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時事 | 議題 | 新聞

收藏特輯(二) | 皇室、安特衛普與私人藏家 | 你不知道的比利時藝術收藏
比利時不僅有歌帝梵(GODIVA)巧克力和《丁丁歷險記》,還有濃厚藝術底蘊,藝術收藏根植於藝術史傳統和王室支持。比利時是歐洲人口密度最高地區之一,集中了豐富藝術資源和文化人才,弗拉芒區 (Vlaanderen) 是最重要的藝術收藏聖地,私人藏家不僅定義著現代藝術,也左右著當...

收藏特輯(一) | 歐洲第一藝術收藏中心:瑞士和比利時
比利時在收藏界遠近聞名,擁有全球密度最高的收藏家,人口僅1100多萬的歐洲小國,人均收藏家量世界第一,與另一個歐洲收藏國瑞士齊名。「參加拍賣會的人以講法語的比利時人、瑞士人、法國人居多。在當代藝術收藏中,比利時人和瑞士人所占比例最高」,作家薩拉•桑頓在《藝術世界中的七天》中...

話題 | 羅浮宮與時尚好合拍 | 高定進入法國最高藝術殿堂
世界上訪客量最多的博物館,終於迎來了它的第一場時尚大展,正在盧浮宮舉辦的名為《盧浮定制》(Louvre Couture)的展覽,是盧浮宮231年來的首次時尚展,集聚了包括香奈兒、紀梵希、迪奧、路易威登和巴黎世家在內的45個時裝品牌。在3月的巴黎時裝週期間,盧浮宮又於3月5日...

演唱會經濟效應 | Lady Gaga的「小怪獸們」(Little Monsters)請注意 | 繼Taylor Swift後,Lady Gaga的亞洲唯一站--獅城
Lady Gaga正式確認今年5月18日-24日將在新加坡開唱,場次為5月18至19日(星期天和星期一)、21日(星期三)及24日(星期六)共四場,將在新加坡體育場舉辦,演唱會門票3月20日中午開售。這是Lady Gaga...

電影 | 粗獷派建築師 | 看起來就像一堆鋼筋混泥土 | 流露出永恆、有時甚至略顯邪惡的氛圍
電影《粗獷派建築師》斬獲2025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最佳攝影和最佳原創音樂獎。在這部3.5小時的影片中,絕美的建築在電影鏡頭下,組成一幅建築藝術史畫卷。欣賞《粗獷派建築師》,就是踏入了建築美學長河。儘管故事是虛構的,但電影中的建築與室內設計,都建立在大量建築史研究基礎...

議題 |這是最「拉胯」的一屆奧斯卡嗎?| 變性、性工作者和恐怖片
今日,第97屆奧斯卡金像獎揭曉,電影《阿諾拉》(Anora)爆冷獲獎,成為最大贏家。這部影射俄烏戰爭的電影,可謂恰逢其時,老天爺賞飯吃,因為就在剛剛過去的當地時間週五(2月28日),一場全球矚目的爭執剛剛在白宮發生,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與美國總統特朗普的激烈爭吵,成為各大媒體...

拍賣 | 首個AI藝術拍賣,爭議中照常進行,競拍率50%,單品最高出價已達15萬美元
佳士得自今年2月7日宣佈首個AI藝術品拍賣以來,遭到多方批評,6400位藝術家集體抵制,呼籲立即停止生成式AI作品拍賣。但2月20日起,佳士得AI藝術線上拍賣會還是在一片噓聲中照常進行,如期開拍,為期兩周的線上競拍持續到3月5日。 ...

話題 | 張愛玲最後一批手稿遺物捐贈都會大學
張愛玲的文字在文壇和戲劇影響了幾代人,這張愛玲現象背後的牽線人正是摯友宋淇先生和宋鄺文美夫婦。今年恰逢是張愛玲逝世30周年,張愛玲及宋氏夫婦遺產管理人的宋以朗博士和宋元琳女士(宋淇夫婦的兒女)捐贈張愛玲手稿、以及與宋淇先生和宋鄺文美夫婦的往來書信及相關藏書等給都會大學。這批...

議題 | 2025年,將是「文物歸還之年」嗎?
2025年,是兩部文物保護法案生效的年份,亞洲端的文物大國中國,和歐洲國家都將正式開展文物追溯與保護的法律條例。中國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將對流失境外文物保留收回權利,即將在2025年3月1日生效,與此同時,歐盟關於打擊非法文物走私的《文化產品進口法》也將於2025年6月2...

