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特輯(一) | 歐洲第一藝術收藏中心:瑞士和比利時
- experience am space
- 3月30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已更新:4月8日

比利時在收藏界遠近聞名,擁有全球密度最高的收藏家,人口僅1100多萬的歐洲小國,人均收藏家量世界第一,與另一個歐洲收藏國瑞士齊名。「參加拍賣會的人以講法語的比利時人、瑞士人、法國人居多。在當代藝術收藏中,比利時人和瑞士人所占比例最高」,作家薩拉•桑頓在《藝術世界中的七天》中記錄了她在佳士得拍賣會的觀察。瑞士和比利時為何是藝術收藏家的搖籃?這裡的藝術收藏有何特別之處?
✍️ 加入我們「大評論家計畫」,詳情:https://www.artmap.com.hk/main-page-junior-art-reviewer
| 歐洲第一藝術收藏中心
2023年世界前200位藝術收藏家排行榜上,瑞士以13位藏家的數量保持歐洲最大收藏國位置。[1]相比多數藏家的金融(約占全球藏家的40%)背景和收藏傾向,瑞士藏家的背景和品味獨具特色。除金融外,瑞士藏家來自制藥、生物、食品、媒體、通訊、珠寶、慈善、航運、家族辦公室和繼承等多領域。瑞士藏家的收藏品味也很多樣,不僅收藏流行的現當代藝術,也收藏古典、印象派、戰後藝術、俄羅斯前衛藝術、女性和東方藝術,比如專注女性藝術品的藏家格拉茲娜·庫爾切克 (Grażyna Kulczyk)。
在媒介選擇上,瑞士藏家也更大膽,投資攝影、行為藝術、極簡主義等小眾藝術,瑞士加密資產公司創始人萊恩・祖勒(Ryan Zurrer)收藏電子藝術,妮可拉・爾尼(Nicola Erni)建立了1960-70年代攝影收藏。
家族繼承也是瑞士藏家的一大特點,體現了收藏在瑞士的穩定性和傳承性。這也讓瑞士藏家與占世界頂級藏家約56%的北美藏家區別開來,後者大部分是新晉藏家和科技新貴。「比利時藏家很有歷史,知識豐富,積澱深厚,真心熱愛藝術」,布魯塞爾藝術博覽會(Art Brussels)高級顧問安·維爾斯特拉特(Anne Vierstraete)認為。據不完全統計,比利時專業藏家有上幾百人規模,每年藝術品購買量15-20件。
| 總部經濟的藝術效應
「瑞士巴塞爾藝博會不像舉辦一個以盈利為目的的藝術活動,而是聯合國大會」,巴塞爾藝博會前主席塞繆爾·凱勒曾這樣描述,生動形容了瑞士在世界藝術的核心位置。瑞士是聯合國諸多機構總部所在地,即使2002年才加入聯合國,且不是歐盟成員。與之相似,比利時布魯塞爾也是諸多歐洲機構總部所在地,兩國都以「總部經濟」取勝,這是藝術藏家基地的重要基礎。
瑞士和比利時位於歐洲中部,接壤多個歐洲國家,位於地理學家羅歇·布呂內提出的「藍香蕉」地帶,即歐洲人口、金錢和工業最集中的骨幹區。瑞士1648年確認中立國,1815年成為永久中立國後再未捲入國際戰爭,有四種官方語言,可兼顧多種文化群體,比如日內瓦藝博會(artgenève)就能為法語畫廊服務,盧加諾為義大利語藏家服務。「瑞士人通曉多種語言,謙遜中立,支持國際主義」,薩拉•桑頓曾觀察瑞士能成為藝術中心的原因。
除安全穩定和中立性,瑞士還有發達而高保密性的金融業,是藝術融資的天堂。瑞士不受歐盟法律管轄,沒有藝術品出口管制,也是避稅天堂[2]。曾任蘇富比瑞士總監的克勞迪婭•斯坦費斯(Claudia Steinfels)提出,從歐盟買超過50年歷史的藝術品,除需出口證,還要多交5-10%的出口稅,還可能有藝術品繼承的追續權稅(droit de suite)和資本利得稅(capital gains tax)。而這些在瑞士都可免除,像日內瓦自由港(Geneva Freeport)就是全球最大奢侈品倉庫和免稅奢侈品交易中心,這裡的貨物40%是藝術品,價值約1000億美元,是不受歐盟甚至瑞士法律管轄的「飛地」,滿足藏家匿名收藏和保密交易需求。瑞士的優勢不是藝術生產,而是藝術交易,藏家對市場非常靈敏。
| 收藏作為文化基因
「藝術收藏深入比利時骨髓,發展出收藏文化,這是比利時區別於其他國家的重要特點」,安·維爾斯特拉特形容。比利時是1830年才獨立的新興國家,與瑞士一樣也曾是中立國,有德、法、荷蘭語三種語言。「我們沒什麼過去,從法國拿一點,從荷蘭拿一點」,比利時藏家阿蘭•瑟瓦斯(Alain Servais)說。法語流行和與法國的近距離,也讓布魯塞爾替代了巴黎的部分功能,自2006年法國藏家Almine Rech遷入比利時後,法國藏家Christophe Gaillard、Nathalie Obadia、Valérie Bach、 Templon和巴西藏家Jaqueline Martins都在比利時開設收藏空間。
比利時有深厚的藝術市場傳統,布魯塞爾藝博會(Art Brussels)1968年發起,與藝博會之母德國科隆藝博會和目前最大的巴塞爾藝博會幾乎同時出現。每年9月有布魯塞爾畫廊周(Brussels Gallery Weekend),2018年又增加了當代設計收藏展(Collectible Design Fair)。相比巴黎地價,布魯塞爾對藏家更友好,比如在藝博會期間,藏家能租用更多空間賣藝術品,將空間對外開放。
低稅收、政府分權管理和行政分散,是比利時私有收藏的天然土壤。法國藏家弗雷德裡克·德·戈爾德施密特(Frédéric de Goldschmidt)認為「比利時地方政府預算比其他歐洲城市低得多,所以私有收藏更發達,這對藏家非常奏效。」比利時也相容並包,支持各種新興藝術力量的崛起。
現任卓納畫廊線上藝術交易總監的愛蓮娜•索博列娃,就與比利時金融家丈夫羅納德•羅森鮑姆(Ronald Rozenbaum)於2016年將原黎巴嫩領事館大樓改造為他們的私人收藏空間「布魯塞爾使館」(The Embassy Brussels),「1960年代的概念藝術和很難收藏的小眾藝術,在比利時有買家,但在美國是沒人買的。」[3]
撰文 | 勞拉申
圖片 | The Brussels Times,Sotheby’s,Art Brussels和網路
——— 探索更多藝術地圖 ———
@artmap_artplus
@artplus_plus
@ampost_artmap
[2] https://www.swissinfo.ch/eng/banking-fintech/art-collectors-flock-to-thriving-swiss-market/536015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