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復刻版 | 專訪 | 專題


大評論家 | 全球MeToo運動沒解構到的卡門 | 香港藝術節《卡門》
1875年3月,喬治·比才的《卡門》在巴黎喜歌劇院首演,卻遭到了法國上流社會的唾棄——究竟是難以接受一個抽菸調情的吉普賽女郎登大雅之堂,還是害怕於底層女性在歌劇舞台上奪取敘事主導權的「不」字宣言?一個半世紀後,當香港藝術節以忠於1875年之名復刻這部歌劇時,時代語境的轉換已...


大評論家 | 香港藝術節 | 孰善孰惡:從心理分析淺談《罪與罰》中黎政歧的毀滅
江山易改,但人性始終難變,經典之所以經典,在於它對人性刻畫之深刻跨越了時代。2025年的香港藝術節把《罪與罰》這套經典IP再度搬上舞台,經過編劇菲利普.布林及導演鄧偉傑的改編成當代的香港背景。大雪紛飛的彼得格勒換成了灰暗冷峻的當代都會,殘破不堪的小單位成了一張木板間隔的劏房...


大評論家|52秒,最後化成 NG|香港藝術節 |《靈犀捕手》史葛 · 蕭凡
今年香港藝術節節目之一,由蘇格蘭藝術家史葛 · 蕭凡(Scott Silven)帶來的《靈犀捕手》,標榜「糅合幻象、讀心術丶催眠術及戲劇」,讓觀眾在一浪又一浪不可思議之中,感受連繫心靈的緣份。 ✍️加入我們「大評論家計畫」,詳情:...


大評論家 | 香港藝術節 | 雷雨 | 無法回到曹禺的文藝大喜劇
1934年,曹禺挑戰倫理禁忌經典之作《雷雨》問世,轟動文壇乃至整個社會一時,也為中國現代戲劇史開啓新的一頁。作為哀「天地間的殘忍」、曾讓無數觀眾潸然淚下的文藝大悲劇,曹禺大概不曾想過在九十年後的今天,由香港藝術節委約及李六乙導演、揚言「回到曹禺」的新版《雷雨》,竟成為一部被...


大評論家 | 香港藝術節 | 《TIME》| 坂本龍一和高谷史郎的非線性時間劇場
「我想這也一定是跟時間的悖論也有關吧。黑格爾的辯證法,你否定了A,有抵抗着相反的B,最終就會朝著C走過去,但是這種一開始將原因與結果切想好的想法,本身就已經內含了時間的幻象。」——坂本龍一《我還能再看到幾次每月?》 ✍️ 加入我們「大評論家計畫」,詳情:...


香港藝術節 | 藝妓,使「美麗」一詞得以真正的具象化 | 日本傳統藝能——長唄與藝妓
3月8日於南蓮園池觀看了第53屆香港藝術節節目《日本傳統藝能——長唄與藝妓》。置身於真正的日本庭園中, 與藝妓們的距離被空間打破,於是, 傳統藝術與文化得以被重塑, 猶如被賦予新的生命般, 有了人的溫度, 又不忘那些傳統社會中遺留對女性的固有審美。 ✍️ ...


大評論家|真的很眼花撩亂,都是魔術嗎?|香港藝術節《鐘聲與魔咒》
維多利亞.帝埃雷.卓別靈(Victoria Thierrée Chaplin)創作,香港藝術節節目之一的《鐘聲與魔咒》,標榜「糅合形體、舞蹈、魔術、喜劇」,為觀眾帶來一場錯覺盛宴。 ✍️ 加入我們「大評論家計畫」,詳情:...


大評論家|愛神自編自導自演,全程掌鏡|香港藝術節《希波呂托斯》成功抹去當代觀眾之於古希臘劇作的距離感
人的命運由誰掌控?今年香港藝術節戲劇節目之一,由希臘國家劇院、雅典藝術節與利高福斯聯合製作的《希波呂托斯》,標榜「原裝古希臘悲劇當代詮譯」,帶領觀眾窺探二千四百年前尤里庇德斯(Euripides)的警世劇作。 ✍️ 加入我們「大評論家計畫」,詳情:...


大評論家 | 放棄會不會太早了 | 空音央 | 青春末世物語
原以為這會是一部怪離、困於自我、叛逆、御宅族,最後還要面對壓抑、變態甚至自殺的年少人生的青春電影。日本音樂大師坂本龍一之子,導演空音央,卻逆轉觀眾對片名解讀的錯誤想像,叛逆無罪、青春有理,《青春末世物語》透過年少無知的理想追求,徹底檢視了大人被扭曲、盲目遵從社會規範的病態。...
bottom of page