議題 | 用時尚攝影挑釁社會 | 攝影家奧利維羅·托斯卡尼去世
2025年開年並不太平,1月的第三周,兩位重磅藝術家接連去世了。1月13日,義大利攝影藝術家奧利維羅·托斯卡尼( Oliviero Toscani )在義大利托斯卡納去世,享年82歲。雖然這已不是一則新新聞,而你也許不知道奧利維羅·托斯卡尼的名字,但一定見過他的作品,他的時...

議題 | 洛杉磯大火 藝術界全力自救
1月7日起洛杉磯多地突發山火,火勢不斷蔓延,上萬座建築被燒毀,不僅導致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也給洛杉磯藝術界帶來嚴重損失,重災區帕利塞德和阿爾塔迪納(Palisades and Altadena) 已有三座博物館被大火夷為平地 ,包括世界上唯一一座以兔子為主題的博物館...

議題 | 大衛·林奇離世,是邪典導演,也是超現實主義畫家
還有5天就迎來79歲生日的美國傳奇導演大衛·林奇(David Lynch),於1月15去世。「世界破了一個洞,但正如他說的那樣,把目光放在甜甜圈而非那個洞上。」大衛·林奇的家人悼念到。 大衛·林奇以其邪典電影著稱,被稱為最怪誕的鬼才導演,大衛·林奇並不高產,一生中留下1...

大評論家 | 海外文物熱:外國古文明特展,為何如此火爆?| 上博古埃及與古波斯文物觀展記
在搶票兩個月後,終於拿到了上海博物館古埃及文明展入場券。特展一票難求,總是被瞬間一搶而空,我終於能去今年最火爆的展覽一探究竟,加入「博物館狂熱分子」的滾滾人潮。這場展廳面積3000平方米,收納788件古埃及文物的大展,已在網路和社交媒體上被難以計數的觀眾觀摩過,來現場前,可...

拍賣觀察 | 要抄底也要一擲千金 | 香港秋拍啟示錄
二戰時期,一位美國女子走遍戰火紛飛的歐洲,拜訪藝術家並購入作品。危機時局是藏家眼中的清倉甩賣。1941年,佩姬•古根漢將達利、蒙德里安、布拉克等一流藝術品帶回紐約,僅花不到4萬美元。這是保護藝術免於戰爭還是投機,不發爭議,但這個80多年前的故事給深秋時節的香港以別樣啟示。...

大評論家 | 市場理性,阮囊羞澀,抑或修養不足?2024蘇富比香港秋季晚拍
2024年11月11日,蘇富比香港舉行旗艦藝廊落成以來的首場現當代藝術晚間拍賣,拍賣總港幣額4.946億。旗艦拍品、馬克•羅斯科作於1954年的《無題(黃與藍)》以港幣2.525億(3,300萬美元)成交,占交易總額約50%。同樣在蘇富比,該作品十年前在紐約拍出美元4,64...

藝術觀察 | 30 plus 臺北藝博華麗轉身 | 臺灣藝博踏入國際市場輕熟期
2024年是藝術品市場轉折之年,前三年是疫情攪動的海表巨浪,今年則是後疫情時代的真實海洋,海底究竟有多深一目了然。之前行情不好,還能以封控為由,而如今的市場疲乏再也沒了藉口。藝術拍賣交易下滑,買家再不會為天價藝術品舉牌,盛極一時的中國當代作品也市場慘澹,而各拍賣行紛紛將「藝...

大評論家 | 專訪譚盾 | 從《聲音河流》世界首演到《敦煌:慈悲頌》 | 第四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
適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五周年 之際,第四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邀請到多年來醉心於研究人類古文明的當代著名中國作曲家兼指揮家譚盾,以其新作《聲音河流》作開幕節目及世界首演。《聲音河流》是以絲綢之路的探索為創作基礎,由歐洲出發,沿途遊歷阿拉伯與中亞國家,最後抵達數百年來...


來臺東 | 113年臺東美術館藝術下鄉-媒合藝術家駐地創研計畫《怎麼絆》
2021年起,臺東縣政府文化處以「交會地方。藝駐共創」為核心,媒合地方文化館與藝術家進行駐地創研交流計畫,透過藝術結合地方獨有的紋理,嘗試與地方合作創作展示。 歷經三年的藝術創作者駐地創研計畫,主軸自「復返」到「複復返」,透過藝術進駐,不僅重新向地方學習所在海洋與土地的節奏...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