏鬥、相互虐待,直到一方不支倒地,作品在腐敗中的屍體形成,然後,敘事才能默默開始。

 

| 李亦凡_〈難忘的形狀〉(2023,30分鐘)

 

承接前作〈不好意思…請問一下這個怎麼打開〉 (2021)的破敗美學及後設敘事手法,台灣媒體藝術家李亦凡的〈難忘的形狀〉(2023,30分鐘)所戲仿的一場科技產品的發表會,結合「機造電影」(machinima)場景、即時錄映、即興演出諸種元素,一手包辦打造影像生成工具、拍攝和演出,殫精竭慮地拆解影像製造的政治經濟學 (political economy of image-making);而軟件工業早已暗渡陳倉,由可擁有的商品變成了服務,更讓他意難平。

 

李亦凡竭力開發自己的影像生成工具,讓我想到自製影像播放機器的前輩藝術家高重黎的苦心孤詣,有了年青藝術家的回應。李亦凡的缺心及能量似乎更為強大,李亦凡將自己的創作過程描述為藝術家與軟體之間的生死決鬥,他在自己的網站如此自述:「藝術家與媒材間的嬉戲、搏鬥、相互虐待,直到一方不支倒地,作品在腐敗中的屍體形成,然後,敘事才能默默開始。」

 

| 周滔_〈大數據之軸〉

 

廣州藝術家周滔遠赴中國貴州大數據谷周邊拍攝的〈大數據之軸〉,以慢電影之姿,聚焦被數據中心重新配置過的自然地景,探詢這種人與自然之間的新關係。全球各地有不同種類和形式的數據中心,是看似無形(non-tangible)的數碼世界的物質基礎設施,已達不勝負荷的境地:美國已有初創企業提出 ,美國太空總署NASA 和應,在月球設置數據中心的宏圖大計。

 

| 小世界裡的水相_ 世界在崩壞。藝術家近年紛紛投入探討社會熱切關心的氣候變遷問題,人與自然的共生關係,發展和可持續性之間的矛盾。

 

| 蘇郁心_〈特殊水,複數〉(Particular Waters)

 

旅居柏林的台灣藝術家蘇郁心的錄像〈特殊水,複數〉(Particular Waters),內容圍繞在新竹的水源系統──新竹是晶片製造廠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台積電)——全球市佔率第一的半導體製造廠——的所在地 ,並追問:「晶片製造是用水量極大的產業,那些水是來自何方呢?誰有權力取得那些水資源? 」〈特殊水,複數〉的英文標題用「waters」一字,(「waters」意指「瀕臨某一主權國家的陸地並在該主權國家控制之下的海域」),凸顯水的政治生態學。此作同時也入選鳳甲美術館舉辦的《第八屆台灣國藝錄像藝術展》 ,可見議題的迫切性。

 

蘇郁心,《特殊水,複數》,2023,擋片模型、3D列印支架,35×30×5公分/件,共4件。圖像由藝術家、柏林alexander levy畫廊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 Lara Tabet_ 〈十一個破碎海洋〉

 

黎巴嫩攝影師Lara Tabet,專業背景是醫學生物學家。她的〈十一個破碎海洋〉是一系列巨幅照片,顯微拍攝水滴中的細菌。Tabet將她在黎巴嫩海邊採集的水樣,直接注射到彩色膠卷上,細菌的活動改變了底片的明膠,呈現另類水相,隱喻著其中的政治生態學議題。黎巴嫩西瀕地中海,是中東水資源較為豐富的國家。在黎巴嫩內戰(1975-1990)結束後,海岸線變成了權力遊戲的籌碼;政府任由海岸環境惡化,旨在為未來的私有化的正當性鋪路。這導致海岸生態系統受到破壞,也反映了政治和環境之間的密切聯繫。 

 

| Ipeh Nur_〈漂流:身體、旅程〉(2022)

 

全球暖化導致世界水位不斷上升,這對印尼等島國造成巨大的危機。近年來,印尼政府為了應對這一問題,啟動了一系列大型堤防建設項目。然而,這些建設既衝擊生態環境,也威脅到當地漁民的生計。印尼的濱海村落以討海為生,承傳了古早造船技術;當地工匠將船隻比擬為人的軀體,並賦予造船過程各種傳統儀式。印尼女藝術家Ipeh Nur創作的〈漂流:身體、旅程〉(2022),用壁畫和混合了動畫的錄像,為正在消逝的海洋文化及造船儀式留下紀錄。

 

左 | 依佩.諾兒,《手繪:身體、旅程》,2023,天然顏料、畫布,160×400公分。圖像由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右 | 賈桂琳.寇克,《不完全是(管他何種新音調)》,2017 - 迄今,PVC塑料充氣裝置、離心風機、Arduino微控制器、MIDI及觸發繼電器,尺寸依場地而定。音樂製作 : MNDR Production, Peter Wade Keusch Production and Engineering 歌曲:Carolyn Pennypacker Riggs, Jonathan Mandabach and MNDR圖像由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 Jacqueline Kiyomi Gork(寇克)

 

來自洛杉磯的Jacqueline Kiyomi Gork(寇克),對聲響的表演性(performativity)尤其敏感,她結合聲音、軟雕塑和演出,創造出改變空間感知的裝置作品。寇克喜用羊毛、發泡膠、頭髮、塑料和吹風機等材料製作軟雕塑,顛覆一般雕塑的陽剛之氣。〈不完全是(管他何種新音調)〉,把聲音和軟雕塑(黑色牆體)融為一體,整個展示空間變成一台呼吸機,觀者置身其間,沉浸於振動頻率之中。此作2017年在香港Empty Gallery 展出過;2023 年再看這件作品,聲音與高牆的意象,有著截然不同的感受。

 

| 陳瀅如_〈財-縫〉(2008)

| 楊季涓_〈你的淚痕是我未來的眼淚〉(2023)

| 印尼Murni_ (I Gusti Aya Kadeki Murniasih)

 

台灣藝術家陳瀅如和楊季涓的作品同樣柔軟卻銳利。早在2012年,陳瀅如參與過台北雙年展,今屆策展人挑了她的舊作〈財-縫〉(2008),不到八分鍾的短小錄像,從瑣碎的越洋通話,滲出裁縫師媽媽母為女忙的愛。楊季涓的〈你的淚痕是我未來的眼淚〉(2023) 拼湊陶件、小東西與風鈴,製作出更大的風鈴裝置,配上由藝術家個人經驗和記憶發展出來的聲音元素,細膩入微;風鈴在空間微微擺動,觀者穿梭其間,甚為療癒。身心都曾飽歷創傷的印尼自學畫家Murni (I Gusti Aya Kadeki Murniasih) ,在不無童稚的平塗畫面上,那些動物與人交融的圖像,亦是以藝治癒的手段。

 

陳瀅如,《財.縫》(影像截圖),2008,高畫質錄像,7分42秒。圖像由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楊季涓,《你的淚痕是我未來的眼淚》,2023,聲響裝置、陶瓷、黏土、色粉、釉下彩、不鏽鋼、鍊條、動力設備、動力裝置,尺寸不一,20分鐘。圖像由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2023台北雙年展委託製作。


| Samia Halaby

 

這幾件陳列於二樓展區的作品,彼此之間形成對話。Samia Halaby的一幅能量滿溢的動態畫作,也給俏俏「鑲嵌」其中,特有一種賦權的意味。

  

文 | 黃小燕

圖 | 台北市立美術館

 

2023第13屆台北雙年展「小世界」

🕜 展期 | 2023.11.18-2024.03.24

🚩地點 | 臺北市立美術館

 

——— 探索更多藝術地圖 ———

資訊投稿 |editorial@artmap.com.hk

Comments


bottom of page
Art Map e-newsletter subscription form
Add other subscriptions/Unsubscribe
Reasonable Spread: Email marketing and newsletter management t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